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站在界首渡口斑驳的青石板上,八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我却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八十七年前,就是在这里,数万红军将士用鲜血染红了湘江。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历史就以如此沉重的方式叩击着我的心扉。</h3> <h3>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流传至今的民谣,此刻才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沉痛。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一组数字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经过湘江战役后锐减至3万余人。这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后,毅然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红三军团一个连在枫树脚阵地全部战死,无一人后退;无数战士明知渡江希望渺茫,仍义无反顾地冲向枪林弹雨......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是为人民谋解放的崇高追求。</h3> <h3>离开湘江时,夕阳将江水染成金色。同行的同学轻声说:"看,湘江多美。"是的,今天的湘江宁静祥和,但我们必须永远铭记,这安宁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br><br>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传承的不仅是这段历史,更是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同样需要"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这,或许就是这次研学之旅给我最宝贵的馈赠。</h3> <h3>站在灵渠的铧嘴前,望着南北两渠分流的清水,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条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古运河,就这样静静地流淌了两千多年,至今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研学之旅的第一站,就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厚重与智慧。</h3> <h3>三分漓水七分湘"的奇迹就在眼前展开。讲解员告诉我们,灵渠的设计者史禄创造性地运用了"人"字形分流坝、陡门、泄水天平等一系列精巧设计,解决了水位差、泥沙淤积等世界性水利难题。最令人惊叹的是,在没有现代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古人仅凭肉眼和经验,就完成了如此精确的水利工程。</h3> <h3>在展示馆里,一幅《灵渠漕运图》生动再现了当年的繁忙景象:满载货物的船只往来如梭,沿岸商贾云集。这条水道不仅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更连接了中原与岭南文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 <h3>这次研学让我深刻认识到:<br>- 灵渠展现了古人"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它巧妙利用地形地势,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br>- 体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远见卓识。两千年来,它始终在灌溉、航运、防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br>-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创造出如此精妙的水利工程。<br>回望灵渠,我突然明白:真正的伟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两千年的流水可以冲走泥沙,却冲不走文明的印记;可以改变河道,却改变不了智慧的光芒。这,就是灵渠给我们的永恒启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