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西兰南岛有座“花园城市”—基督城。</p><p class="ql-block">这个城市有700多座绿地公园,几乎每个家庭都种植鲜花草坪,是个满眼皆绿、随处见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住的时间长了,发现这个城市并不像一些花园城市那样整齐划一、精细讲究,而是有不少粗粗拉拉“不太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比如许多大草坪不是修剪得平平整整方方正正,而是高高低低随坡就势,低洼处的茅草灌木丛肆意生长。路边和街心岛上长着一簇簇茅草,要不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倒像废弃的路段。公共场所的许多设施傻大黑粗,座椅用石头做底座横几块大粗木条子,自行车支架是大粗钢管弯个弯,墙上的装饰画极其简单。路灯是那种一根杆挑着个头没任何装饰的太阳能灯。不少住宅的周围杂乱无章地长着很高的荒草荆条芦苇,与庭院的花团锦簇形成强烈的反差。柏油步道出现裂纹,就打块补丁,也不怕影响市容,这现象出现在发达国家的花园城市多少有点匪夷所思。</p> <p class="ql-block">道路也“不太美”,除了交通要道笔直平坦,其余道路拐弯特别多。尤其是穿行在住宅区的道路,没有一眼望得到头的路,二三百米就有个弯,驾车行驶感觉不是在拐弯就是在拐弯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那些看似粗陋“不太美”的设备,都有共同的特点:经济实惠经久耐用。路边和住宅周围看着“不太美”的植物,也是经过挑选宜生长无须精心照料的品种,这些物品或植物一经选用几乎可以一劳永逸。无论是茅草还是大叶山官兰,尽管“不太美”,但比起洋灰水泥路面,它们绿化及固土防尘的作用一点不差。对于大自然抑或物品,不反复折腾它,尽量少的人工干预,可能是这座花园城市是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之一。实际上,无论是草坪还是“杂乱无章”的绿植,都有专人定期锄草、维护、补种,只不过尽量不改变自然状态,有些“修旧如旧”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的弯道多,原以为是迫不得已条件所限,其实不然,完全是后天后设计。查了资料才知道弯道妙处很多:可以减少直线行驶的距离,使驾驶员更加警惕,减少疲劳驾驶的风险;可以引导车辆有序行驶,減少交叉点和冲突点,使交通流更加顺畅;可以使道路更加自然、美观,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p><p class="ql-block">当然,上述这一切必须因地制宜。新西兰没有蛇和蚊虫,房前屋后长草不影响生活,有的国家不行;大草坪多到没人稀罕,自然能够打滚踢球随便亲近,人比草多的地方不行;道路弯道多“曲径通幽”的意境是出来了,高速路都能成停车场的不行。</p><p class="ql-block">靠“人工整容”表面光鲜争取来的“文明、卫生、花园”等名头,劳民伤财,可以休矣。结合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虽然看似“不太美”,却是天然去雕饰的真实美,这样的美接地气、宜民居、可持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