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寻艺探非遗,薪火相传续匠心

小桥流水

<p class="ql-block">端午寻艺访马玉敏老艺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端午寻艺访高贤,十五同侪向古传。</p><p class="ql-block">粽米盈香承敬意,银刀走蝠展奇妍。</p><p class="ql-block">九十四载功深湛,七窍千丝韵宛然。</p><p class="ql-block">艺海长流薪火续,心随妙剪寄云天。</p> <p class="ql-block">端午粽香飘,非遗传情浓。上次发表寻艺记后 ,引起了极大反响,有的网友留言,想知道马玉敏老人更多的故事;这些民间艺术失传太可惜了;寻找民间艺人,传承非遗文化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老干部大学学员也纷纷要求去探望马玉敏老人,想近距离聆听马老师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5月26日上午,天气晴朗,在省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曹慧贞老师的带领下,河洛剪纸团队15人怀揣着对传统技艺的敬仰,踏上了探访94岁剪纸老艺人马玉敏的寻艺之旅。在端午佳节为老人送去关怀的同时,也开启了一场珍贵的非遗文化交流与传承之旅</p> <p class="ql-block">活动当日,团队成员精心准备了粽子、香包、大米、食用油和牛奶等节日慰问品,为马玉敏老人送去节日的温暖与祝福。看到大家的到来,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祝福马老师开心快乐!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祝福马玉敏老师“福寿双全、端午安康”。</p> <p class="ql-block">团队成员纷纷与老人合影留念,现场氛围温馨而热烈</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叹的是,尽管年事已高,94岁的马玉敏老人依然保持着精湛的剪纸技艺。她现场为大家展示剪纸绝活,一把剪刀在她手中灵活翻转,纸张上下翻飞间,一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蝙蝠跃然眼前。流畅的刀工、细腻的线条,将剪纸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得众人连连称赞,无不被老人深厚的艺术功底所折服。大家不禁感叹,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老人在耄耋之年仍保持着如此旺盛的创作热情与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展示结束后,马玉敏老人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从艺经历。从年少时对剪纸的热爱萌芽,到多年来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创作,老人用朴实的语言,将自己与剪纸艺术相伴的岁月娓娓道来。她对剪纸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更加坚定了大家学习、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马玉敏老师六岁时,背着侄子去逛庙会,不小心把一个卖花老太太的花篮闯翻了,她就赶紧放下侄子,把地上的花捡起来,在捡过程中,每一朵花的形状,颜色都清楚的印在脑子里面。晚上就梦见一个老婆来教她剪花,她记得清清楚楚,梦醒后就赶紧坐起来,把梦中看到的花样画下来,然后剪出来,从此,就喜爱上了剪纸、绣花。19世纪80年代成立缝纫组,帮乡亲走上致富之路,免费培养残疾人、困难户掌握绣花技能。传奇故事,激发兴趣,行善济贫,帮扶乡邻,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马玉敏老师的女儿刘鲜杰给我们讲述,上世纪80年代,马玉敏老人在省长来看望她的时候,她把一副长一丈二,宽3.5尺的白的确良布上绣有多个图样,有,纺花、织布、犁地、种地、养猪、养鸡等送给了省长,反映农村生活,是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老人说就跟清明上河图一样,非常震撼!遗憾的是没有照片,现在老人已不能完整的回忆起作品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此次探访活动,不仅是一次对老艺人的关怀慰问,更是一场生动的非遗文化传承实践课。通过与马玉敏老人的近距离接触,河洛剪纸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汲取了前行的力量。未来,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非遗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中,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编辑: 曹慧贞</p><p class="ql-block">照片: 河洛剪纸团队人员手机所照</p><p class="ql-block">制作: 徐玉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