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赣情牵六十载,药香漫溢岁月长

哈哈*

<p class="ql-block">  一桢旧照片,定格了那段难忘的岁月。这是上海第三制药厂到东风慰问支内职工的合影,照片中的每一张面孔,都承载着那段火红年代的记忆。最后一排左边的马占钺、华炳元、孙扬武、李关清、吴培峰等,第三排的徐恒庆、赵水生、胡国华、魏仁鸿、施志昌、毛柏干、袁庆根、陈棣华等,第二排的潘文裕、苏族木、孔繁裕丶许滇雄、等,第一排的曹根全、崔美英、区萍桂、张蕴明、孙志霞、裘藕仙、袁世杰等,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为三线建设贡献力量。照片中的他们,身着朴素的工装,脸上洋溢着坚定而自豪的笑容。这笑容,是对自己选择的无悔,是对工作成果的欣慰,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是一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特殊时期。国家三线建设一声令下,上海第三制药厂、第二制药厂以及上海玻璃厂,毅然派出技术管理骨干和生产骨干,奔赴江西,支援东风制药厂的建设。这些支内职工,告别了繁华的上海大都市,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生素医药生产的伟大事业中,用青春与汗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之歌。</p> <p class="ql-block">  上海第三制药厂作为当时国内重要的制药企业,在支援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厂里选拔出的一批批精英,他们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这些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职工,在离开上海时,或许心中也有对家乡和亲人的不舍,但国家的需要、建设的使命,让他们毅然踏上了前往江西的征程。在江西东风制药厂的建设现场,他们面临着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复杂的工作环境。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他们的脚步。从工厂的规划设计,到设备的安装调试;从生产工艺的传授,到新产品的研发,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心血。</p> <p class="ql-block">  上海第二制药厂和上海玻璃厂的支援队伍同样功不可没。第二制药厂的骨干们凭借在制药领域的专业知识,为东风制药厂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上海玻璃厂的技术人员则在药品包装等相关环节发挥专长,确保药品从生产到包装的每一个流程都符合高标准。各厂支援人员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将东风制药厂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抗生素医药生产基地。</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这些支内职工是最美的奋斗者。他们远离家乡,在江西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医药事业。他们的付出,不仅推动了东风制药厂的发展,保障了抗生素药品的生产供应,更为国家的医药产业布局和国防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了时代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如今,那段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它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值得铭记。那些支内职工们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砥砺前行,书写新的辉煌篇章。</p> <p class="ql-block">撰稿:吴 进</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8日写于乐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