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加的小聪明----团长讲八卦系列之五

团长

<h3>一如既往,纯属八卦,谢绝一切批评指正......😎</h3> <h3>________________</h3> <h3>听说过马德拉群岛吗?知道它的大概位置吗?估计99%的国人都不知道。</h3> <h3>这也不奇怪,即便打开世界地图,聚焦欧洲与西北非,如果告诉你马德拉群岛就在这张图上,不知道的人也找不着。因为在这个比例尺下它就没有标识,团长用红色气球标出了它的位置。</h3> <h3>如果我们继续放大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外海,它还是没有标识,但它下面蓝圈内的加纳利群岛和左上角红圈内的亚速尔群岛已经开始&quot;显山露水&quot;了,这两个群岛比较有名,许多人都知道,尤其是加纳利群岛,借三毛的光,更为国人所知。</h3> <h3>如果团长再问你知道圣港岛(Porto Santo)吗?这回大概99.9999%的人都不知道了。</h3> <h3>要想知道答案,我们只能继续放大上图中的白圈区域,那个白圈里原来藏有三个岛,中间最大的是主岛,马德拉岛,右上角的是附岛,圣港(Porto Santo)岛,右下角那个狭长的小岛是无人岛。</h3> <h3>如果继续聚焦圣港岛,我们会发现这个岛虽小,也比较狭长,但在岛的中央,几乎贯穿南北,有一条灰色标记的飞机跑道,那就是这个不为普通人所知,但史书上却赫赫有名的弹丸之岛的国际机场😎。团长此篇八卦就从这条跑道开始😉。<br><br>当然你能从团长这里知道这个既鲜为人知,又&quot;赫赫有名&quot;的小岛,已算是幸运之人,属于那0.0001%😀。</h3> <h3>尽管马德拉岛和圣港岛近在咫尺,但两个岛在天气上却可以有天壤之别。圣港岛不大,比较平坦,就天气而言,没有自己的个性,就跟它周边的海域一样。如果沙滩上阳光灿烂,那整个岛和周边的大海必是艳阳高照。<br><br>马德拉岛则不同,虽然面积也不大,但海拔可以上千米,地势地貌极其复杂,山脊沟壑之间经常形成自己的局部小气候,所以很难有一个全岛统一的天气,即便同一个地方,天气也可能瞬息万变,极其不稳定,常常外海风平浪静,阳光和煦,但岛内的山谷里没准儿正阵雨滂沱。所以在马德拉岛旅游的人,白天出门前一般不看天气预报,而是在网上搜气象台遍布全岛各个角落的web camera,看实时晴雨。</h3> <h3>马德拉岛的主要机场-丰沙尔国际机场,就更有意思,它的跑道不是建在陆地上,而是靠钢筋混凝土柱子支在海边,就像一艘靠岸的航空母舰。<br><br>放在平时,在这里的跑道降落已极具有挑战性,各大航空公司都挑选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执飞马德拉,如果再加上瞬息万变的天气和海岸狂风,那降落丰沙尔&quot;航母&quot;就经常是Mission Impossible。不过这也没关系,因为近在咫尺,阳光灿烂的圣港岛机场always available,不行就先在那儿落地歇会儿,其实这就是圣港岛那条跑道存在的真正意义😎。</h3> <h3>马德拉岛东岸瞬时而来的狂风骤雨,没有掀翻大海,却给首次来访的团长的航班带来了飞行员习以为常的降落困难,飞机在&quot;航母&quot;上空绕了几圈后仍找不到机会降落,机长不得不在燃油即将耗尽之前调头前往圣港岛备降。</h3> <h3>于是团长的座机迅速冲出阴霾,自己撑着双重七彩光环,向着阳光灿烂的圣港岛的那条跑道悠然而来 --- 这真是一次意外惊喜,没有此次备降,大概也激发不出团长此篇八卦的灵感。</h3> <h3>几近着陆时,从机窗望下去,绵延的金色沙滩一望无际,这里才是避世海滩假日的真正首选,除了&quot;躺平&quot;,其它啥也干不了😀。后续几天在马德拉岛到处可见圣港岛的旅游广告,巨幅海报上是一对情侣无比清凉地站在一望无际且一无所有的金色沙滩上,随时准备躺平的样子......😎</h3> <h3>其实圣港岛就是因为恶劣海况而被偶然发现的。15世纪初,全球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把目光首先投向了北非。1418年,航海者若昂·贡萨尔维斯·扎尔科在北非外海遇到风浪,他的船失去了航向,随着风浪向大西洋深处漂去,当天气转好,穿过浓雾的他的帆船意外地撞见了团长机翼下的这个小岛。</h3> <h3>若昂觉得风狂雨骤后他们能遇到这个岛并获救是上帝对全体船员的眷顾,所以命名此岛为圣港岛,后来又以圣港岛为基地发现了旁边更大的马德拉岛。从此马德拉群岛成为葡萄牙远航的前哨 --- 甘蔗种植,船只补给,风帆进出......</h3> <h3>大约到了1455年,一位即将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奇女子,菲利帕·莫尼兹·佩雷斯特雷洛在岛上的这座别墅里出生了。</h3> <h3>菲利帕出身贵族,父亲是里斯本一军事骑士团的团长,时任圣港岛的总督。良好的家世使得菲利帕能在这个弹丸之岛上无忧无虑且百无聊赖地长大,直到1478年的一天,已经23岁还没嫁出去的菲利帕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是21世纪东方某大国传说中的大龄剩女,这才焦虑起来,毕竟圣港岛太小了,遇见一个合适的人不容易。<br><br>一天,焦虑中的菲利帕突然想起了古中原&quot;常乐大典&quot;中的一句话:&quot;两颗牙那么大,我要去看看&quot;。这句话不但给了她灵感,还赋予了她无比的勇气。要知道在15世纪中叶,乘帆船从马德拉群岛漂向两颗&quot;牙&quot;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绝不比今天贝索斯把他的未婚妻及其闺蜜们发送到太空来得轻松。但寻找爱情比探索未知更能使人铤而走险,尤其是在她当过团长的老爹的各种资源加持下,菲利帕成功地弃岛登陆,并在骑士团所属的里斯本一修道院中履行管理职责 --- 上班是假,相亲是真......<br><br></h3> <h3>相亲的进度倒是贼快,那时的里斯本,正是欧洲最繁忙的海港。港口上,香料的气息与海盐混杂,水手们谈论非洲、马德拉与未知的西洋。就在这里,她遇见了克里斯托弗,一个在里斯本打工的青年航海士,他经常应召出海,忙碌在往返于葡萄牙与英国和北欧的商船上。<br><br>不知道是克里斯托弗的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吸引了菲利帕,还是菲利帕慧眼识金,断定此身材矮小,相貌平平之人日后必有造就,反正他们看对眼儿了,迅速相恋。但这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是非同寻常的,菲利帕是隶属于骑士团的贵族家小姐,而克里斯托弗眼下不但只是个&quot;水手&quot;,而且还是个出身低微的外来人,祖籍大概是科西嘉岛,生长在热那亚一织羊毛的作坊家庭,小时候还得经常替父母照料自家临街的奶酪摊,贴补家用。</h3> <h3>现在无法考证菲利帕是如何拿到骑士团允许她下嫁的许可的,据传闻她母亲觉得她已经25了,能找个人嫁了已经很不错,也就不考虑太多了。菲利帕后来据说脱离了骑士团而与克里斯托弗迅速成婚,可贵族小姐与外乡&quot;水手&quot;的结合,引发满城流言,有人讥笑,有人愤怒,换作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来了不少&quot;街暴&quot;。<br><br>菲利帕再次陷入焦虑,尤其是她已经已有了身孕,感觉里斯本已不可久留。无奈中,菲利帕突然想起来&quot;常乐大典&quot;中的另一句话: &quot;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quot;。对,回圣港岛去!于是,她试图说服克里斯托弗跟她回圣港岛,离开流言的漩涡。</h3> <h3>这对以航海为梦想的克里斯托弗当然不是个好主意,远离里斯本意味着丧失出海的机会,况且在那个年代,远去圣港岛定居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但当时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为了即将出生的孩子,只能暂时将就,更何况菲利帕家族在圣港岛的各类资产足够他们饮食无忧,这对一直在为生计奔波的克里斯托弗来说还是多少有些吸引力的。<br>......<br>在海风与涛声中,菲利帕诞下了孩子。<br>......<br>克里斯托弗白日在岛上打理岳父留下的甘蔗园,夜晚在昏黄的灯火下抄写海图消遣,过着与世无争的岛园生活。没事儿的时候他也去那一望无际加一无所有的金色沙滩散散步,那时候的人们都有防晒意识😎,在沙滩上也遮得很严实,没啥可看的🤭。</h3> <h3>原本生活就可以这样诗意般的平庸下去,直到有一天......<br><br>他在海滩上拾起了被海浪推上来的木片与船舶残骸!😱<br><br>那时候的航海家们已经有了洋流意识,尤其是对克里斯托弗这种经常督船往返葡萄牙与英伦三岛和斯堪的纳维亚的人来说,一眼就能判定这些残骸不属于马德拉,只能来自于西北方,但它们又不像是他熟知的北方那些地区的木船的残片,遂&quot;疑窦初开&quot;😎......<br><br>克里斯托弗于是对岛民们说,如果发现类似船骸一定通知他。岛民们其实早就见怪不怪,沙滩上漂上来木头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稀罕事,没多久有人居然抬着捡到的一独木舟送给了克里斯托弗......<br><br>克里斯托弗仔细地研看了独木舟上的雕刻,那花纹他前所未见,这既不属于马德拉,又不属于北方,更不属于南方的独木舟到底从哪里漂来?<br>西方,只能是西方!西方有人?没听说呀。<br><br>想到这,他再也&quot;平庸&quot;不下去了,脑海里迅速浮现出一句&quot;常乐大典&quot;中的名言:&quot;生活不止有眼前的甘蔗园和不见比基尼的沙滩,还有洋流,独木舟和西方 ........................................的印度&quot;。<br>......<br>克里斯托弗辞妻别子,带着一叠厚厚的,题为&quot;我为吃喝团找胡椒&quot;的PPT,义无反顾地回大陆募集天使投资去了......</h3> <h3>15世纪初叶,欧亚大陆上的东西方两大吃喝团同时面临同一种供应短缺 --- 胡椒。<br><br>此时的东方大明吃喝团正值永乐年间,京城里一小撮胡椒比白银还贵。达官贵人们用它调羹佐餐,御医们更将它当作活血驱寒的灵药。可在寻常百姓眼里,胡椒只是传闻中的异域奇物 --- 谁若在家宴上一撒,便是天大的阔气。<br><br>偏偏,大明境内并无一株胡椒树。所有的胡椒都要自万里之外的南洋和印度输入,层层转手,外加马六甲的海盗袭扰,少则一年半载才能抵达。加上朝廷的海禁,唯有朝贡之路能将胡椒运入中土,朝廷再以&quot;赏赐&quot;分拨,流入市井时已珍稀无比。<br><br>正是因为胡椒的短缺,大大小小的吃喝团无法频繁甚至正常团建,大家只好安心抄书,这才有了&quot;常乐大典&quot;的姊妹篇&quot;永乐大典&quot;😎🤭💪。<br><br>郑和比克里斯托弗幸运,不用做PPT就拿到了皇家投资,开启了他名为宣扬大明国威,实为疏通胡椒海路的七下西洋,每一次宝船归来,船舱里都满载黑色的胡椒袋,那股辛烈的香气甚至能在南京港口远远飘散。大明吃喝团团长朱棣在胡椒的香气中嗅到了商机,他赶脚可以用胡椒支付藩王和官员的俸禄,以此节省巨额白银,于是,历史上著名的&quot;胡椒折俸&quot;就此闪亮登场。<br><br>郑和在原产地大批采购胡椒,价格为每斤折合白银0.01两,但运回大明后却能卖到一斤10两甚至20两,利润高达1000倍甚至2000倍。这就是为什么吃喝团的胡椒比&quot;爱情&quot;和&quot;探索未知&quot;更能激发人们铤而走险😎。</h3> <h3>扯的太远了😎,让我们把目光重新拉回到欧洲。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经过过中东和小亚细亚连接欧洲的陆路胡椒走廊被阻断了,只能从埃及亚历山大港通过水路转运亚平宁,或者经北非转运葡萄牙,运输和关税成本高昂,加上威尼斯对水路运输的几近垄断,使胡椒成了一种奢侈品,这对那些以肉食为主的欧洲各大吃喝团来说简直就是是毁灭性打击。<br><br>没了胡椒,肉类不但难以存储,吃起来的口味儿也跟原始人的体验差不多,老欧洲们原本每日三餐都在品味妈妈做的味道,这下好了,&quot;复古风起&quot;,大家一起开始品味祖宗做的味道😆。<br><br>在伦敦,贵族吃喝团每次团建都以客人们毫不绅士地争先挑捡菜盘里残存的胡椒粒儿开始,以便带回家接着煮汤作宝。为了能够挑捡地快-准-稳,英伦绅士们根据&quot;常乐大典&quot;的指导,引入了中原的筷子😎。</h3> <h3>挑战显而易见,欧洲吃喝团亟需开辟一条新的通往印度的胡椒之路。各路航海家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创业书,准备圈钱下海,史称&quot;通过下海而下海&quot;😎,大家的想法也都大同小异:向南绕过大陆,再向北奔向印度。<br><br>但克里斯托弗却与众不同,他的PPT的副标题惊世骇俗:&quot;向西,向西,一路向西&quot;。<br>......<br>&quot;地球是圆的,向西也一定能到达印度&quot;,克里斯托弗马不停蹄,苦口婆心地向地中海北岸的王公贵族们宣讲着他的理念,但正如&quot;常乐大典&quot;所书,&quot;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quot;。<br><br>怀揣&quot;西去印度&quot;梦想的克里斯托弗首先敲开了葡萄牙宫廷的大门,却被当成狂妄的空想家;他又把希望寄托在英格兰,却不是被搁置推诿,就是被以财政紧张为由拒之门外。几番碰壁之后,他不得已来到了最不抱希望的西班牙。</h3> <h3>彼时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天主教双王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正高举&quot;光复故土&quot;的旗帜与来自北非的&quot;占领者&quot;摩尔人打得难解难分。</h3> <h3>1485年3月,为了就近指挥格拉纳达大决战,双王从塞维利亚移居至更接近前线的科尔多瓦,住在科尔多瓦的克里斯托弗闻讯求见,没有会议室,也没有投影仪,克里斯托弗就站在路边对着双王手舞足蹈地一通嘚啵,史称&quot;路演&quot;😎。<br><br>结果可想而知......<br><br>&quot;你也太没眼力见了,没看见我们在忙战(正)事吗?&quot;<br><br>双王对他尬聊梦想的时机不屑一顾,但克里斯托弗并不失望,先混个脸熟再说......<br><br>而他当年&quot;路演&quot;的地方距离团长首次造访科尔多瓦的旅馆不到200米,而团长在&quot;嘚啵推销&quot;这方面所具有的技巧不需要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所以在逛科尔多瓦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绕过了上面那个园子(居然收费😆),直奔花巷(注:不是花街柳巷的缩写😎)。<br>......</h3> <h3>七年后,双王取得了格拉纳达大捷,摩尔人被迫协议投降退回北非(下图),克里斯托弗赶脚机会又来了,他翻出陈年PPT奔赴格拉纳达,再次面见双王软磨硬泡,但又一次遭到拒绝。<br><br>心灰意冷的克里斯托弗身心疲惫地准备前往法国再试试,像葡萄牙和英格兰这些&quot;地外海&quot;国家都没兴趣,那法国这种没见过风浪的&quot;地中海&quot;国度恐怕都听不懂他在说啥。<br><br>但克里斯托弗还是上路了......<br><br>然而,奇迹发生了,斐迪南二世在克里斯托弗走后突然改变了主意,或许他觉得继续允许胡椒通过北非转运伊比利亚是在给刚刚战败的摩尔人输血,他也认可探索新的胡椒商路不可避免,况且克里斯托弗要的也并不多,于是他突然想起了&quot;常乐大典&quot;中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连忙找人把克里斯托弗追了回来👍。</h3> <h3>克里斯托弗以及西班牙的君主们都是幸运的,精明的斐迪南二世在最后一刻过后扭转了局势,也改写了历史。王室虽然认为克里斯托弗不大可能活着回来,可一旦他真的回来了,那投资的回报率将是天文数字,值得冒险。<br><br>或许正是对这个项目抱着&quot;投投看&quot;的心态,王室在合同里给克里斯托弗开列了丰厚的回报条款:授予他10%的利润,贵族地位以及新领土世袭统治权,如果他成功的话,这些权利将属于他和他的后代。<br><br>合同是签了,可钱从哪来?刚打完仗,王室的银库里也是空空如野。人类有史以来还头一回遇到天使投资人签了合同才发现自己压根儿就没💰的,这也太尴尬了😀。<br><br>关键时刻,女王,那个永远站在成功男人前后左右的人,捧着自己的首饰盒/箱/柜出现了,她变卖自己的首饰,为这个热那亚&quot;水手&quot;,圣港岛女婿,暨科尔多瓦绿卡持有者,筹足了出海的本钱。<br><br>这个故事至今感动着西班牙人,后人在格拉纳达为此立了一座纪念碑,碑的顶端是克里斯托弗行前向伊莎贝拉一世女王告别的铜像。<br><br>&quot;女王与航海家&quot;,这才是艺术家们创作所需的灵感所在---雍容与威严,梦想与激情,甚至还暗示着些许的暧昧😎。而斐迪南二世在这个艺术创作里多少显得有些多余,他被艺术家们人工而非智能地剪辑掉了😎。</h3> <h3>团长曾在这座纪念碑后面小巷里不到30米处的旅馆里住了几天,每天进出都要路过这个纪念碑,所以格拉纳达旅行的每一天都是从同情斐迪南二世开始的🤭。<br><br>后来,斐迪南二世在克里斯托弗凯旋后,逢人便说,这都是他熟读&quot;常乐大典&quot;,英明果断,高瞻远瞩的结果🤭。那时候的西班牙人已经意识到表扬与自我表扬必须相结合,要不然别人咋知道你的贡献呢😂。(备注,吃喝团三大优良作风: &quot;理论结合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quot;。)</h3> <h3>1492年8月3号,背负一位女王孤注一掷的信任(团长也把斐迪南二世省去了,可以减少打字🤭),克里斯托弗领着87个人,乘三艘船先去了大加纳利群岛,在那里给船装满了朗姆酒之后,驶向未知的大洋......,他知道自己可能回不来了,留下一句&quot;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quot;传世名言后满帆西去。正可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胡椒故,二者皆可抛。</h3> <h3>那个时代海上探险航行的规矩很简单,当随船物资补给消耗近半时必须返航,如果再考虑到天气和洋流的因素,保险起见,可能更早就得返航。克里斯托弗从一开始就算错了距离和时间,他估计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到达印度,然而两个月过去了,他的船队连陆地的影子都没看见,恐惧,不安与躁动的气氛开始笼罩着整个船队,已经有水手质疑他们的补给是不是已经不够返程所需,而个别相信地球是平的船员,每天都在担心船队是不是已经来到了世界的边缘,随时可能掉入深渊,进入未知的平行宇宙😂。</h3> <h3>克里斯托弗不得不想尽办法来稳住整个船队的军心,他压根儿就没想着无功而返,所以不得不连蒙带骗地告诉水手们说,回程是顺风,要不了来时那么久就很快到家了,况且我们离印度已经很近了,那里要啥有啥,还可以连吃带拿,回家卸了船,都是亿万富翁。<br><br>为了珍惜补给,他下令不得将被海水打湿甚至浸泡的面粉扔掉,和成面团,压扁切块,放在太阳🌞下的铁板上曝晒成干,这就是咸味饼干的由来😎。没品过正宗咸味饼干的朋友可以打一桶海水回家和面试试,许多人愿意吃海盐,那是有道理的🤭。<br><br>但毕竟再能忽悠也只能哄骗一时,危机随时可能爆发,那个年代,生死存亡之际,水手与船长意见不合时,船长被水手一不小心&quot;碰&quot;到海里的&quot;事故&quot;屡见不鲜。克里斯托弗到最后甚至都不敢在甲板上久留,他把自己关在船长室里,做好了听天由命的准备。<br><br>1492年10月12日,惶惶不可终日的克里斯托弗突然听到甲板上传来一阵慌乱,他意识到大限将近,正在惶恐之际,舱门突然被撞开了,一个水手探头进来,面色急切地说:&quot;克里斯托弗,你得出来看看&quot;。<br><br>他走出了船舱,以为会面对一群怒目圆睁的水手,可是出乎他的意料,所有船员都扶在船的一边正在向远处瞭望。克里斯托弗顿时反应了过来,他迅速爬上桅杆上的瞭望台,手搭凉篷沿着船员们指引的方向迫不及待地望了过去(注:他的同乡伽利略那时还没出生,来不及给他发明望远镜)。</h3> <h3>此时,除了木船在海浪的摇晃下偶尔发出咯吱声之外,空气就像凝固了一样,一片死寂......<br><br>半晌,突然一声压抑已久的歇斯底里炸响了海天:<br>&quot;India, it's Indiaaaaaaaaaaaaaa!&quot;<br><br>整个船队沸腾了,欢呼声中西班牙王国西印度群岛的首任总督诞生了,从此人们改口称克里斯托弗为&quot;Don Columbus&quot; --- 哥伦布(总督)阁下👍。</h3> <h3>......<br>哥伦布的成功在西班牙赢得了王室的支持和公众的狂热;在宗教层面引来了梵蒂冈对地理大发现的重视,导致教皇介入&quot;新世界&quot;领土的划分;在欧洲引发了西葡竞争和欧洲列强对海洋霸权的争夺;在思想层面则动摇了传统的&quot;世界观&quot;。哥伦布开启了欧洲真正意义上的&quot;美洲时代&quot;,尽管北欧声称维京人首先&quot;发现&quot;了美洲。</h3> <h3>两次美洲远航之后,春风得意的哥伦布才想起来留守在圣港岛的发妻和长子,第三次远航时,他的船队特意途经了圣港岛,而当哥伦布登岛后才知道菲利帕已经过世多年。<br><br>其实当年哥伦布离开圣港岛不久菲利帕就病逝了,这位奇女子似乎是带着某种使命来到这个人世上的,她冒险前往里斯本,万人之中找到了哥伦布,不顾身份地位的悬殊嫁给了他,然后又怀着身孕带着他再次冒险回到圣港岛,使他得以被冲上海滩的船骸所启发....,最最重要的,在如此短暂的婚姻中她还给哥伦布诞下了一位继承人。<br><br>怀着无限的伤感,哥伦布带上了菲利帕在海风与涛声中为他诞下的那个男孩,永久地离开了圣港岛......</h3> <h3>但圣港岛的居民们从来没有忘记这位女婿,他们将他哥伦布和菲利帕曾经居住过的老宅改成了纪念博物馆,以铭记圣港岛赋予哥伦布的西行探险灵感。</h3> <h3>不仅如此,岛上的每年九月还要举行哥伦布节,当地的老师和孩子们穿上古装,一起cosplay当年哥伦布登岛的故事。</h3> <h3>2023年圣诞节,正在里斯本旅行的团长来到了著名的圣乔治城堡,俯瞰&quot;七丘之城&quot;。如果用长焦的话可以拉近远方的卡尔莫修道院,修道院教堂的主体在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中受到破坏,教堂顶端也塌掉了,但废墟还可以开放参观。<br><br>团长想过去看看,无奈它旁边的圣胡斯塔升降机是个网红打卡点,白天等待&quot;升降&quot;的长队永远排不完。团长寻思晚一点过去,可是等傍晚到了那里才发现废墟也有关门时间,不得而入,留下遗憾。</h3> <h3>无它,只是这座修道院原本归属于菲利帕家族所隶属的军事骑士团,曾在这里&quot;履行管理职责&quot;并借机出门相亲遇到克里斯托弗的菲利帕,最终就葬在那些残垣断臂之下。</h3> <h3>算是纪念一下这位奇女子,补偿一下没能亲自参观&quot;废墟&quot;的遗憾,团长让ChatGPT以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为基调,给菲利帕做一幅肖像,AI很是了解历史和人情世故,先按着对菲利帕相貌的传统认知进行了瘦脸处理,再把背景换成了大海,海上还放了一艘即将远航的帆船......</h3> <h3>每年5月是马德拉的鲜花节,第一个周日在首府丰沙尔有场鲜花大巡游,1800多位大小美女盛装出镜,延海滨大道载歌载舞。团长在观赏了巡游之后,来到附近的码头,那里静静地停着一艘老式帆船,团长走近一看,船头赫然刻着 Santa Maria de Colombo,没错,这正是哥伦布船队的旗舰,横渡大西洋的三艘小船之一.........的复制品。团长估计这大概就是平时供大家参观用的,也没太上心,拍了两张照片走人。</h3> <h3>直到团长要离开马德拉的那天上午,特意去附近的渔港致敬温斯顿•丘吉尔.......<br><br>二战后被选下台的温斯顿就一直在这里作画,渔港的房子和岸上的小船是他临摹的主题。尽管他曾领导同盟国战胜了纳粹,也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在绘画领域却一直无法突破。</h3> <h3>直到这天团长来此观光......,深谙构图,光影以及影像后期处理的团长告诉温斯顿,您老不能老画那些房子和小船,要想画作有影响力,必须画名场面,名标的,不如放远目光,往海上看看。温斯顿顺着团长指明的方向望去,顿时心领神会,脑里浮现出一句&quot;常乐大典&quot;名言,&quot;要想快捷出名就得借船出海,弯道超车&quot;......,就改画它了。</h3> <h3>原来海面上正是那艘能载二三十人的Santa Maria号缓缓飘过,如果挂满帆,就如同533年前......<br><br>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船不在大,只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胡椒会有的💪。</h3> <h3>但哥伦布最终没能给欧洲带回胡椒,因为他找到的&quot;印度&quot;压根就不产胡椒,但他却带回了黄金,玉米,辣椒和咸味儿饼干🤭。见到黄金,西班牙双王早就把找胡椒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况且隔壁另一颗&quot;牙&quot;的达迦马已经在筹划向南绕过大陆去找印度了,他们只要有了黄金,要啥有啥。<br><br>双王显然觉得当初跟哥伦布签的合同有点儿过于大度,于是他们拼命给哥伦布加码攫取黄金的KPI,这让本已经对美洲原住民采取了非人道的残酷压榨手段的哥伦布为了完成KPI而更加风狂地奴役甚至屠杀当地土著。<br><br>第三次远航过后,这些劣迹让那些跟哥伦布同来美洲,跟他有着各种个人恩怨和矛盾的西班牙人看不下去了,于是哥伦布被举报,被调查,被双规,被押回,甚至被带上了脚镣......<br><br>当伊莎贝拉一世在格拉纳达再次见到满脸沧桑,带着脚镣的哥伦布时,实在看不下去了,她用手挡着脸(见下图),当场下令除去哥伦布的脚镣(地毯上的铁链子),心里想:你们他妈的也太过分了,这可是将来后世要跟老娘一起上纪念碑的人啊😎。</h3> <h3>这位人类有史以来最有远见的天使投资人,用几盒首饰就给西班牙后世换来了一个庞大的海洋帝国(斐迪南二世再一次被免提🤭)。<br><br>她最终长眠在与哥伦布首航告别的地方......<br><br>2024年圣诞节,在安达卢西亚旅行的团长来到格拉纳达大教堂隔壁的皇家礼拜堂,也是皇家墓室,伊莎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及他们的公主胡安娜一家,两代君主外加一个早夭的王子,合葬在这座墙后面的地下墓室里,里面不让拍照,有阶梯可以走下墓道,透过墓室的门窗可以看见里面的五具棺椁......</h3> <h3>教堂外面一位小提琴家正在献艺,他的对面是个二三十米的小巷,巷子里可以吃早餐,法棍夹伊比利亚黑猪火腿,巷子的另一头有座纪念碑,即将远航的哥伦布正在向女王道别......<br><br>纪念碑后面又是个小巷,二三十米处有个小旅馆,小旅馆有个地下车库,团长最后从那里开出一台Yaris,&quot;窜出&quot;小巷,绕过纪念碑,挥别格拉纳达,驶向科尔多瓦......</h3> <h3>......</h3> <h3>西班牙是个地中海国家,没人能驾驭地外海的风浪,最终还得仰赖哥伦布,于是他被训斥,被赦免,被原谅,被征召,再次去远航......,开启了他人生的下坡路。<br><br>哥伦布的到来不仅给美洲带来了掠夺、屠杀和奴役,还开启了残酷的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更为致命的是,他将天花等疾病带入美洲,直接导致原住民人口在短短数百年间锐减近九成,这场浩劫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悲剧之一。<br><br>而在大西洋的另一边,哥伦布带回的不仅是黄金、玉米和辣椒,还将梅毒传入了欧亚大陆。这种疾病在廿世纪前几乎无法抵抗,直接或间接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是那些依靠激情与灵感而生活和创作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画家和音乐家......,在那个没有朝阳群众监督和保护的年代,纷纷在寻求激情与灵感的过程后......倒下了😎。这其中包括(且不限于)贝多芬,舒伯特,伏尔泰,尼采,高更,莫薄桑,梵高,王尔德,莫奈......,甚至还有亚历山大六世教皇,法国查理八世国王和大清的同治皇帝。至于革命导师列宁,从他死的那天起直至今天,关于他感染并死于梅毒的质疑与反质疑之间的辩论就从未停歇过。<br><br>设想一下,如果欧洲早就有朝阳群众式的&quot;监督和保护&quot;,贝多芬必将有机会留下更多的传世名曲。当然也会有人质疑,如果没了激情和灵感,他留下的传世之作也许会更少😎。凡事都不好预测,历史也不能假设,但&quot;朝阳群众&quot;终将载入&quot;常乐大典&quot;😂。</h3> <h3>1506年,第四次远航美洲之后,早已感染梅毒的哥伦布在西班牙瓦拉多利德病发而亡。1537年前后,遵照其子迭戈•哥伦布的遗愿,希望与其父亲合葬一处,西班牙王室将哥伦布的遗骸运往加勒比海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也就是今天的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戈。在殖民者眼中,这位&quot;发现新大陆&quot;的象征,应当长眠于他开辟航路的地方。<br><br>可怜的哥伦布,死后的遗骨也得远渡重洋,不得安息,而安放他遗骨的教堂正是由他儿子迭戈生前亲自主持修建的,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所建的第一座教堂 --- 圣多明戈圣母大教堂。</h3> <h3>1795年,西班牙与法国关系紧张,不得不顺从法国的意愿签署了《巴塞尔合约》,对,就是团长不久前刚去过的德法瑞三国交界的那个巴塞尔,也搞不清楚西法两国为啥跑到那么老远去签约。根据合约条款,西班牙将多米尼加割让给法国,但为避免哥伦布遗骨落入法国之手,西班牙当局下令将其遗骸迁出圣多明戈,转往古巴哈瓦那。<br><br>此时距离哥伦布遗骨被安放在圣多明戈大教堂地下墓室已经250来年了,估计棺椁上的灰尘都老厚了,前去寻找哥伦布遗骨的西班牙士兵忙乱中发现一个棺椁上刻着&quot;Don Columbus&quot;,想都没想,一定是它了,搬起来就走,海运古巴。</h3> <h3>不幸的是,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古巴独立在即,西班牙为了防止哥伦布遗骨落入美国人之手,不得不烦请&quot;哥伦布&quot;再次横渡大西洋,返回西班牙。<br><br>西班牙人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失去古巴,哥伦布的遗骨必然被运往美国,在欧洲,哥伦布只是西班牙王室的航海家之一,但在美国,他被赋予了超越历史的意义 --- 勇敢,开拓,独立。这就是为什么,几个世纪以来,美国比欧洲更崇拜哥伦布,无论是与英国人打独立战争还是牛仔们向西开疆拓土,美国都以哥伦布为精神偶像,他不是英国人,又是个探险家,非常符合美国人民的需要,所以至今美国到处都还是&quot;哥伦比亚&quot;:哥伦比亚特区,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br><br>而晚些时候来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在美国因为备受歧视,亟需找个美国人能认识的意大利偶像拉抬自身地位,找来找去,还得是哥伦布,毕竟人家是热那亚人,根正苗红的意大利老乡🤭。1937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顺应这种氛围,正式将哥伦布日(Columbus Day)定为全国法定节日。</h3> <h3>这回哥伦布的在天之灵应该安息了吧,再也不用横渡大西洋了......,然而,故事并没有终结😎。<br><br>因失去了哥伦布的遗骨,去圣多明戈大教堂朝圣的信徒和旅行者少了,烛火不盛,逐渐破败,不得不于1877年进行修缮。而就在人们清理祭坛下面的密室时,意外发现一个刻有铭文的骨匣,铭文非常清晰:&quot;Don Columbus&quot;😂。</h3> <h3>难道当年西班牙人搬错了吗?不可能啊。<br><br>想来想去,多米尼加突然意识到,那个菲利帕在海风与涛声中诞下的孩子,被哥伦布第三次航行从圣港岛带来的迭戈•哥伦布后来也曾出任西印度群岛总督,江湖亦称:Don Columbus,哥伦布(总督)阁下😂,当年就是为了满足他的遗愿,才把他老爸的遗骨从塞维利亚跨洋运到这里跟他合葬一处的。<br><br>&quot;他们还真的可能搬错了&quot;,想到这,亟需重振圣多明戈大教堂荣光的多米尼加一下子想起了&quot;常乐大典&quot;中的一句话:&quot;先把水搅混!&quot;,于是他们到处放话说哥伦布的遗骨依然保存在圣多明戈,西班牙人当年搬走的是迭戈•哥伦布的棺椁。由此,西班牙与多米尼加围绕&quot;谁才保存了真正的(老)哥伦布遗骨&quot;展开的世纪之争拉开了序幕。<br><br>然而,人微言轻,刚摆脱了法国,又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独立的多米尼加在十九世纪末,别说跟西班牙争夺话语权,在国际上到哪去抢话筒🎤都不知道,更不用提能不能抢得到,只要西班牙甩出一句东北话&quot;别到处瞎哔哔&quot;,多米尼加就得老老实实熬到下个世纪,当年这事儿就算暂时压下去了。<br><br>可当时间来到廿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变了,互联网的普及一下子把国际话筒🎤递到每个人的嘴边,这下子就看谁更&quot;有料&quot;了。</h3> <h3>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盘活中美洲的哥伦布主题旅游😎),1986年多米尼加联合诸多中南美洲国家集巨资7000万美金,计划耗时六年,在首府圣多明戈打造一座&quot;哥伦布灯塔&quot;。1992年,适逢哥伦布首航美洲五百周年,&quot;哥伦布灯塔&quot;(Faro a Colón)按时建成并对外开放了,这座巨大的十字形建筑集博物馆和纪念馆于一体,展出各种与哥伦布有关的历史文献和实物。</h3> <h3>之所以称它为灯塔,是因为当夜幕降临,这座巨大的十字建筑顶部可以垂直向天空射出157束巨大的光柱,象征哥伦布当年跨洋航行的灯火。如果恰好空中有云,光束打在云层就会在天空形成一个巨大的光十字,遥遥可见,十分壮观和震撼。</h3> <h3>然而更为震撼的还不在天上,既然是&quot;哥伦布灯塔&quot;,怎么能没有哥伦布,那具圣多明戈大教堂发现于1877年的遗骸就被安放在塔内十字通道的中心点,赋予了这座灯塔真正的灵魂。</h3> <h3>塔建成后,人潮汹涌,朝圣者与旅行者络绎不绝,尤其在互联网的加持下,&quot;哥伦布灯塔&quot;就是哥伦布陵墓的说法不用话筒🎤,瞬间传遍了全球......<br><br>西班牙已不再淡定🤭..... <br><br>2003年,两国商定,对大西洋两岸的两具遗骨进行DNA鉴定,以确定哪具是老子,哪具是儿子。西班牙先行一步,将他们保存的遗骨与哥伦布兄弟的遗骨做了比对,结果显示遗骨间存在血缘关系,但要确认父子长幼,还得对大洋彼岸的遗骨进行鉴定。<br><br>然而刚刚从哥伦布主题旅游经济中尝到甜头的多米尼加,这时候开始心虚,鉴定的结果其实对西班牙没啥实质影响,但对多米尼加和其它集资建塔的周边小兄弟们来说,却是至关重要,那不只是精神寄托,还影响着许多人,许多家庭,甚至整个国家的生计,万一这边不是老哥伦布咋办。<br><br>思前想后,多米尼加干脆违约不测了,一口咬定他们塔里的遗骸才是&quot;真品&quot;,并对外界甩出一句&quot;常乐大典&quot;:&quot;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们是信了&quot;😂。</h3> <h3>......</h3> <h3>2024年圣诞节,参观了科尔多瓦花巷过后,团长从清真寺大教堂墙外一家小旅馆的地下车库提出了那台Yaris,沿着高速,欣赏着路两边托斯卡纳般的田园风光,花了一个半小时来到了安达卢西亚的首府塞维利亚。</h3> <h3>傍晚时分,塞维利亚的阳光依旧明亮,却不再炽烈。沿着石板路走到瓜达尔基维尔河畔,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黄金塔。它在斜阳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不是刺目的金,而是一种带着岁月厚度的暖色,仿佛将几个世纪的航海故事都融进了这层光影。</h3> <h3>再往前,河水缓缓流淌,波光与天空交织,轻轻地托着一艘仿古帆船 --- 维多利亚号的复制船,那正是麦哲伦船队中唯一幸存,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的那艘船,木质的船体与高高的桅杆在余晖下显得格外肃穆。<br><br>1519年8月10日,麦哲伦率领约270人,五艘船浩浩荡荡地从这里出发了,三年后,1522年9月6日,只有18人,一艘船,返抵西班牙,这18人中没有麦哲伦的名字......,他被砍死在了菲律宾,尸骨无存。<br><br>那18位死里逃生成功环球航行返回的水手已经极度疲劳衰弱,他们的亲戚朋友都认不出来他们了,但他们运回来数量十分可观的胡椒香料,一把新鲜的丁香可以换取一把金币......<br><br>若为胡椒故,抛弃了200多条人命和四艘船......,真正的吃喝团精神!<br></h3> <h3>从维多利亚号往右拐,穿过街区和小巷,天主教塞维利亚大教堂屹立在眼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主教座堂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教堂。走近教堂入口处时,团长的视线被这尊青铜塑像所吸引,拍下了这张照片。后来一查才知道她并非天使,而是名为&quot;吉拉迪洛&quot;的胜利女神,原本屹立于吉拉尔达塔的顶端,作风向标,随风转动,象征着信仰与坚韧的胜利,这件是复制品,用来迎接每一位到访大教堂的信徒和游客。</h3> <h3>走进大教堂,仿佛步入了一个由光与石雕共同编织的神圣空间。&quot;高耸入云&quot;的拱顶像是天空的延伸,每一根扶壁、每一道拱券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匠人的心血。光线透过彩色玻璃斑驳地洒在地面上,仿佛无数彩色的小溪在石板间流淌,给庄严的空气镶上了温柔的光边。</h3> <h3>教堂内部的每一个角落都闪烁着金色的光辉,祭坛与壁画的华丽装饰令人目不暇接。镶嵌的金箔在烛光下微微闪烁,如同神的呼吸在空间中悄然流动。高大的柱廊环绕着穹顶,雕刻精美的圣像与植物纹饰在金色光晕中若隐若现,仿佛每一处雕刻都在低声述说着信仰的故事。</h3> <h3>世界第三大教堂的宏大与金碧辉煌不是浮于表面的装饰,而是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的灵魂。每一缕光线、每一片金箔、每一段石雕都像在低声吟唱,讲述着历代信仰与艺术交织的传奇。身处其中,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呼吸,神圣与美的震撼在胸中回荡,久久不散。而就在幽深的侧堂与回廊之间,则隐藏着更多个人与历史的故事。</h3> <h3>在大教堂的西南角,地上有块庄重的墓碑,署名费尔南多·科隆(Hernando Colón, 1488–1539),他少年时进入宫廷,被选为王子查理的侍从与学伴,这位王子后来成为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也是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女王的外孙。<br><br>与未来的君主一同受教育,使费尔南多站在了欧洲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墓碑上的拉丁文铭颂扬了费尔南多的博学多闻,赞美他在书籍与学术上的成就。碑面上还雕刻着卡斯蒂利亚与莱昂的纹章,以及象征智慧的书籍图案,呼应了他毕生致力于收藏典籍、建设大型图书馆的理想。</h3> <h3>然而光凭这些成就,最多算个皇家著名&quot;公知&quot;,还不足以使他在这个世界第三大教堂谋得方寸之地,以享世代永久尊荣。<br><br>但子以父贵,虽然他是个私生子,但他生父却十分生猛 --- 西班牙海军上将,西印度群岛总督哥伦布💪。(其实Colón就是哥伦布的西班牙语的拼写)。</h3> <h3>距上面那块墓碑不远,在大教堂的深处,有一方空间格外引人注目,几乎所有初来者都会被那座气势非凡的雕像所吸引,四尊身披甲胄的武士雕像,代表着当年组成西班牙的四个王国 --- 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与纳瓦拉,他们合力托举着一口棺柩,仿佛仍在缓步前行。如此殊荣,何人何徳之能?<br><br>海军上将哥伦布!</h3> <h3>更引人注目的,是左侧那幅描绘圣克里斯托弗的壁画,对,圣人也叫克里斯托弗😎。巨人般的圣人背负着童子涉水而行,童子却正是化身的基督。画家 Mateo Pérez de Alesio 出身意大利,曾是米开朗基罗的弟子,他用饱满的线条与色彩,将守护旅人的象征安置在这里 --- 恰好与远航归来的哥伦布形成呼应。壁画中的圣人肩负世界的重量,似乎也暗合了这位探险者所承载的命运。<br><br>于是,当人们站在墓前,既能感受到雕塑的帝国荣光,也会在壁画的注视中读到另一层意味:远征不仅是扩张与发现,更是穿越险境,依靠信仰的旅程。<br><br>雕像与壁画并置,让这片空间既是历史的纪念堂,也是宗教寓意的回廊。初来者常常在这里沉默良久,心中仿佛听见了海浪、钟声与低沉的祈祷一同回荡。</h3> <h3>现在网上(尤其是&quot;常乐大典&quot;网)称这部雕像为&quot;四王抬棺&quot;,并说哥伦布的棺柩上有下面的墓志铭:<br>&quot;这里躺着一位英雄,他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这里躺着一位魔鬼,他的出现给美洲带来了灾难和痛苦。&quot;<br><br>&quot;四王抬棺&quot;只是戏说,而这句无比政治正确的墓志铭则纯属捏造,19世纪末,人们的政治认知高度还达不到这个水平🤭。</h3> <h3>从1485年第一次在科尔多瓦面见双王,到1898年最终归葬塞维利亚,这个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哥伦布走了413年,包括遗骨的话,总共10次横渡大西洋,其中还有一次带着脚镣......<br><br>但哥伦布还算是幸运的,比起尸骨无存的麦哲伦,他的遗骨算是荣归故里,完壁归赵了......<br><br>想到这里,驻足&quot;四王抬棺&quot;前许久的团长,脑海里突然飘过一丝洋流携来的远方的疑问:<br><br>&quot;他真的回来了吗❓&quot;<br><br>Cheers, Dominica 🤭😎😂❤️🌹</h3> <h3>--- The End ---</h3> <h3><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后记:你也许读出了一个逻辑破绽,如果需要进行父子DNA比对才能确定遗骨的关系,西班牙并不需要多米尼加的合作啊,哥伦布的私生子的遗骨不就在边上吗。不错,格拉纳达大学的研究人员2023年也意识到了,他们从费尔南多的遗骨中提取了DNA样本,经比对,确认&quot;四王抬棺&quot;中的遗骨就是老哥伦布本人。然而,西班牙的砖家们此时却出来说,不排除多米尼加也保有部分老哥伦布的遗骨,这本来听上去像是在安慰多米尼加,希望从此大家息事宁人,互给台阶。可多米尼加却从这里听出了&quot;此地没有胡椒三百两&quot;的味道😉,难道老哥伦布的遗骨要分成两个骨匣,这让小哥伦布在天之灵情何以堪。于是,多米尼加拒绝承认格拉纳达大学的结论,坚持由美国的第三方DNA检测机构进行独立鉴定,但这个提议被西班牙拒绝了......<br>这次,心虚好像站在了西班牙一方.......😂🤭<br>八卦,还没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