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 zmzgJasmine</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577582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张黑白照片中,两个年轻人在巴黎街头深情相吻,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止。这就是杜瓦诺的世界——既真实,又理想。</p><p class="ql-block">上周我参观了正在巴黎马约尔博物馆举办的罗伯特·杜瓦诺摄影展《罗伯特.杜瓦诺:生活赠予的瞬间》,这是一次视觉与情感的双重旅行,是我此行最期待的艺术体验之一。走进展厅,就像走进了20世纪中叶的巴黎街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约尔博物馆(Musée Maillol)位于巴黎左岸,是一座集雕塑、绘画与当代展览于一体的艺术博物馆。它原为雕塑家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的故居,1995年改建为博物馆。这里既常设马约尔的雕塑作品,也常举办摄影、现代艺术等临时展览,氛围亲切、文艺,是巴黎小而精的艺术空间之一。</p><p class="ql-block">法国著名摄影师Robert Doisneau(罗贝尔·杜瓦诺)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纪实摄影大师之一,以捕捉巴黎街头温柔、幽默又富有人情味的瞬间而闻名。展览中展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市政厅前的吻》,那对街头热吻的情侣成为巴黎浪漫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的第一张大幅照片是作者于1944拍摄的巴黎艾菲尔铁塔前的“战神广场花园。</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著名摄影师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的肖像照。拍摄于20世纪40–50年代,他手持标志性的Rolleiflex相机,神情专注,站在巴黎街头,仿佛正准备捕捉生活中的一瞬温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的开场白,与大家分享<b>:“观察生活,如同一位钓鱼人般耐心,始终为意外留出一扇门。当别人说‘这里没什么可看’,正是你该停下脚步的时候。</b></p><p class="ql-block"><b>杜瓦诺的镜头注视强者,也注视弱者;面对苦难不回避,但始终带着一种理解和尊重的目光。他在日常中寻找尊严、勇气与偶尔的优雅。</b></p><p class="ql-block"><b>我们从他45万张作品中精选出约400幅,不为讲述轶事,而是分享他的人生态度:自由地看,真诚地笑,以一台相机和满腔热情,走进平凡而动人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b>积累那些相遇与分享的瞬间,引发微笑,偶尔也带来一笑解千愁的欢乐。这是我们构思本次展览的初衷——也是对这位常被简化却实则深刻的20世纪摄影大师的主线致敬</b><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 </b></p><p class="ql-block">从童年开始,一如他摄影旅程的起点。在孩子们身上,他看见自由、顽皮,也看见未来的影子。罗伯特·杜瓦诺的童年并不明朗:父亲参战、母亲早逝,8岁便成了孤儿。他很早就把镜头对准那些调皮捣蛋的街头孩子——戴鸭舌帽、按门铃、嬉闹奔跑。他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也找到了自由与想象力的源泉。</p><p class="ql-block">他曾说:“违抗,对我来说是一种生命的本能。”</p> <p class="ql-block">罗伯特·杜瓦诺的童年并不明朗:父亲参战、母亲早逝,8岁便成了孤儿。</p><p class="ql-block">他很早就把镜头对准那些调皮捣蛋的街头孩子——戴鸭舌帽、按门铃、嬉闹奔跑。他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也找到了自由与想象力的源泉。</p><p class="ql-block">他曾说:</p><p class="ql-block">“违抗,对我来说是一种生命的本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门铃 》 巴黎 1934</p> <p class="ql-block">《脚上墙》1934年</p> <p class="ql-block">« 爬路灯 » 巴黎 1934年</p> <p class="ql-block"> « 兄弟俩 »,巴黎多克特·勒赛讷街,1934年</p> <p class="ql-block">《丹内姆街的小学生们》巴黎 1956</p> <p class="ql-block">« 心算 » 巴黎1956年</p> <p class="ql-block">« 学校钟盘 » 巴黎 1956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郊区 1943–1984</b></p><p class="ql-block">郊区是杜瓦诺童年的起点,也是他首部摄影书《巴黎的郊区》的主题。他用镜头捕捉战后郊区的荒凉风景中,那些人性的温柔与尊严。孩子们的游戏、情侣的低语,构成战后郊区的人情风景。</p><p class="ql-block">四十年后,他应国家之邀重返旧地,拍下城市化后的彩色景观:功能性的住宅、空旷的街角,人与环境的关系变得陌生。这既是他对故地的凝视,也成为他最后一组深入主题、自由表达的个人创作。此后虽仍持续拍摄,但再未有如此系统而深刻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我得去看看,趁一切还没消失。”<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牛奶桶 » 莱-莱罗斯 ,1946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 </b>春天的自行车 » 阿尔福尔维尔,194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跑腿的零钱 » 巴黎,1953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0年后的巴黎郊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ATAR任务——亨丽埃特街的早夏》1984年6月</p><p class="ql-block">法国“DATAR”项目由国家于1984年发起,旨在通过摄影记录法国城乡空间的变迁与社会生活的演变。Robert Doisneau 是参与该计划的多位摄影师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ATAR任务 1984 —— 帕莱索》,Fosse aux Prêtres住宅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ATAR任务 1984——从高架渡槽望向阿尔克伊•马克西姆·巴凯街》</p><p class="ql-block">摄于阿尔克伊古老渡槽之上,俯瞰巴凯街一隅,城市肌理与历史痕迹交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家</b></p><p class="ql-block">这些照片中的作家有的您可能不熟悉,他们是法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或思想者。但杜瓦诺并不在意名气——他关心的是人在创作时的那一刻真实。</p><p class="ql-block">从写作到沉思,从独处到交谈,杜瓦诺用镜头捕捉他们的生活状态,而非刻意的“肖像”。他不拍“文学明星”,他拍的是创作者的气质、日常、灵光一闪。照片中有人在厨房角落写作,有人站在旧墙下抽烟,有人排练戏剧,有人窝在沙发上改手稿。没有摆拍,却有一股深沉的静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布莱兹·桑德拉尔(Blaise Cendrars)1945年</b></p><p class="ql-block">诗人、作家,杜瓦诺第一本摄影书《巴黎的郊区》的撰文者。他是杜瓦诺从插画师转向摄影作者的关键人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西蒙娜·德·波伏娃,双叟咖啡馆,1944年</b></p><p class="ql-block">存在主义哲学家与女权主义先锋。杜瓦诺在她熟悉的巴黎咖啡馆中抓拍,知性与坚定从容流露。1944年的巴黎,战火未熄,她的笔锋已划开思想的新路。</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位于巴黎著名的“双叟咖啡馆”(Les Deux Magots),这里曾是萨特、波伏娃等人的精神聚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玛格丽特·杜拉斯,小圣本努瓦餐馆,1955年</b></p><p class="ql-block">作家、剧作家与电影人,以《情人》《广岛之恋》闻名于世。杜瓦诺在她常去的小餐馆中定格这一刻,静谧的凝视中,透出她文字中熟悉的敏锐与孤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乔治·西默农,巴黎,1962年9月4日</b></p><p class="ql-block">“梅格雷探长”系列的创作者,比利时著名侦探小说家。杜瓦诺镜头下,他一如书中人物那样神秘沉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弗朗索瓦丝·萨冈,巴黎,1955年5月3日</b></p><p class="ql-block">年仅十九岁便以小说《你好,忧愁》震惊文坛的文学神童,照片中的她慵懒地写作,仿佛随手而来的天才灵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安德烈·马尔罗,《人的处境》排练中,巴黎,1954年</b></p><p class="ql-block">作家、战士、文化部长。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史诗,杜瓦诺定格了他在剧院中的瞬间凝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酒馆</b></p><p class="ql-block">在杜瓦诺的镜头下,巴黎的酒馆不仅是喝酒的地方,更是人们交流、分享生活与灵感的温馨空间。他捕捉了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情感的瞬间,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与浓厚的生活气息。展览通过对圣日耳曼德佩和马莱区几家著名酒馆的拍摄,展现了酒馆里流淌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魅力,像是一场在巴黎街头的寻宝之旅。</p><p class="ql-block">透过这一系列黑白摄影,观众仿佛置身于上世纪的巴黎,感受生活与艺术在烟雾与酒香中悄然交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 加布里亚尔格先生,卖煤人 »,库尔米耶街,巴黎,1971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 让·塞图尔,BOF酒吧 » 无辜者广场,巴黎,1972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爱音乐的屠夫们 »,巴黎,1953年</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阳光下的女理发师们 », </b><b style="font-size:18px;">巴黎, 1966年7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桌上游戏时光 »,拉塞佩德街1号,巴黎,1954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 马尔古斯,“猎人酒馆” »,巴黎,1957年</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严肃题材</b></p><p class="ql-block">1930年代末至1970年代,罗伯特·杜瓦诺在雷诺工厂工作时逐渐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关怀。他坚守与工人阶级的团结,镜头聚焦那些生活艰辛、被社会遗弃的边缘群体——矿工、妓女、监狱病患、钢铁工人等。杜瓦诺用照片展现他们的孤独与尊严,记录他们不屈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底层的真实困境。这些作品构成了他鲜为人知却极具深度的重要创作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威廉男爵与他的仆人》,巴黎,1955年</b></p><p class="ql-block">两位衣衫褴褛的男子,一人拉车,一人抽烟乘坐。杜瓦诺以反差强烈的贵族称呼,幽默地颠倒阶层角色,讽刺中带着温情,展现底层人物的尊严与人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拾煤人 》 巴黎 1945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钻工,朗斯矿井 》,1945年</b></p><p class="ql-block"><b></b>战后法国北部,矿井深处的工人正在下井作业。杜瓦诺用镜头记录了劳动的重量,也凝视着工人们沉默中的坚毅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杜瓦尔,水彩画家》,巴黎维斯康蒂街5号,1948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与莫里斯·巴凯在一起》,巴黎,1957</b></p><p class="ql-block">雨中,法国大提琴家莫里斯·巴凯为他的琴撑伞,自己却甘愿淋湿。</p><p class="ql-block">杜瓦诺以他标志性的温柔目光,捕捉了这场人与艺术之间的静默相遇。这不仅是一瞬间的滑稽画面,更是一种“庄重”(Gravité)的表达——对艺术的敬重,对生活细节的珍视,以及在日常中悄然闪现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邂逅</b></p><p class="ql-block">“摄影,就是定格一个让我着迷的瞬间。”——杜瓦诺</p><p class="ql-block">偶遇往往来自偶然,但只有专注与耐心,才能等到那片刻的魔力。</p><p class="ql-block">这一章节汇聚了杜瓦诺眼中最具魔力的邂逅时刻——不为讲完故事,而是留下空白,让观众继续想象。</p><p class="ql-block">正如他所说:“我喜欢那些没有结论的照片,它们像一块通往梦境的踏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萨宾娜·阿泽玛与绷带匠》,巴黎,1985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宾娜·阿泽玛—法国</span>著名演员偶遇一位售卖医疗用品的老店主,明星与平民的世界短暂交汇。杜瓦诺用幽默的目光捕捉下这段不期而遇的小插曲,充满温度与讽刺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杜乐丽花园的瞬间》,巴黎,1951年</b></p><p class="ql-block">一张照片中,一对男女静坐在园椅上;下一张,椅子却空了。</p><p class="ql-block">杜瓦诺用两个平凡的瞬间,悄然讲述人与时间的流动。他不解释,只留下留白,引导我们去想象故事的前因与未来。摄影,在这里成了梦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杜乐丽花园 1》, 1951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杜乐丽花园 2 》, 1951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杜乐丽花园的国庆日 》,巴黎,1978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圣米歇尔大道》,巴黎,1968年5月</b></p><p class="ql-block">1968年5月,巴黎爆发学生与工人抗议浪潮。</p><p class="ql-block">街头砖石翻起,局势动荡。但在杜瓦诺的镜头里,一位女士提着报纸与手袋,从容穿越满地碎石,神情平静,步伐坚定。</p><p class="ql-block">他没有记录喧嚣,而是捕捉下这样的瞬间:在动荡中,生活依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攀登莫里斯柱》, 1957</b></p><p class="ql-block">一位年轻人正在攀爬街头的广告柱——这是巴黎常见的“莫里斯柱”,用来张贴戏剧和电影海报。他仿佛在城市中寻找另一种视角。这一幽默而轻盈的瞬间,正是杜瓦诺镜头下典型的“相遇”——人与城市的偶遇、人与生活的玩笑。平凡街景中,他捕捉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默契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市政厅之吻 》</b></p><p class="ql-block">在罗伯特·杜瓦诺众多摄影作品中,《市政厅之吻》(Le Baiser de l’Hôtel de Ville)无疑是最为人熟知的一幅。它不仅成为巴黎浪漫的象征,更是一代人心中关于爱情、青春与自由的集体记忆。这张照片,也让杜瓦诺从街头摄影师跃升为摄影史上的标志性人物。</p><p class="ql-block">多年前,一位法国朋友送了我这张照片的复制版。那时我的工作与法国文化交流有关,这幅画便一直挂在办公室里,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一抹温柔的巴黎记忆。浪漫,其实从未远离,它就藏在日常的一瞬之间。</p><p class="ql-block">《市政厅之吻》拍摄于1950年。应《生活》杂志之邀,杜瓦诺请来两位年轻演员在巴黎街头接吻,其中这一幕定格在市政厅前。虽然是摆拍,却洋溢着真实的情感与时代气息。照片初刊后沉寂多年,直到1985年以海报形式重新面世,引发巨大反响,成为现代摄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影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在杜瓦诺的镜头里,生活是多面的——既有幽默与温情,也有沉默中的辛酸。他用诙谐的目光看世界,却从不掩饰其中的真实与不易。这些照片让我想起,平凡日常中既有笑声,也有挣扎;而正是这份坦率的热爱,让他捕捉下生活最真实、也最动人的一面。或许,正是这种对生活全然的接纳,让杜瓦诺的影像穿越时光,依然动人心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