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月行一善协会一月一次的走访又迎来了久雨放晴的好天气,报名参加走访的家人们准时来到约定集合的美域中央一期漏时书屋门口。</p><p class="ql-block">新加入的梅烜,石生顺和第一次参加走访的卢雅,代模琳第一时间来到集合点。</p><p class="ql-block">九点半,三车10人从美域中央出发。</p> <p class="ql-block">到苟江中学接上周会江,周会江直接把我们带到了今天走访的第一家 一一苟江镇白岩村,张良武家。</p> <p class="ql-block">第一眼见到女主人,大家都惊了一下。</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她完全不能站立。上坡做农活都是丈夫背着去。但见到我们时却笑得那么灿烂。</p> <p class="ql-block">张清明: 左手只有半截,无手掌。妻子苏信平: 半身不遂双腿残废,走路都只能依靠双手。儿子张良武在三合中学读初二,大女儿贵阳会计专业大专毕业还在待业之中,目前在遵义打零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该户两个残疾,一人还在读书,家庭收入全靠两个残疾人种菜卖,种植玉米,养猪维持家庭开支和供儿子读书。近一年,男主人的左手直接举不起来,做事比原先更困难,所以家庭收入也越来越少。尽管如此,女主人还是满脸笑容地给我们讲述两个孩子是如何懂事,如何的不让爸爸妈妈操心。</p> <p class="ql-block">大家讨论决定,给予张良武(初中)每月200元助学,从5月起执行,现场给了5至7月共计600元助学款。</p> <p class="ql-block">细心的戴老师从包里掏出一搭为走访专程去银行准备的现金。</p> <p class="ql-block">原来,苦日子乐着活的笑容这么美呀!</p><p class="ql-block">超越怜悯的瞬间:两人笑容的共振频率里,藏着真正的扶贫密码——</p><p class="ql-block">不是“我来帮你”,而是“我来学你如何活得漂亮。</p> <p class="ql-block">从张清明家出来,我们联系好还在乌江政府开会的汤玉琼,车子直接开到乌江政府,由汤玉琼带领我们走访乌江附近的另外四个家庭。</p> <p class="ql-block">车子停在乌江镇政府后,我们走街穿巷来到今天走访的第二家:</p><p class="ql-block">曹洪洁,在乌江中学读初中,家里有4口人,姐姐在贵大读大学,父母都是低保户,因腿脚残疾,男主人只能用右脚走路,女主人17岁遇车祸左腿高位截枝,他们因为行路艰难,只能在乌江街边上租房子摆个缝补摊给人缝补衣裤供两个娃儿读书,每月大约5至8百元收入,加上政府补贴有一千元,一个孩子读大学一个孩子读初中,还有两个人的生活开支,租房开支等,入不敷出。</p><p class="ql-block">经讨论决定支助曹洪洁(初中)每月两百元助学,从5月起执行,现场给了5至7月助学款600元。</p> <p class="ql-block">在乌江政府食堂简单午饭后继续走访今天的第三家。</p> <p class="ql-block">杨金铭,家住乌江镇养龙村,就读于贵州财经大学一年级,父亲在扬金铭7个月大的时就去世了,母亲双腿残疾,无收入,靠政府两千元补贴生活。</p><p class="ql-block">当走访人员现场听杨金铭妈妈讲述她柱双拐养育两个孩子时,无不为妈妈的坚强和艰难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原来,这干净整洁的家:是女主人对抗命运的姿态。</p><p class="ql-block">裂缝的搪瓷杯按高矮顺序排列,灶台上的餐具摆放整齐。掉漆的饭桌铺着洗到发白的格子布。</p><p class="ql-block">女主人笑着解释:“我只能随便扫扫,但每次扫了心里都亮堂。”</p><p class="ql-block">在匮乏和残缺中维持秩序,是对生活最温柔的接纳。是“明知不可改变而安之若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女主人的一句:“他爸一夜间没有了,天蹦了!不是因为两个娃儿,我不会在世上苟活”,让在坐的善友们更想伸出援手——这或许就是坚强自带的引力!是贫困之上的光芒吧。</p><p class="ql-block">大女儿结婚了,可她不愿向大女儿开口,她宁可不用或少用也不想因她的开口去影响女儿的家庭。</p><p class="ql-block">她就像苔藓:生于阴湿处,却自己制造氧气,微小到被踩踏也无人在意,但连成片就是森林最美的底色。</p><p class="ql-block">女主人说,她全靠佛教信仰支撑她,她没有想到有这么一群陌生人会来家看她,我悄悄告诉她,是阿弥陀佛派我们来看望你的,然后做了个调皮的动作逗她……</p><p class="ql-block">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支助杨金铭(大学)每月400元助学金,从5月起执行,现场给了5至7月助学款1200元。</p><p class="ql-block">我们接着该走访下一家,但我想记住女主人送别时的话:</p><p class="ql-block">“常来坐坐,你们来,屋里就有生气。”</p> <p class="ql-block">第四家: </p><p class="ql-block">陈远晟,家住乌江镇乌江社区中街,在</p><p class="ql-block">播州区第二十一中学高一。</p><p class="ql-block">单亲家庭,父亲系肢体二级残疾人。父女两人系乌江社区特困供养人员,每月1050元。陈远晟是父亲抱养女,父亲一直未婚,陈远晟是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月政府补贴1500元。父亲给人缝补衣服还有几百元收入。</p><p class="ql-block">大家讨论决定,鉴于他们收入已经能维持孩子读书基本费用和父亲的生活费,不予支助。</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告诉陈远晟不支助的决定时,这个靠一张板凳助力双腿走路的矮小男子,仍然用接待我们了解情况时的满脸笑容对我们说: “没关系,政府给我的钱已经能维持我和孩子的基本开支了,你们应该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但还是非常感谢你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参加走访的徐红说她车上有一盒八宝粥,正好拿来捐给协会送给他。</p> <p class="ql-block">走访时,男主人因小儿麻痹症失去自由行走的能力,却用双手练就了缝补能力,并以此为生收养弃女,不但要供养女读书,还要教她做人。他虽然没结婚,一个人独立生活,但他却穿得干净明快,小小屋子打扫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当他听到大家赞美他身残志不残时,他说:“我艰难点没关系,但不能让女儿(养女)觉得爸爸只会叹气。”——他边用双手端着板凳当拐杖边说的话,让我们看到一种因爱而有的尊严。</p><p class="ql-block">残疾困住身体,却困不住灵魂的站立。真正的贫困从不是物质短缺,而是精神跪倒。</p><p class="ql-block">回家的途中,我对身边的善友说,每次出来走访,我都在想,到底是谁在帮助谁呀?</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家:</p><p class="ql-block">林君炫,家住乌江镇董家坪麻窝组,在四中读高三。</p><p class="ql-block">林君炫自小身身体不好,有甲亢长期服药,母亲去世,父亲下落不明,随外公外婆生活,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多病,林君炫系乌江社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政府有每月1500元补贴。全家人的生活费,林君炫的学费生活费药费等开支都在1500元里。</p><p class="ql-block">大家讨论决定,给予林君炫(高中)每月300元助学,从5月起执行,现场给了5至7月共计900元助学款。</p> <p class="ql-block">正在认真给受访者林君炫的外公外婆介绍月行一善组织以及资金来源的王小洁。</p> <p class="ql-block">恭敬递上善款的第一次参加走访的大美女卢雅。</p> <p class="ql-block">感悟: </p><p class="ql-block">能带着近五百人的爱心善款和大家一起走访并记录这些坚韧的生命微光,是我们参与走访者的幸运, 他们的故事像蒲公英: 风越狠,种子飘得越远,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一朵不低头的小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