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按编者:当代书坛领军人物周俊杰先生,精心创作书法作品“道法自然”,小编若云荣幸万分得以第一时间反反复复观摩学习,细读每一笔每一划,以期尽可能深度领悟周老书法艺术之精髓。至此,周老的作品令我内心感动不已,思如泉涌。现从作品分析、笔墨技法、艺术造诣、哲学内涵等维度,深入解读周俊杰书法的当代价值与文化意义,分享如下:</span></p> <p class="ql-block"><b>一、作品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建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周俊杰的《道法自然》以“碑学”为根基,构建起独特的视觉与精神场域。画面上方,“道法自然”四字以碑体书就,墨色浓重如铁,笔画雄浑似铸,展现出北碑的苍劲与汉隶的朴拙。字体结构宽博开张,“道”字的走之旁如游龙盘桓,“法”字的三点水似飞瀑流泻,“自”与“然”则在方正中见欹qi侧,于稳定中求变化。下方行书落款与正文形成“碑之凝重”与“帖之灵动”的对话,笔墨从厚重到轻盈的过渡,暗合“道法自然”中“道生万物,自然而然”的哲学逻辑——碑体如“道”之本体,浑穆厚重;行书若“道”之妙用,灵动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b> 二、笔墨语言的碑学新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周俊杰对碑学的传承并非简单摹古,而是注入现代审美意识。其笔下的碑体,打破传统碑学“方笔圭角”的刻板印象,融入篆籀笔法的圆转与行草的气韵。“道法自然”四字的起笔与收笔,既有碑刻的金石味,又含毛笔书写的“使转”之趣,如“道”字的首笔,藏锋入纸后绞转中锋,线条中段的提按变化,使笔画呈现“屋漏痕”般的质感,既具历史苍茫感,又显笔墨鲜活度。这种“碑帖互融”的探索,重构了碑学的笔墨语言:在“方与圆”“拙与巧”“静与动”的辩证统一中,实现碑学从“金石模拟”到“笔墨生发”的现代转型。</span></p><p class="ql-block"><b> 三、艺术造诣的多维突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1. 碑学体系的现代拓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俊杰深耕碑学四十余年,构建起“以碑为体,以帖为用”的创作体系。其碑体创作不再局限于北朝墓志、摩崖的形制模仿,而是提炼碑学的“雄强、朴茂、奇崛”精神,与时代审美相契。《道法自然》中,碑体的雄浑与行书的洒脱,既是对传统“碑帖分野”的超越,也是对当代书法“形式与内涵共生”的诠释——通过笔墨的张力,将道家哲学的“自然无为”转化为视觉可感的艺术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2. 笔墨精神的文化解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书法于周俊杰而言,是“文化的笔墨表达”。“道法自然”四字,不仅是书法形式的呈现,更是对中国哲学的视觉诠释。其笔墨中的“拙”,并非技法的生涩,而是对“大巧若拙”的追求;线条的“厚”,不仅是墨色的堆积,更是文化积淀的外化。每一笔的书写,都暗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逻辑:从中锋行笔的“一”(太极),到提按转折的“二”(阴阳),再到墨色浓淡、线条粗细的“三”(万物),最终在整体布局中达成“自然”之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3. 形式语言的当代转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当代书法语境中,周俊杰以“碑学现代性”为课题,探索传统笔墨与现代空间的融合。《道法自然》的章法布局,打破传统书法的“纵有行、横有列”,采用“大字统领,小字辅成”的现代构成:上方四字占据视觉中心,下方行书以“参差离合”之势呼应,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空间节奏。这种布局,既保留书法的线性书写特征,又融入现代艺术的“视觉张力”,使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彰显出独特的当代性。</span></p><p class="ql-block"><b>四、哲学意蕴与笔墨意境的共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道法自然”作为道家核心思想,在周俊杰笔下转化为笔墨的“自然之态”。其碑体的“拙朴”,是对“道”之本体的摹写——如混沌未开的宇宙,质朴而深邃;行书的“灵动”,则是对“道”之运行的呈现——如万物生长,自然而然。笔墨间的干湿浓淡、虚实相生,暗合道家“有无相生”的辩证;字体的欹侧与平衡,体现“阴阳调和”的智慧。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笔墨的审美愉悦,更能通过书法形式,体悟到“道法自然”的哲学深度——书法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灵的桥梁,让古老的哲学思想在笔墨间焕发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周俊杰先生作品落款印鉴</span></p> <p class="ql-block"><b>五、结语:碑学语境中的当代书法范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俊杰的《道法自然》,以碑学为根基,以哲学为内核,以现代审美为视野,构建起当代书法的新范式。其艺术造诣,不仅体现在对碑学技法的精湛把握,更在于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诠释。在当代书坛“西风东渐”与“传统复兴”的博弈中,周俊杰以“碑学现代性”为路径,探索出一条“立足传统,面向当代”的创作之路。《道法自然》不仅是一件妙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更是当代书法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笔墨的“自然”书写,诠释着中国书法“技进乎道”的永恒追求,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与启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俊杰 笔名鲁岩,斋号挥云斋、云间居。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名誉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书法篆刻届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书学讨论会,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学术奖评委及评委会副主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特聘书法篆刻研究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郑州大学名誉教授,郑州大学书法学院草书研究所所长以及云朵轩美术馆首席顾问等。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首届及第五届中国文艺评论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第二十六届美术类图书金牛奖金奖,第七届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大奖,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一、六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及第五届特等奖。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杰出老书家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书法作品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入选多种国内外重要书展,为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艺术博物馆等中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发表论文、文艺评论、散文等400余篇。出版《书法美探奥》《书学要义》《书法序跋集》《中原文化大典·书法卷》《书法复兴的寻绎》《书法美学论稿》《挥云斋荟要》12卷等著作及作品集30余种。为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艺术》撰写了近现代部分,为中国书协起草了《中国书法发展纲要》等重要文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曾出访三十多个国家,举办展览、讲学、进行艺术考察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