<p class="ql-block">——延边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王辉名师工作室送培送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为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强各县市间和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延边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王辉名师工作室于5月28日在敦化市大蒲柴河镇中心小学校开展了送培送教活动。延边州教育学院教务处葛处长、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吴哲广副校长、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部孙杰主任、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王靖雯主任、以及各县市工作室成员和敦化市各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参加了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以“项目驱动 + 跨学科融合”为核心主题,紧扣《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精心设计为“同题异构课堂展示 + 在地化课程讲座 + 互动研讨” 的立体式教研,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价值。</p> 领导致辞 <p class="ql-block"> 敦化市大蒲柴河镇中心校的管红艳校长为本次活动致欢迎辞。</p> 同题异构 <p class="ql-block"> 四位优秀的授课教师围绕《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主题,分别在四年级和五年级完成主题生成课和方案设计课的同题异构。</p> <p class="ql-block"> 第一组接力赛,由工作室核心成员郭红艳老师和敦化市第一实验小学校牛霄怡老师完成。</p> <p class="ql-block"> 第二组接力赛是五年级组的授课,由敦化市大蒲柴河镇中心小学校的吕艳春老师和工作室核心成员延吉市梨花小学黄阿元老师同完成。</p> <p class="ql-block"> 四位老师的精彩授课,充分展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性:</p><p class="ql-block"> 梯度化目标设计:低年级主题生成课聚焦“文化感知与问题提出”,如吕艳春老师通过端午民俗视频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粽子为什么是三角形?”“端午为什么要挂艾草?”,激活探究兴趣;高年级方案设计课侧重“实践规划与跨学科整合”,围绕“端午文化传承”设计“诗词吟诵 + 手工制作 + 劳动体验”的融合方案,体现从“认知” 到 “行动”的能力进阶。</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协同落地:郭红艳、黄阿元等教师在课堂中自然融入语文(端午诗词解读)、美术(香囊设计)、劳动(包粽技巧)等学科元素,为学科壁垒的打破、单一主题成为多学科知识融合确定了载体,生动诠释了“项目驱动”是如何引发深度学习的。</p> 研讨沙龙 <p class="ql-block"> 研讨中,工作室成员、蒲小项目发起者杨帆老师分享了这个项目从立项、实践,到成果展示的一路实践探索。在感谢、感动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团队将在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之路上,继续探索落实新路径、新方法,全力赋能孩子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吕艳春老师和黄阿元老师,就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及遇到的问题,也进行了课后反思。</p> <p class="ql-block"> 研讨中,参会教师围绕 “跨学科教师如何协同备课”“活动评价如何兼顾过程与结果” 等问题展开热烈交流,理论与实践双提升。</p> 微讲座 <p class="ql-block"> 工作室主持人王辉主任结合送教内容,以及蒲小的地域资源,做了《在地化资源整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讲座,系统阐述了 “资源挖掘 — 课程转化 — 实践落地” 的完整路径,即:三维度资源梳理和四原则实践指引。</p> 领导总结 <p class="ql-block"> 活动最后,进修学校吴校长做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名师工作室能送培送教到偏远乡小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为盘活综合类学科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提出新的期望,希望名师工作室可以牵头建立 “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定期推送优秀课例、讲座资料及教研成果,各成员校要发挥“火种”效应,通过“二次教研”“校内示范课”等方式,将活动所学转化为全校实践。</p> 颁发证书 <p class="ql-block"> 活动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环节紧凑,午餐时间也没有休息,而是兴致勃勃的参观学校的文化建设和项目实施成果展。最后,葛处长和吴校长为送教教师颁发证书。</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今天,我们在蒲小的课堂上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 —— 它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长旅程;它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多学科教师、家长、社会力量共同编织的育人网络。希望"综实"教师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扎根延边本土,深耕实践课堂,让“项目驱动 + 跨学科融合”的理念在全州各校落地生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撰稿:王辉</p><p class="ql-block">制作:王喜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