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共13957字1图0视频,阅读大约需要35分钟批评不挟带仇恨 乐观不沉迷空想</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张潮曾言:”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两千两百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杭州始设县治,称钱唐县。从此杭州有了第一名称。正式称为州,是在隋朝。算起来,也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隋代开皇九年(589)灭陈,废除钱唐郡,改杭州。大业六年(610),隋炀帝开凿运河。从此中国版图上,多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杭州由此成了"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的大郡,杭州的繁荣,自此拉开序幕。唐贞观年间,杭州居民已达十余万户,唐出现了"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至繁荣景象。中唐之后,杭州遂以”东南名郡“见称于世。又广开海外贸易,同日本、高丽、大食(阿拉伯)、波斯等国常有贸易往来,"东眄巨浸,辏闽粤之舟缆;北依郭邑,通商旅之宝货",“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可见当时的盛况。值得一提的是,唐时因避讳,已改"唐"为"塘",此后钱塘之名,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又文因古钱塘县治在今灵山一带,古时此山"丛薄蒙密,异虎出焉",因称"虎林山"。到了唐代,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之讳,改名"武林山"。从此"武林"亦成为杭州的别名。元代改临安府为杭州路,仍然延续往日的繁华。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杭州,把她称为"天下最美丽富贵的城市。元末张士诚居杭州时,还重筑了长三十余里的城垣。但唐、五代、两宋时代的繁华。已随钱江东流而去,成为历史。杭州素以风景美丽著称。西北群山,千峰凝翠,洞壑深幽;西湖碧波,平明如镜,绰约多姿。那秀美的湖山和深藏于丘壑林泉之间的名胜古迹。南面的钱塘江,一名浙江,流近杭州时,蜿蜒曲作"之"字形,又称"之江"。每当农历八月中秋潮来时,奔腾咆哮,怒潮立,"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成为天下奇观。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描摹西湖景色的绝唱。在南宋时期就有西湖十景之说,八百年来不断经营发展,西湖的景点、景区和文物古迹又不断地丰富,有一湖、二峰、三泉、四寺、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之说,但也难以概括其丰富的内容。西湖多塔,且湖中有塔,湖岸有塔,湖山亦有塔。塔是佛塔的简称,亦称浮屠,起源于印度,是佛教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一般的佛塔多为方 汉形八角形的砖木结构建筑筑物,而西湖诸塔,单从塔形上看就是各个不同,各擅千秋,以缤纷的面目经于西湖之上。六和塔名取佛教"六和敬"之意,指的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悦"。登上塔顶远眺,"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真可谓天高景阔,心旷神怡。但六和塔的建造似乎与佛教建塔本意关系不大,而是与钱江怒潮有关。钱塘江大潮常常淹田地、泛滥成当年吴越王为镇江潮江潮而建了这座六和塔。西湖北面的宝石山上有保俶塔,西湖南岸的雷峰塔,一秀一拙,相映成趣,前人有"湖是两浮屠,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之语。白娘子为了所爱的人被法海压在了这座雷峰塔下。人们喜欢那种生生死死的缠绵,喜欢故事里寄托的希望,渐渐地,这种希望从漫无边际的来世变成了有望实现的"西湖水干,雷峰塔倒",这一天或许就是明天。一九二四年九月的一个下午,一声巨响中,雷峰颓然倾塌,一时尘埃蔽日,鸦雀满天,杭城万人空巷,争看热闹。雷峰塔终于坍塌了,西湖上幽怨的一笔从此终止,一声长长的叹息已在湖面上回旋了上千年。据说那金主完颜亮一日读柳永词《望海潮》,词中极尽描绘西湖的繁华风貌,不由得起了渡江南侵的念头。公元1161年,完颜亮派人潜入杭州一张西湖图,带回金国后制成一面扇屏人仍觉不过瘾,又在画画中添上里自己,正策马立于吴山山顶,并题词其上,诗中有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句。吴山上有"江湖汇观亭",凭栏眺望,可揽江挽湖,尽观杭城风貌。亭内有一楹联引明代徐渭之句恰到好处"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来杭州读书,在凤凰山下的草桥旁与梁山伯一见如故,在风凰山上的万松书院与梁山伯同窗三年,暗地里以心相许却未能捅破那一层纸,最后殉情而死,故事有一个比七罗密欧与朱丽叶更美的结局,两与人化为彩蝶比翼而飞。越剧里最经典的一场戏是"十八相送",凤凰岭上,头两人依依不舍,一路上祝英台一次次回头,无奈梁山伯不解风情。于是, 十八相送一年一年地唱下去,这段爱情至今还在那十八里山路上走啊走。明张岱的《西湖梦寻》一书,其中有《湖心亭记》,记雪天游岛的乐趣,不妨在此记下。连降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俱绝,独自乘一条小舟,穿皮衣拥火炉,上岛看雪。此刻,天、水、山、云白成一片,湖面上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真可谓逍遥一游!湖心亭上有一块碑石,上刻"虫二"两字,是風(风)月各去掉外壳后剩下的笔画,以示风月无边。六桥烟柳,由南而北,第一桥名"映波",站在桥头可见湖面上映有花港公园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的倒影。第二桥曰"锁澜",向东见碧波中的隐隐三潭。第三桥是"望山",不用说,是提醒你站在长堤的堤中央,可举首望远山。第四桥"压堤"是眺望全湖的佳处。到了第五桥"东浦",不妨在水边欣赏平湖平湖日出。第六桥"跨虹",据说夏日午后雷雨初晴,可见湖面彩虹横空。这么一说就琐碎了,其实六桥无须解释,走在六桥上不会厌倦的,"四面青山皆入画","诗在烟光柳色间"。历代留下的对玉泉的赞美最著名的大约可算白居易的诗了:"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何人,心清水静鱼乐,这是玉泉的最佳境界。一九一八年在虎跑出家遁入佛门。人称弘一法师。另一个与虎跑有关的著名人物是在此圆寂的济公。倘若说李叔同是愤而出家,那么济公可说是愤而入世的。以正宗佛家弟子的身份,却喝酒吃肉,又不耐烦研读经文。传说他专做一些打抱不平的俗事,而这样一个和尚却被世代传诵。如此看来,出即是入入即是出。一个真人,一个传说,虎跑这座千年古寺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文化色彩,而有别于其他名山古刹里那些听不懂的诵经声。寺规:殿上闲谈,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那日苏东坡上山两人相见晚,留宿长谈何止三炷香香。到第二天辩才送苏东坡下山,谈到快心处,不觉过了虎溪桥,旁边人大急:"送客已过虎溪矣!"两人驻足相顾大笑。这就是:虎溪留一笑,千载尚闻声。后人特在虎溪桥上建一亭,名为"过溪亭",清朝乾隆题"龙井八景"时并重修。常常出现在文人笔下的西溪一般人比较陌生,其实历史上西溪的开发很早,从唐到五代吴越国到南宋,这里兴建了许多寺庵,又因此地梅盛芦白,芦白,水景秀丽,有"西湖为主,西溪为副"之说。相传宋室南渡时,皇帝一时还拿不定主意将"家"安在哪里,这时他走到了西溪,见此地灵气钟秀,就在此住下,后来定都凤凰山,才恋恋不舍地说:"西溪且留下。"后人把"留下"这个地名直叫到今天。去西溪须乘小舟,缘溪寻胜,一路曲折迂回,欸乃桨声里回望来路,已是柳竹迷合。</p> <p class="ql-block">西溪多芦苇,待深秋芦花开时,素雪摇曳,清风徐来,弥漫千顷,有著名的"秋雪八景",与西湖的旖旎相比,又是别一番田园风光。冷泉亭是一座临水而建、四面通畅的小亭,亭上有一联问道:"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另有一联则答曰:"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晚清学者俞曲园一日与妻子小憩冷泉亭,老伴请曲园拟一联作答,俞曲园应声答道:"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其老伴却道:"不如竟作'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有趣的是,曲园之女亦有一联:"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曲园不解"项处"所指,其女答曰:"不是项羽力拔此,安得飞来?"仅两字之之差,却尽显各人性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需改一个字,"桃柳不言下自成蹊",西湖春日最充分的描述。杭州的春天多雨,阴雨连绵中,突然有一天太阳出来了。就在人人们还未察春意时,断桥旁的桃树已然绽出红来,接下去,便是满堤的桃柳渐走次染色,一桃一柳,一红一绿。当暖风醉人的时候,该开的就是太子湾的郁金香了。这是西湖新节目。郁金香这个名字带着北欧的浪漫气息,而太子湾原本是一个"东方浪漫之地,当郁金香在这安营扎寨就在清丽的东方泞得中添了一笔浓郁的西方色彩。还是在桃花喷薄而出之前,公园里有樱花开放,又有牡丹争艳。西湖的春天,桃花却并不能独领风骚。倒是是山后坡的杜鹃更让人喜爱。夏日的西湖则是荷花的舞台。西湖的荷花很有些年头了,十景中的"曲院风荷"说的就是八百年前的事。南宋时,灵隐路上有一座酿造官酒的作坊,此地潺潺溪水,处处荷塘,于是有了"麺院荷风"之称。曲香荷香,一幅市井画图。后麺院也湮没了。直到清帝康熙南巡,浙江总督李卫按图索景,在西湖植荷,岸边筑亭,康熙挥笔题名"曲院风荷"待到荷花以残枝风情点缀湖面时,杭人便要去赶桂花的热潮了。当西湖的桂花金、银、丹依次开放。芳香扑鼻,馥郁醇厚,那种天外的清香有就能熏醉了一座杭城。唐朝诗人宋之问有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则有"天香桂子落纷纷"之句,说的都是这个传说。西湖四时皆有花,最热闹的就是赏梅了。据说清朝朝时,灵峰的僧人开始种梅,就有了"灵峰探梅"的雅称。北宋诗人林逋曾筑庐于孤山,隐居二十余年,足迹不到城市,他不仕不娶,只以栽梅筑庐于孤山,隐居二十余年,足迹不到城市,他不仕不娶,只以栽梅饲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他的诗作大多咏梅,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历来被誉为绝唱。据说江南三大名石,苏州"瑞云峰”,上海"玉玲珑"和杭州的"绉云峰"。瑞云峰是"透",玉玲珑是"漏",绉云峰则一个"瘦"字写尽其风骨。吴山上有一块藏身于山林之中的石岩,此石无甚奇异突兀之处,上面的"感花岩"三个大字亦会被许多游山赏景的目光忽略。相传唐朝诗人崔护至吴山游玩,口干舌燥 ,在一个桃花灿烂的小院里得一位姑娘情款待。第二年春天,崔护上山赏旧景访故人,谁知山上桃花依旧,佳人却已不在,怅惋之余只得在石壁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村花依旧笑春风。"据说崔护并未来过杭州,这美诗美境却不知如何安在了吴山头上。故事还有续篇,苏东坡在山东做官时曾写过一首诗:"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惟见使君诗。应问使君何处去。凭花说与春风知。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去年人老矣。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到了明朝有人一口咬定这是苏东坡在吴山赏花时所作,就仿苏东被笔迹将诗刻在石壁上,又书“感花岩"三个大字。妙的是这段佳话被移花接木得恰到好处,于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便煞有介事地变得真事儿一样,而"人面桃花"的意境则永远留在了难以磨损的石壁上。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涌金门外柳如金,三日不来绿如荫;折取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柳浪闻莺的意义就在义就在于此。由于州湾的喇叭形河口以及潮汐现象,大自然的伟力造就了天下独有的钱塘江涌潮,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为大潮,每年的农几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最为壮观潮水从宽达一百公里的海口口涌入,受狭窄的江岸约束,便骤然涌起,涌潮又受江底沙坎阻拦,后浪叠前浪,如墙般前行,潮头可高达数米,浩浩东来,潮未到而声先行,如金戈铁马,雷奔电走,气势雄伟。沿钱塘江上溯,过了杭州却是一派温情,名字也变了,叫富春江。"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画家黄公望遍游名山大川,惟独钟情"富春山水,晚年定居富江畔。七十九岁高龄时,他开始创作创作《富春山居图》,画家的激情与山水交交融,成就了这名作。如今,这幅画官前段藏于浙江博物馆,后段藏于台湾。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是七里泷。泷为地方言,意为急流之水。过去,七里泷滩多水急,古谚云:"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七里泷由此得名。自富春江水电站建成后,七里泷变成了一条平静的绿水长湖。七里泷全长二十三公里,两岸千仞石壁临江卓立,一路青山如画,绿水似锦,由此扬帆而上,奇山幽境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这里向有"小三峡"之称,只是长江三峡以险著称,此处三峡则以秀名世,是为富春江胜景"七里扬帆"。附近还有芦茨湾宁静恬然,钓鱼岛则颇具雅趣,以及白云源龙门瀑布的野趣和垂云洞的幽奇。月岩望月在南宋皇城范围内圣果寺旁,有一块岩石叫月岩,石壁上有圆孔,每逢秋节皓月当空时,月光穿过圆孔,清辉满隙,堪称奇观。By the Shengguo Temple inside the Imperial Capital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a rock called Moon Rock with a hole on its wall. Every mid-autumn night, people are ecstatic to see the moonlight shining through the hole, flooding it with cool light—what a scene!钱镠筑夹城和罗城,都以朝天门为起点。相对于杭州其他的城门朝天门还算幸运。武林(北关、百官)门、艮山(坝子)门、凤山(正阳)门、清泰(辰螺蛳)门、望江(草桥)门、候潮门、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庆春(太平)门等杭州古十城门早已拆除。"一北关坝子正阳门,螺蛳过草桥门。候潮听得清波响,涌金钱塘共太平。"这一民谣已成城市永远的记忆,现在十城门的故址上只有一块竖立的碑石,遥作纪念。以人命名的如清河坊、高士坊巷、严衙弄;有以官署命名的,不如牛羊司巷、太庙巷;有以寺庵院命名的,如白马庙巷、祠堂巷、姚园寺巷、佑圣观巷;有以井园楼阁命名的。如大井巷、桃园弄、环翠楼、崇宁阁;有以桥而命名的,如六部桥直桥直街;有以行业命名的,如马市街、羊市街、醋坊巷、米市巷、打中铜巷,扇子巷、珠宝巷、琵琶街、柴木巷、头发巷等。清河坊得名于南宋之清河郡王张俊。《西湖游览志》卷十三:"清河坊与兴礼坊对,宋时张俊赐第在焉。后封清河郡王,故称清河坊。"据考证,张俊的赐第在清河坊西的太平巷。张俊早年与韩世忠、岳飞等齐名、是南宋初期坑金四大名将之一,后卖身求荣,堕落为秦桧帮凶,陷害岳飞,以致成为历史罪人。但是,谈及清河坊不得不提到他。孩儿巷东起中山北路南段,旦与仙林桥直街相对;西穿廷安路至武林路南段。因曾寓此巷中的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句而闻名。隋朝初年,京师仓廪空虚,关中地区也出现了"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的局面。当时的粮食供应主要依河南、山西和山东,有陆路运输山阻隔,水路的渭水漕运也一直是个大问题。这时皇帝把视络转移到了江南:开凿一条运河,把江南地区的粮食和财富运到京都和洛都和洛阳一带。</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当初决策者隋文帝还是后来的继承人隋炀帝,开凿运河自最初目的一个:那就是加强京都大兴(即长安)与富裕江南之间的联系。开皇三年(583)六月,隋文帝命令时著名的工程专家、大臣宇文恺调集大批水工和士兵开凿广通渠,工程历时三月;开皇七年,又下令开凿山阳渎,沟通长江和淮河。这一系列的工程都为日后大规模开凿运河打下了础。因为忙于统一的战事以及一系列的宫廷斗争,隋文帝没有完成他的夙愿,运河最终是在杀父篡位的隋炀帝手里大功告成。据记载,浣纱溪的河水引为自西湖,因此河水清澈见底,宋代称是清河。西湖湖水经涌金水门流入杭城,开始为东西流向,在到达闹市口旁转为南北向的浣纱溪。浣纱溪在清时被圈入旗营内,曾任杭州知府的正白旗蒙族人三多写过这样的]句:"五小营门九里城,穿城河水最澄清。"这最澄清的河水就是指浣纱溪。从光绪元年沿岸遍植杨柳,枝垂垂水面,风物宜人,也使得一些旗营的汉人"低回忘返"。到了民国,旗营拆除,改造为新市场,而浣纱溪沿岸风貌犹存。可是好景不长,浣纱溪一九三六年开始被填塞修筑马路,到一九七三年彻底填没。现在浣纱溪筑为三层,底层为排暗渠,中层为防空洞,上层为浣纱路。河流滋养了杭州,但是,仅有这个还不够。历代统治者都把疏浚浚西湖与开掘水井视为杭州的民生大计。说到杭州的井,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相关的人,他就是唐建中年间的刺史李泌。李泌留芳后世的政绩就是开治了六口水井。饮水思源,曾经滋养着杭州的这这些啊井啊,在人们的记忆里仍仍是那样地清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年辛条约签订,中国完全变成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对华全面掠夺。他们凭借不平等条约,竭力扩张其金融势力,在我国通商口岸纷纷设立银行,利用发行纸币等,大肆侵吞中国人的血汗钱。清廷朝野的一些有识之士,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为民族和目家的命运忧虑,主张由国家建立银行,以图挽回利权并作为整理金融币制的枢纽。清政府看到外国银行的钞票在市面上流通顺畅,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核准在上海设立商办"中中通商银行",第年发行兑换券,这是是我国近代银行第一次发行钞票。此后四明、浙江兴业、信成等银行相继成立并发行兑换券。丁家山上有人天庐,又名康店。康庄是清末成戌维新第一人康有为所营造。康有为流亡海外十六年,辛亥革命后回国。他请人刻了一方朱文印章,文为“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周游大地,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他晚年筑人天庐用以掩盖一生奔走的惆怅,深藏"年事已高,生命不再"的感慨。人天庐在丁家山的顶端,三面临湖,水天一碧,园内原来还有儿泓荷塘。自里西湖泊舟可登埠上岸,进入丁家山。只见园内杂植百卉,山又多灵穴、奇石,花开时如漫山虚梦。旧时西湖十八景之一”蕉石鸣琴”,就是因为奇石林立,状如芭蕉,泉声淙淙,故名。现在"蕉石鸣琴"的题刻仍存。北山街上宝石山下的坚匏别墅。俗称小莲庄,又称小刘庄。别墅的主人为湖州南浔人刘锦藻。锦藻出世时叶其家已为江南巨富,驰骋丝业,纵盐分,兼营典当。据张謇《刘公墓志铭》记:"当同治初,已殖财数十万,号巨富。"刘锦藻于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后出资赈陕西灾,授四品京堂候补衔。锦藻又投资银行,襄助汤寿潜兴办沪杭铁路。其子刘承卓则于南浔建"嘉业堂"藏书楼,聚天下书一万余种,共约六十万卷。秋水山庄位于北山街,建于三十年代的秋水山庄是报业巨子史量才的产业,他以爱妻沈秋水名字命名。一九四年十一月十三日,史量才乘车外出突遭特务暗杀,举国哗然。次日,京沪各大均报道了这一令人震惊的"民运斗士遭暗算"的消息。史量才遇害后侥幸脱逃的沈秋水深感世事无常,毅然将山庄捐于社会,成为后来的尚贤妇孺医院,现为新新饭店之一部。清同治十一年(1872),余杭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冤案。书生杨乃武聪明好学,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因揭露贪赃行为而得罪知县刘县刘锡彤。当时有位叫毕秀姑的姑娘,因生得端秀,爱穿绿色衣服、白色围裙,人称小白菜。小白菜嫁给豆腐作坊伙计葛品连,租住在杨乃武家。葛品连突发病身亡,其义母断定是有人施毒,写状子告到县衙,刘锡彤乘机报复,把杨乃武屈打成招,造成冤案。杨乃武的姐姐以及一批正直人不断申诉,于是慈禧下令把所有在案人员号押解京城,这样,三年后真相大白,此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据说在清朝时,杭州民间就流传着运一句话:"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杭州,一日微服上城隍山游玩,在山脚大井巷张小泉剪刀店门口看到人头攒动,游客都在争购剪刀,带回京城使用后感到十分满意。以后,他每年都要派人来杭州采办张小泉剪刀,供宫廷使用。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疫病流行。当时清军调动频繁,途中时有士兵倒毙,于是请医师配制"辟瘟丹"、"诸葛行军散"等药品,送交曾国藩、左宗棠的军队使用。以后各地时来索药,日不暇接,因此引起胡雪岩开设药店的兴趣。杭州不仅产茶,杭州人喝茶的历史也悠久。早在宋代,作为南宋京城的杭州城里,茶肆、茶坊即已相当普遍。据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其时茶馆遍布全市,在闹市区方区清河坊一带,就有"清乐"、"八仙"等多家大茶坊,室内陈设讲究,挂名人字画,插四时鲜花,奏鼓乐曲调,所谓"太平心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在街头巷尾,还有担茶卖的,"每担一副,有;炉两张,其杯箸、调羹、票托、茶盅、茶船、茶碗.…无不足用"。王公贵胄、文人雅士择器鉴水,煮泉品茗,是为雅事;而庶民百姓粗瓷瓦罐就地汲水、单为解渴,一杯天地,居然也是一个鲜活的江湖世界。茶事如人事,三六九等,泾渭分明。文澜阁是清代乾隆年间始建皇家藏书楼。时当乾隆盛世,素号风雅的公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下诏开馆编纂经、史、子、集《四库全书》。历时十年,全书告成,皇皇三万六千册。书成后初命抄四部,分藏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后乾隆帝又因江浙人文渊薮,允宜广布,以光文治,命续抄三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文澜阁、合称:"江南三阁"。沧桑数年之后,历经天灾兵燹,迄今七阁仅存其四,而江南三阁惟文澜阁并所藏《四库全书》存世,已成名副其实的"东南瑰宝"。清代乾隆年间,在当时的钱塘县候门外外,有一个叫丁敬的人。他虽是一介布衣,平l以卖酒为生,但却自幼嗜古耽奇,时常杖履两峰三竺间攀萝扪葛,剔藓剥泥,寻访摩崖刻石文字。中年以后,他又醉心铁笔,以治印著称。丁敬有感于明末以来文人治印靡软之弊,决意宗法秦汉,汲取长处,独创以切刀法刻印,遂成清刚朴茂、苍劲钝拙之风格,独树一帜,成为印学浙派的开山之祖。继丁敬之后,有黄易、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七人,在治印风格上,力追秦汉,兼取众长,善用切刀,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印学"浙派"。他们则被后人合称为"西泠八家"。</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一十三年(1897),浙江抚丰、杭州知府林启奏请奏将省城敷文、崇文、紫阳、诂经、学海、东城等六书院,酌筹改为专课中西实学之求是书院。新书院址选在杭州蒲场去,由原普慈寺改建而成,这也是今日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前身。"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书院取名"求是",意以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培养"切于时用"人才为办学宗旨。当时院内开设国文、英文、数学、格致(牛理)、化学、历史、地理、体操等必修课,已渐露现代学校的雏形。至光绪二绪二十七年(1901),书院改称浙江求是大学堂,次年又改称浙江大学堂。二十九年(1903)又改称浙江高等学堂,直至一九一四年停办。一九二八年复办后改称浙江大学。碑林所藏的贯休十六罗汉像刻石也堪称奇珍。贯休是晚唐名僧,其书、画均为当时人所推崇。尤其是他画的释道人物,形象奇特,自条流畅,素为世人所称道。这十六罗汉像刻石是根据贯休原刻的早期拓本翻刻的,每块刻石高约一点二五米,宽约零点五五米,厚零点二一米。每石上刻一罗汉,胡貌梵相,浓眉大眼,丰颐隆鼻,形象独特。碑林所藏的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书《佑圣观碑》,又名《佑圣观重修玄武殿记》,碑文楷书,流畅清丽,是赵氏书法的精品,也是浙江省保存下来的少有的赵孟頫真迹碑之一。古时候,飞来峰及灵隐山中猿猴出没,凄婉的猿啼与声震山谷的冷泉此起彼伏,成为元代"钱塘八景"中的一景"冷泉猿啸"。隔泉相望,在飞来峰临溪岩壁上有一尊目大的弥勒佛像袒腹嬉笑,造型生动,是飞来峰石刻造像中最大的一尊。这个布袋和尚的形象后来被中国所有的寺院采纳,作为开口便笑、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塑在每座寺庙的第一殿正面。天王殿上方有一额"灵鹫飞来",民间传说,大殿对面那座飞来峰就是两千多年前从印度飞来的灵鹫山。天王殿正中佛龛供奉的是"皆大欢喜"的弥勒佛木雕像,他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地接受香客的第一炷香。门前有一楹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这是辛亥革命后曾任浙江省省长的张载阳撰写的。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的彩塑。四尊塑像均高八米,身披重甲,形态威武。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传说肤色枣红,执宝剑、呈凶相的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方肤色朱红,执金龙(蛇)、呈怒相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能维护人间安宁;肤色乳白,持琵琶、呈笑相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人善根增长;肤色乳黄,持宝幢、握衣由鸟、貌和悦的是北方多闻天王,能赐人福禄。这四尊雕塑塑于一九三O年。弥勒佛背面,是立于镂刻精致、装饰华丽的佛阁之中的韦驮像。韦驮在古印度神话中,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又居四天王三十八将之首。传说佛陀释牟尼的舍为利曾被魔王抢走,是韦驮给追了回来,因此按中国寺院的仪轨,韦驮总是面对大殿守护,在佛教中被尊为护法神。最上层"三十三天"那苦行僧模样的,是成佛前在雪山修道时的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在最艰苦的岁月,饿得皮包骨头,以至感动了生灵,麋鹿为他献乳,白猿为他献桃。在这组群塑上面,还有两位特殊的人物。右边一位,手执破扇的是济颠和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济公"。左边一位手执扫帚,身黑如墨,人称"疯僧"。相传他本是南宋时灵隐一僧人,当年秦桧陷害岳飞时,到灵隐求签,疯僧曾晓以大义,并用破扫帚朝着秦桧没头没脑地扫去,使秦桧丧魂失魄,狼狈而逃,这就是历史上传为佳话的"疯僧扫秦"的故事。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居中,她足踏鳌头,意态自在,手执净瓶,"净水"正汩汩涌出。殿内钟鼓鼎鸣,香雾缭绕。观音灿烂的光彩从具有丝绸质感的衣服上流溢而下,无论从什么角度,你都可感受到她的含笑的目光,她的温情安详、婉雅俊逸、智慧丰富的内心世界。下天竺最早(东晋),中天竺其次(隋朝),上天竺最晚(五代)。在杭州吴山的腹地,还有一尊形制特别的元代密宗造像,这就是宝成寺崖壁上的麻曷葛剌造像。宝成寺内石窟为一窟三龛,南面一龛为单尊,今已不存。麻曷葛剌像金脸赤发,瞪目翘须,袒胸露腹,双手合抱一人头,双肩各挂一人头,两腿作箕踞状,踩于人之腹部,作愤怒相。文殊骑狮,右手曲臂执三股叉,以骷髅为璎珞。普贤骑象,曲右臂当胸撑剑,二胁侍菩萨坐骑甪上皆附挂人头,形象可怖。密教认为大黑天是大日如来降服恶魔时所现之愤怒相,古人也作军神、战神祭祀。这龛造像采用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特别是雕刻的刀法简练、粗放,是研究元史的重要实物。清朝末年,道教势力在西湖风景区占山据洞扩大地盘,原为佛守的黄龙洞改建成道观,建有灵官殿、老君殿、玉皇殿等道教殿堂。灵官,在道教中是护法神,相当于佛寺里的天王,对凡界来讲则能济世助人,有九地灵官、十天灵官、水府灵官等名号。后来还模仿佛教中五百罗汉,又造出了五百灵官。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历史上实有其人的老子成为道教的太上老君后,由人变神,受到历代各阶层广泛崇拜,唐朝时达到顶峰,李姓皇帝与他因为同姓而攀亲联上了家谱。老子被封为”玄元皇帝",他的神像是一位笑容可掬、仙骨长髯的老翁。玉皇殿是主殿,供奉道教中总执天道的神仙玉皇大帝。在道教宫观中,玉皇大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斗姆阁供奉的是"三清天"的三位道教尊神,他们分别是:清微天玉清境的元始天尊(天宝君)、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太上道君)、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抱朴,是道教教义之一。朴,指"本真",抱朴,意为抱守本真,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世事所困扰,所谓"人行道归朴"。葛洪,道教中人尊其葛仙翁,又称太极翁。传说葛洪来到杭杭州,见湖山灵秀,尤其是位于葛岭之巅的初阳台,视野十分开阔,是"吸日月精华"之所在,便建抱朴庐,开炼丹井,筑丹台,"葛岭"之名也由此来。相传葛洪在此炼丹时,曾沉石函于井内,故居民饮此井水不患眼疾。后石函被盗去,并遂浑浊,居民索回石函,井水重又甘洁如故。葛洪曾筑炼丹台于抱朴庐西侧,即初阳台下数十平方石砌平台。葛洪炼丹,本想炼制长生不老药,却在多次的化学实验中发明了多种矿物染料,所以被旧时的染料业之尊为祖师,山下的穹门就是民国初杭城染料业中人建造的。他的长期冶炼实践,可以说是我国化学最早期的开拓活动之一。英国李约瑟曾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宋末元初,凤凰寺毁于战乱。元时,富有的回回大师阿老丁来到杭州,捐献重金,重修此寺。凤凰寺现存的主殿礼拜殿就是此次重建的遗物。凤凰寺传为唐武德年间(618~626)埃及富商欧曼本·阿法尼在羊坝头独资建造。凤凰寺内原藏有六块半宋代雕砖,砖上雕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侧面则有"宋杭州定造京砖"戳记,这说明凤凰寺至宋犹存。在今柳浪闻莺。亭石构建,古朴凝重重,浮雕精美。丁鹤年系阿老丁之曾孙,在我国伊斯兰教历史上颇有影响,同时又是杰出的诗人。明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葡萄牙教会支持下来华传教。他在南京、北京传教的同时,也介绍西方的和科知识。时光、李之藻、杨廷筠都从都从他学习天文、地理。三人入教后,助其传教也最为得力,时称天主教"三柱石"。李之藻、杨廷筠原籍杭州。李之藻(1569~1630),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明代科学家,曾任工部侍郎等职,从利玛窦学习四方科学,后接受天主教教义,于方历三十八年(1616)受洗入教。"青山有幸埋忠骨",西湖因有岳飞的忠魂贞骨长眠于此而增辉。有人曾问他,天下何时能够太平?他回答,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天下就太平了!他统率的岳家军更是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声名,使金兵闻风丧胆。1140年,郾城一战,岳家军歼金兵大批有生力量,先头部队直达朱仙镇,离开封仅二十二点五公里,形成前所未有的有利的反攻形势,收复失地在望。岳飞兴奋地对部下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但是,南宋小朝廷耽于安乐,为保持半壁偏安,一意苟和。宋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在一天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毕生致力于恢复故土的大业,壮志未酬而遭陷害屈死,群情激愤。一个名叫隗顺的狱卒,冒杀头之险,把岳飞的遗体背出城外,葬于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以一玉环陪葬,上植双橘树为标记,题曰"贾宜人墓",以遮人耳目。他临死又把这事托位给自己的儿子。岳飞被害二十一年后,宋孝宗平息民愤,才昭雪岳飞冤狱。白居易离开杭州以后,怀念杭州的作品仍然很多。晚年退居洛阳,追念杭州景物,写下了有名的《忆江南》词三阕,其二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简直可以算是他咏吟西湖美景的绝唱了。苏轼也是是大诗人,同样留下了不少吟咏西湖的名篇,尤其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水光潋滟晴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经过苏轼的治理,较白居易在杭时更为繁华,游人乐而忘返。有人写诗赞道:"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细腻动人,让人玩味无穷。明代杨孟瑛疏浚西湖将湖中淤泥堆筑成的一条长堤,取名杨公堤以示纪念。堤上自北向南,亦建六桥,分别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测,人称"里六桥",与苏堤六桥合称"西湖十二桥"。关于于谦,我们最熟知的还是他十七岁那年游览富阳山后而作的《石灰吟》一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五日,北方蒙古族瓦剌部来犯,土木堡一役,明军五十万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一时朝野震动。这时京帅空虚,"疲卒不及十万",而瓦剌挟英宗且逼京城,不断向明朝叫关勒索。明官大多惊慌失措,主张迁都南逃。此时代理兵部尚书的于谦坚决反对,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在他提议下,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景帝,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干谦以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审时度势,迅速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彻底粉碎瓦剌对北京的围困,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全面胜利。瓦剌不得已遣使向明朝求和,送还英宗。于谦退敌有功,官拜少保,总理全国军务。但逊位的英宗因此也对于谦怀恨在心,后勾结宦官,发动宫廷政变,重新登位,并立即逮捕于谦,于景泰八年(1457)二月十六日将于谦杀害于东市。清朝末年,杭州城里还出了一位得风气之先、呼唤九州风雷的思想家兼诗人龚自珍。龚自珍出生于杭州东城马坡巷一个仕宦之家,家学渊源,自幼习读经学、文学。但晚清哀败的局面。使他深感传统小学之济世乏术,于是转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愿救国救民。然腐朽的清廷并不赏识他,他二十七岁中举后,直到三十八岁才考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等职,于四十八岁辞官还乡。他在南归途中,曾写下总题《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言志抒怀,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被编撰《中国科技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而它的作者则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这部著作就是《梦溪笔谈》,作者是北宋的科学家、学者沈括。沈括是钱塘(今杭州)人,山生于一个做过州县官的人家中,少小随家离开故土。沿孤山之麓漫行,穿甬道,过曲桥,有座红柱黛瓦、翼角起翘的古亭台,这就是著名的放鹤亭。传林和靖归隐孤山以后,在这里种梅养鹤,终生不仕不娶,人称"梅妻鹤子"。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用肘昏。"这是林和靖咏梅诗里的一联名句。“梅林归鹤"一景亦成清代"杭州十八景"之一。当时四方贵客,来访者甚多。林和靖除梅花盛开之日,杜门不出,其余日子,闲放小舟,遨游湖山,竟日不归,殊无定迹。他养有二鹤。当外出徜徉湖山,若有客人人来到家中,由家童招呼客人入座,同时开笼放鹤。林和靖在湖上望见家鹤飞来,便知有客来访,就棹舟回家,一时传为佳话。传说饮酒吟诗时,鹤鸣声起舞,为他们助兴。钱塘人夏圭也是与马远齐名白宋朝宫廷画家。他的作品开辟了"酝酿墨色,丽如传染"、"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艺术境界。他善于巧妙地利用空间,不论长卷、立轴,还是册页、纨扇,都能得心应手。夏圭构图也取局部,人称"夏半边",与"马一角"成对。看他的山水作品,总有一种清旷疏丽的透明感。</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元老、国学大师章太炎,他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历经磨难,"七被追捕,三入牢狱",仍矢志不渝;他又知识渊博,学通古今,被鲁迅先生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周恩来总理称他为"浙江人民的骄傲"。章太炎生前仰慕张苍水,遗嘱死后埋骨于西湖南屏山麓张苍水的墓旁。马一浮学贯中西,笃行进德,宏通圆博,境界辽阔,故被誉为"儒、释、哲一代宗师"。马一浮总结读书之道,作出四点概括:"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刁烦,四曰专而不固。"虽然只是就读书而言,但这么一种博大沉雄的气象,实在可以引申到我们的文化探讨、文化吸取、文化交流乃至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的态度、方法上来的。吴昌硕李叔同苏曼殊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沙孟海郁达夫夏衍丰子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