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的记忆

董安宏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我们老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但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几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就连戴眼镜的教书先生也一脸茫然。</p><p class="ql-block"> 一天书都没有读过的母亲当然不知道为什么,吃就吃吧,反正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端午的。</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说不出来,小孩们想知道又怎么可能呢?故儿时吃粽子除了香和甜,还吃了一肚子的问号。</p><p class="ql-block"> 端午前,崇凝镇总有一两家卖粽子的,一张小方桌上,半盆热开水里,堆着小山一样的粽子。摊主一男一女,男的怔怔地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女的放开清脆的嗓门,不停地吆喝着:</p><p class="ql-block"> “粽子,粽子,粽子,又香又甜的粽子……”</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到跟前,问:“多少钱一个?”摊主回答:“一毛钱一个。”母亲说:“来七个吧。”我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家有七口人。回到家,我们一人分到一个,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鸡蛋、肉、豆腐、莲菜、包子、粽子……在今天看起来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可在那个年代却是最好吃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我们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如果当年有手机的话,把我们吃粽子的画面记录下来,那种吃相该有多么的难看。</p><p class="ql-block"> 吃粽子了。</p><p class="ql-block"> 解开绑绳,再一层一层剥开,黏黏的粽馅便露了出来,糯米团,糯米团里裹着半露的三颗红枣。别说吃了,看着都香都甜。</p><p class="ql-block"> 好东西是要慢慢享用的,狼吞虎咽,一定是饿了,一定是为了填饱肚子;可吃东西却并非只为了填饱肚子,体会其做工的学问,品其味觉的神秘,享用似乎比填饱肚子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似乎只有用糯米和红枣做成的粽子,那糯米团咬上一口进去,黏香黏香,带着微微的一点枣甜;那红枣,咬上一口,一种浓浓的枣甜带着微微的一点米香……</p><p class="ql-block"> 现在日子好了,你认为什么好吃,根本就说不上来;只有在贫穷岁月里,你认为好吃的才能让你铭记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每每想起,有心酸,但更多的是幸福</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