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文字:郭亚伟</h5> <p class="ql-block">提起“湖南大学”你可能无感,提起“岳麓书院”你可能仰慕,但如果说这两个其实是一个地方,你会不会惊掉了下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中国的许多高等学府都因知识的力量延续着从古到今的辉煌,它们的建筑大多不受战火损伤,一直保持着文人特有的体面与尊严。岳麓书院本就是古代的一所高等学府,延续至今变为“湖南大学”顺理成章。</p> <p class="ql-block">据官方介绍: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创建于北宋,历元明清各代兴学不辍,1903年改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改国立湖南大学。目前,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历史与哲学学院,绵延千年的教育、学术文化与研究传统在此赓续。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历史演变,是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生动缩影。</p> <p class="ql-block">从宋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到清代“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治学精神代代流传,先后涌现出王夫之、陶澍、魏源、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蔡锷、杨昌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p> 前往岳麓书院需经过道岸牌坊。 <p class="ql-block">牌坊,是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说,牌坊是“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旧时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几千年来,牌坊不仅在国内广泛分布,还漂洋过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p> <p class="ql-block">道岸牌坊其实是建于2002年的现代建筑,匾额东面写着“道岸”、西面写着“书院”。</p> <p class="ql-block">目光从牌坊移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想起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的老校门。湖南大学主入口的这两根斑驳石柱叫爱奥尼石柱,据专家讲述:“原石柱有三层楼高,这两根只是截取了上下一段。”石柱来自于湖南大学老图书馆,三层楼高的石柱,可以想见当年图书馆的雄伟。在当时,这座图书馆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图书馆,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根石柱还有一段涉及故宫南迁的战火故事,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两根浸满历史血脉的古老石柱与镌刻校名的斑驳石墙,构成了当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让人过目难忘。这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这里放声高歌,留下激荡人心的爱国诗行。</p> 院内的森森树木张扬着历史的枝条。 <p class="ql-block">步道上镶嵌的枫叶铭牌,被人们的双脚磨的锃亮。</p> 游客在兴奋地拍照 三位来书院“求索”的男子,颇有当年书生的风范。 道路旁边,是湖南大学定名70周年、岳麓书院创建1020周年纪念碑,设计者用数字7为基础进行变形创作,外观精美、造型时尚。 碑文如下:“公元一九九六年,秋逢湖南大学定名七十周年暨岳麓书院创建一千零二十周年。金秋十月,盛大庆典,海内海外学子云集,四面八方友人同贺。联络感情,交流学术,千年学府更显气势恢宏。诸多校友和单位藉此盛会慷慨解囊,鼎力支持湖南大学之办学事业。特立此碑,以志谢忱,并为捐献万元以上者京刻名纪念。 湖南大学 一九九七年元月立”<div> </div>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指湖南大学早期阶段(1926—1959年)建成的校舍建筑。主要以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建筑师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所做的探索。 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建于1976年,广场中央的毛主席塑像,是1967年湖大师生集体创作的结晶。底座标注为“湖南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敬立”。 这座毛主席塑像保存至今已有40多年,成为了爱晚亭山下东方红广场最醒目、最靓丽的标志性红色经典雕像。 2014年,长沙市已将这尊毛主席塑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大学“新八景”之一的“东方欲晓”,即指晨曦中的东方红广场。 半个世纪以来,这里迎来送往了无数学子,也成为师生最难忘的那一抹湖大记忆。 沿东方广场向南不远,就到了已经被“包围”在湖南大学校园中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大门,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又名“黉门”,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意思是说,楚国人才众多,而在这里尤为兴盛。 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大门之后是二门,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年)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为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书院二门悬挂一幅“名山坛席”匾,“名山”是指南岳衡山。两侧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 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意指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原匾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毁于抗战,该新匾为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四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它是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脉络从未中断的机构。在宋代,岳麓书院是理学重镇,朱熹、张栻曾在此讲学,形成“朱张会讲”的学术盛事。明清时,岳麓书院延续科举教育功能,培养了王夫之、魏源等思想家。到了近代,岳麓书院转型。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立大学,至今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br><br><div>其他省份的古代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等,虽历史同样悠久,但多在历史进程中中断办学,或仅作为文化遗址保存,而岳麓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与教育功能深度绑定,这种“千年不辍”的连续性在全国独一无二。</div><div><br></div><div>我国古代有四大书院,即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除了岳麓书院,其他三所均面临办学中断的问题:<br>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南宋朱熹重建后鼎盛,但明清后逐渐衰落,清末改为学堂,民国时期停办,现为文物保护单位,未直接演变为现代大学。<br><br></div><div>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宋代为程朱理学中心,元代后逐渐废弃,明清虽有重修,但已脱离高等教育功能,仅存遗址。<br>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北宋时为最高学府之一,南宋后随政治中心南移而衰落,清代改为书院,民国时期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现代复建。<br><br></div><div>这些古代书院,虽历史悠久,但缺乏从古代到现代的连续教育体系,无法形成“千年学府”的完整脉络。<br></div> 赫曦台,位于岳麓山禹王碑下偏北方向的山谷中间。 原址为岳麓山顶,朱熹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来建造了“赫曦台”,清朝时期被毁。 赫曦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div><br></div><div>赫曦,即辉煌明亮的阳光,原本并无典故。屈原《离骚》:“陟升皇之赫戏(同曦)兮,忽临睨兮旧乡。”就是说“在东方初升起的明亮的阳光里,我一下子看到了故乡”。<br></div> 斑驳风化的石雕,镌刻着历史的沧桑。 <div>讲堂前悬挂“实事求是”匾额,是1917年迁至岳麓书院办学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提出的校训。<br></div><div><br></div>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总书记提出了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命题和论断,并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做出了新时代的解读。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他深情地表示对岳麓书院一直心怀牵挂,对岳麓书院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影响很有感触。总书记关于岳麓书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把岳麓书院的历史文脉推向了新时代。 康熙御赐“学达性天”匾,“学达”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道南正脉”匾为乾隆御赐,意指岳麓书院是传播理学的正宗,此额为原物。 当年“朱张会讲”的地方,两张太师椅,一张是岳麓书院山长张栻所坐,另一张是闽学学派理学家朱熹所坐。乾道三年(1167年), 朱熹闻张栻得胡宏之学,专程自福建崇安去长沙访问张栻,就《中庸》之义的“未发”、“已发”及察识持养之序等问题进行讲论,据称“三日夜而不能合”,开中国书院会讲先河。这一年,朱熹38岁,张栻35岁。 “道南正脉”匾为乾隆御赐,意指岳麓书院是传播理学的正宗,此额为原物。 岳麓书院创建初期,讲堂后侧就建有书楼,宋真宗赐书后,正式更名为“御书阁”。现存御书楼是80年代仿宋代风格重建而成。 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时务学堂而建的纪念性建筑,与百泉轩隔池相望。 巨树参天,但有将倾之势,用水泥仿真树干支撑。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 爱晚亭占地面积50平方米,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而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突出一个“红”字。 放鹤亭,是一座六角木构亭子,下面六个木柱支撑,亭顶覆以树皮,颇有古意。位于爱晚亭西南方向约二十米处。亭子中间有一个四四方方的石柱,石柱四面均有精美石刻,史称“二南石刻”。 据说是清宣统年间岳麓书院的学监程颂万修爱晚亭时,将南宋岳麓书院山长张栻,清湖南学政钱沣的诗各一首,以及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放鹤”的故事刻于石上,立在爱晚亭内。因为张栻、钱沣的字均含一个“南”字,所以称为“二南石刻”。1952年“二南石刻”又被移到放鹤亭内。 放鹤亭是一个过亭,通过后分为两条石台阶山路,一条通向隋舍利塔,一条通向半山亭及古麓山寺。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赴长沙与张栻论学,在岳麓书院主持“朱张会讲”并创作《兰涧》。期间二人游览城南胜景,以城南二十处景物为题各赋诗一首,合为《城南倡和诗》。《兰涧》为朱熹所作二十首之一,张栻亦作同名和诗。诗中写道:“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南轩先生雕像。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改字钦夫、乐斋,号南轩,四川绵竹人,南宋学者、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东南三贤”之一,名相张浚之子。 书院内五步一景,环境优雅。 这个帅气小哥是网红,据说许多姑娘排队买东西,只为看他一眼。 外国人已经非常常见。 桃子湖位于岳麓区天马山景区凤凰山与湘江之间,西偎凤凰山,东濒湘江,南抵天马山,形成“一湖连两山”景观。该湖因湖畔桃林得名,古称“飞来湖”,总面积120亩,全天免费开放 。周边聚集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形成“两山一湖”双创示范基地,湖畔分布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夏季可观赏荷花景观 。 疲惫的园林工人。 河长公示牌 《湘江夜话》雕塑。1816年,左宗棠随父亲左观澜到长沙读书,1831年(道光十一年),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同年,左宗棠入湘水校经堂读书(今长沙岳麓书院内)。1850年1月(道光二十九年),林则徐返乡时途径长沙,与左宗棠在长沙湘江边的舟中相见。两人彻夜长谈,涉及古今形势,林则徐称赞左宗棠是“绝世奇才”。 路边的“野花”很美。 沿湘江边游走,竟然发现岳麓山下是肖劲光故居,查找资料得知:肖劲光故居坐落在岳麓山天马山东侧坡地,整体呈西向布局,采用青瓦双坡屋顶与朱漆格扇雕花大门设计。主体建筑包含正堂屋、退堂屋及两侧厢房,杂屋等附属建筑共14间。墙体采用夯土构筑,屋面使用传统小青瓦铺设,内部梁架结构完整保留了清代湘中地区民居营造技艺特征。 肖劲光故居始建于清代,为典型清末土木结构民居建筑,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采用一正两厢式三合院布局,现存14间房舍,完整保留了长沙地区近现代民居建筑特色 。故居经2011年系统性修缮后复原生活场景,陈列展示肖劲光革命事迹及人民海军建设贡献相关的历史文物50余件 。 在我党先辈星光璀璨的长沙、在岳麓书院耀眼的光环之下,肖将军故居略显冷清,不由得心中戚戚…… 岳麓书院,这座从北宋绵延至今的文化圣殿,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着何为"不朽"。<br><br><div>青砖黛瓦间沉淀的不仅是千年弦歌,更是一部活着的中华文明简史——湖南大学在此延续着"实事求是"的血脉,让古老的讲堂与现代实验室共享同一片岳麓山色。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无数改写历史的身影曾在此驻足,他们的足迹与普通学子的步履在石阶上层层交叠,如同典籍中不断增添的批注。这座书院始终保持着令人敬畏的深邃:当夕阳为御书楼镀上金边时,那檐角悬挂的铜铃仍在传颂未解的文化密码,每一页泛黄的院志都散发着比檀香更悠远的智慧芬芳。<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