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缘中原: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石刻艺术宝库、中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郑州二七纪念塔(25.5.21一27)

峭松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p><p class="ql-block">宋代龙门石窟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清代,乾隆帝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禹王池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长8.80米,宽6米。泉水自石穴中出,冬暖夏凉,中生水藻。池中立一巨石,称石砭,或石笋、剑石,为太湖石质,相传为大禹开凿龙门时所用的工具。夏禹治水曾有“凿伊阙,通龙门”之举。相传,那时洪水泛滥,龙门山以南是一片汪洋,百姓穷困不堪,溺死者甚多。为解决洪水给人带来的灾难,大禹率人治理洪水,疏通河流,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伊阙也就是那时开凿的。</p><p class="ql-block">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游龙门》诗中云:“巨石何亭亭,孤生此岩侧。白云与翠雾,谁见琅琊色?惟应山鸟飞,百转时来息。”池水自东侧口飞泻而下,状若悬瀑,喷珠溅玉,水色迷人,又像蛤蟆吐水,故禹王池又称蛤蟆嘴,为龙门一胜景。</p> <p class="ql-block">看龙门石窟之艺术,叹龙门石窟之规模。参观奉先寺、皇甫公窟、 摩崖三佛窟、古阳洞、莲花洞、万佛洞等。</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p><p class="ql-block">宾阳洞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据《魏书》记载,宾阳洞是景明初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所开凿的功德窟。永平时,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开凿石窟一所,合为三所,分别是现在的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合称宾阳三洞。工程始于景明元年(500年),终于正光四年(523年),历时24年,用工802366个,后因宫廷内乱而未全部竣工,仅完成了居中的宾阳中洞,南北二洞主体造像至唐朝初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p><p class="ql-block">南洞系北魏宣武帝为文昭皇太后发愿开凿,北魏时期仅完成洞窟的外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及窟顶莲花藻井雕刻,未及造像即辍工。据窟外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记载,洞内正壁一铺五尊大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做功德所雕造,完工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同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大阅于龙门",应与该窟造像工程有关。</p><p class="ql-block">窟内正壁主尊佛像高8.60米,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面相、躯体及服饰已摆脱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视觉特征,面容饱满,肩胸宽厚,衣纹刻划也由直平阶梯式变为圆刀刀法。主尊和两侧二弟子及二菩萨像的造型及服饰均显厚重,上承北魏刚健雄伟,下启唐代生动活泼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南洞有小龛350多个,其中唐贞观纪年像龛有27个,是龙门洞窟中贞观纪年最多的。该洞是初唐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在研究初唐雕刻艺术风格和造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窟外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描述了长孙皇后的"懿德",赞颂了李泰的"纯孝"。该碑由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书丹,"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是唐楷书法艺术的杰出作品。</p> <p class="ql-block">锣鼓泉</p><p class="ql-block">位于龙门西山中部偏北之山岩上,有溶洞数个,泉水自洞悬流而下,如用物堵塞洞口,洞内水声若锣鼓声,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珍珠泉</p><p class="ql-block">位于龙门西山中部锣鼓洞南边上方约2米处,泉口呈圆穴状,直径约1米,水底有细泡自石穴中涌出,缓缓上升,状若串珠,故有珍珠泉之名。</p> <p class="ql-block">​双窑</p><p class="ql-block">唐代洞窟。南北二窟统一规划、并列开凿,故名双窑。北洞雕凿三世佛题材,南洞正壁主尊为弥勒佛,两侧壁遍刻千佛,双窑洞窟组合与造像题材是当时唐高宗与武则天并称"二圣"政治史实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双窟(唐)</p><p class="ql-block">南北二窟并列故名。窟前室布局统一。北洞刻三世佛题材,南洞正壁主尊为弥勒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两侧刻千佛。</p> <p class="ql-block">大卢舍那像龛记</p><p class="ql-block">"大卢舍那像龛记"是记载大卢舍那像龛(俗称"奉先寺")营造情况的文字资料,初刻于卢舍那佛莲座基底东南角。系将座基表面打磨出宽130厘米、高35厘米的磨光面后,从右向左刊刻。当前残存25行,满行10字,首行标题字径3厘米,正文字径2厘米。其内容包括工程名称、造像功德主、题材内容、规模尺寸、工程人员、奉先寺设立等。从中可知大卢舍那像龛为唐高宗敕建、皇后武则天曾为之捐助脂粉钱两万贯等信息。</p> <p class="ql-block">第1280窟(奉先寺)</p><p class="ql-block">原名大卢舍那像龛,唐高宗初,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郑州二七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发扬"二七"革命传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p><p class="ql-block">1923年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代表在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召开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为争人权、争自由,总工会2月4日从郑州开始,举行京汉铁路全线总罢工,2月7日罢工惨遭镇压,林祥谦、施洋等英勇就义。京汉铁路罢工工人领袖汪胜友、司文德在郑州同时被害,并在长春桥(位于原郑州西门外,现二七塔所处位置)头悬首示众7天。新中国成立后,汪胜友、司文德被追认为"二七烈士"。为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京汉铁路工人的革命斗争精神,1951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将郑州市西门外长春桥旧址扩建为二七广场,1953年在广场中置六角形木质塔一座;1971年7月1日至9月29日,在木塔原址重建钢筋混凝土五角联体双塔,即为郑州二七纪念塔。</p><p class="ql-block">二七纪念塔占地面积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92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两个五角形并联,是一座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塔高63米,共14层(包括地下室),其中塔基座为3层栏环绕阅台,逐层缩小,各层均有白水泥栏杆;塔身10层,每层均有飞檐挑角,绿色琉璃瓦盖顶,外表粉刷用白色干粘石,每层各面均有红漆方形格窗;塔顶建有钟楼,有直径2.7米的大钟六面,钟楼顶端矗立9米旗杆,上置红色五角星一枚;塔底有地下室,并向西北方开有地下通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