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人的端午节🌿

雪吻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撰稿:张松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雪吻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端午节对于赤峰人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尽管端午节还没有列入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但在民间中却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家家户户包粽子、煮鸡蛋,一大早全家老少都到郊外踏青,家家户户门前都插柳枝,挂艾蒿,吊葫芦,祈祷家人平安幸福,驱病禳灾,到处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迟来的踏青 端午节属于农业民族的节庆习俗,赤峰人过端午节也不过近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内地汉族移民带到赤峰来的。雍正年间开始实行开放蒙地的“借地养民” 政策,使大批的内地移民迁到赤峰地区,同时也将端午节习俗带入了进来,从此成为赤峰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节庆习俗。与内地过端午节有所不同的是,赤峰人在过端午节时多了一项踏青的习俗,这种习俗在内地的端午节所没有的。踏青本来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内地清明节的这一天,全家老幼都要结队去郊外扫墓上坟,祭祀仪式完成后便开始了郊外游玩。中原地区清明正是万木复苏,百花盛开的初春时节,猫了一个冬季的人们正好乘此时机到郊外观赏春色,放松禁锢了一个冬天的心情,所以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宋张择端所绘名画《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再现了京城汴梁清明节期间人们结队去郊外扫墓和踏青的壮观场景。《清明上河图》中的踏青。地处塞外的赤峰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仅不足150天,整整比清明节的起源地黄河中下游 少了70 多天,四个半节气 。清明节期间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正是初春,光明媚艳阳高照,而塞外的赤峰却还是一片万木萧瑟的冬末景象,因此生活居住在赤峰的汉族人过清明节只有扫墓上坟这一项,至于踏青就免了吧。但是赤峰人总觉得一年之中缺少了清明节踏青这一项重要习俗是生活中的缺憾,于是便将清明节踏青习俗推迟到了端午节举行,赶在与端午节一起过,于是便出现了端午节踏青这一特殊的节庆民俗现象。</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端午节由于使用的是农历纪年,每年端午节的日期与公历并不一致,大约都是出现在公历的六月初左右,正是赤峰地区的早春时节,与中原地区清明节时节的早春气候相当,这也是为什么赤峰踏春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的原因所在,在过端午节这一天又加上了踏春的内容,使端午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内地踏青多选择在早晨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的时辰出行,并且带上午餐游玩一个上午,而赤峰的踏青则有所不同,踏青时间选择在太阳出升之前出行,乘着夜色去郊外,先是到河套也上洗脸洗眼睛,祈求经清澈的河水洗过的眼睛一年不闹眼病,然后再去郊外登山游玩,在返回的途中采一把艾蒿,到河畔折一枝柳拿回家中挂在大门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插戴柳枝,门前插柳是中原地区过清明节传统习俗,清明时节正是柳树复苏的季节,人们到郊外游玩总是将柳枝插在地下,并且用柳枝编成柳圈戴在头上,在回家时也要采一束柳枝插到家里的大门上,以示将春天的气息带回到家中,同时由于柳叶具有驱瘟避邪的作用,戴柳圈,门上插柳也自然具有保佑家人平安的双重作用。随后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煮粽子和煮鸡蛋,在艳阳高照时踏青就已给全部结束了,因此赤峰的踏青既有郊游的内容,也有端午节祛厄禳灾内容的混合体。</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民间防疫节在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众多说法中,最官方正统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伟大的爱国者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空怀一腔报国情怀横遭打击的他投汩罗江自尽,人们为了避免这位伟大的爱国者遗体受到鱼的侵害,划船往汩罗江投粽子喂鱼,后来便形成了南方各地每逢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船的习俗。但是赤峰地区过端午节并没有任何纪念屈原的内容,似乎只有吃粽子与屈原沾上点边。赤峰人过端午节的主要内容都是去驱病除邪,几乎所有习俗全与防疫有关,可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全民防疫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古代信息高度不发达的时期,人民受到的教育有限,又是文盲占据大多数,识文断字熟读经典的人毕竟有限,普通老百姓哪里有那么多的家国情怀。特别是在专制极权统治之下,老百姓对国家政治参与度很低,普遍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节日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将农历的五月初五设定为以驱病祛邪为命题的节日,才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才有无限的生命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月进入了立夏节气,端午节之所以用端午来命名,就意味着夏天的开始,在内地也正是暑气升腾的时节,各种有毒的昆虫和动物开始繁衍,对人类的侵害由此而生,是夏季常见病,多发病的暴发季节。民间将五月看成是“毒月”,到处流传着“驱五毒”的习俗,将众多的毒虫归结为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蛇、蜘蛛或蟾蜍),采取种种办法避邪除瘟,于是将“五毒”的五,对应“毒月”和第一个五日,于是便有了“毒月”“毒日”说法,将“毒月”“毒日”相叠加意味毒上加毒的毒之最的一天,便将农历的五月五日定为驱毒节,利用这一天举行各种避邪除瘟的活动,以保一年内老百姓不被瘟邪侵袭,这便是端午节来历最具说服力证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实将屈原投汩罗江的日期定在端午节这一天,也是具有深刻的涵意,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可谓是毒邪最盛的灾难日,屈原选择在这一天投江自尽,恰好对应了人们视为最灾难的日子,是一种灾难叠加的表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赤峰地区端午节几乎所有的民俗活动都与避邪除瘟有关,端午节一大早人们在踏青归来的途中,总要采一把艾叶,摘一束柳枝插在大门的门框上,这种习俗就是为了将邪毒和瘟神阻档在门外之举。门前插艾叶习俗是建立艾叶具有治疗疾病作用而选用的,艾叶内服其有和营血、祛痰和消炎的作用,象征着艾禳毒气,在采回艾叶以后,全家人要用艾叶擦抹“七窍”即身体入口处以避免生病。柳枝也是用来避邪除瘟消灾的工具,民间认为柳树枝条有驱邪的魔力常与桃枝并用,在鬼神横行的世界,柳枝上的柳叶往往化成利剑作为攻击邪恶的利器。所以老百姓在端午节这一天一大早便将柳枝挂在大门上以阻挡瘟邪的侵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赤峰人到端午节这一天还有在大门上挂葫芦的习俗,葫芦在古代往往成为医神的标配,称为盛放灵丹妙药的神器,由此也引申为祛病禳灾的象征物,家家户户门前挂葫芦就是为了全家人平安无事不长病而设置的,此外,葫芦与福禄谐音,也有家庭幸福,升官发财之寓意。儿童由于处在生长发育期,是最容易受到疾病和毒邪侵入的群体,端午节许多习俗都是为儿童而特意制作的。比如说儿童手臂上偑戴的五彩绳对付“五毒”,以五色丝线捻成细绳,系在儿童的手腕上,就能躲避瘟病的侵袭。端午节还有儿童佩戴香囊的习俗,将装有艾叶粉末的香囊挂在儿童的脖颈上,以艾叶药理作用和浓厚的气味避病除瘟,同时又是极富艺术魅力的装饰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千变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移风易俗,改造中国”成为了树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节日习俗中的许多内容都被视为“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而加以改造,并且逐步建立起“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的社会主义新型时代风尚。传统节日除了春节以外都没有列入到国家法定假日,而将公历新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列为法定假日,与春节合称为四大节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均属于民间节日,既不放假也没有特殊节日食品供应,全凭老百姓的个人喜好而自行决定。</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像端午节的清晨踏青天蒙蒙亮就起床,上班早饭前必须赶回来,匆匆忙忙吃完粽子应应节气就得赶紧上班不能迟到,一整天头脑都是晕晕忽忽,工作都干不好,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哪还有心情过端午节。而广大的农村则恰好相反,端午节被视为盛大的节日而加以庆祝,端午节前的农村大集像过年一样热闹,农民们在大集上买棕子叶、纸葫芦、大枣、黄米、五彩线、香包等节庆用品,买回家里全家老少齐上阵包粽子,公社干部也放农忙假七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1979年我的在朝阳市喀左县农村搞文物普查正赶上端午节放假,公社和大队空无一人,甚至连派饭都吃不上,只好全部返回县城等了七天后才重返农村,过端午节在农村被视为头等大事,政府也无法限制农民过端午节的权利。在特殊历史时期,开始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进行改造,就连过农历新年都号召“过革命化的春节”,春节照常上班甚至还加班加点,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不吃年夜饺子改吃忆苦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他节日也没了传统文化味道,中秋节的月饼也不让叫了改称为丰收饼,好在是端午节的粽子没有改名。端午节时的系的五彩线、挂香包都被列入“四旧”而被禁止,清晨踏青途经的主要路口派了大量人员把守,凡是携带柳枝的人都以破坏树木的罪名一律没收,使门前挂柳的习俗由此中断,端午节的味道逐渐淡了下来。端午节对于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来说,政治意义远大于民俗文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到端午节来临,班主任就讲解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并声情并茂的歌颂屈原精忠报国的一生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使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民间节日,而是被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使广大的青少年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树立了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世界观,而对于端午节其它的文化内涵并不知晓。</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改革开放以后,优秀的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扬,2008年,端午节与清明节、中秋节一道被列入国家的法定假日,使广大的清晨踏青的人们再也不用担心上班迟到,清晨踏青归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欢聚一堂尽享节日的快乐。端午节的标配食品粽子也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来自于天南海北各种风味的粽子琳瑯满目,什么甜酸苦辣咸的粽子五味俱全,过去赤峰只有一种用大黄米包的粽子,里面放一颗红枣就算顶配了,可现在粽子里的配料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就没有做不到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代人将粽子制作的出神入化,美不胜收,粽子不但是端午节的专属,而是一年四季均有销售,想什么时候吃可以去超市购买,也可以自己亲手包,粽子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一个部分。端午节作为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节日,成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凝聚中华民族力量载体不断发扬光大。</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非常感谢我的老同学张松柏写的文章:张松柏,供职于赤峰市博物馆研究室,现已退休,多年从事考古、地方史志研究工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