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甘南,那些仍在心里回想的日子(8/马尔康)

sun 💦 jie

离开阿坝县城往成都方向走,经过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进入寨子前的西索民居很美,久违的天晴,在阳光下色彩斑斓错落有致,民居依水而建,羌族人民在此安居乐业,沿着村子进入就会抵达卓克基土司官寨。这里因为红军大胜土司军队,并在此驻扎而得名。 D10,阿坝—马尔康,232KM,游览景点:西索民居,红军长征纪念馆。<div>【西索民居】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西索村卓克基土司官寨,是一座具有典型嘉绒藏族特色的传统村落。</div> 碉楼天桥左边是卓克基土司官寨(游客中心)和红军长征纪念馆,右边是西索民居。 始建于清代,村落背山面水,保留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错落有致,远观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 <h1><br></h1> 西索民居不仅是嘉绒藏族建筑的典范,也是体验藏族民俗风情的重要目的地。 西索民居的建筑以三层石碉楼为主,底层饲养牲畜,二层为厨房和住宿,三层为经堂和客房。碉楼采用片石砌筑,墙体厚达1米,冬暖夏凉,展现了独特的建筑艺术。 村内青石板小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展现了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 站在红军桥上留影,背后就是依山而建的西索民居。红军桥因红军经过此桥而得名。1935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途径此地,经此桥跨过湍急的梭磨河北上。 <div>【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马尔康市马尔康镇卓克基游客中心,是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西索民居桥对岸就是红军长征纪念馆和卓克基土司官寨。</div> 马尔康位于川西北高原的南端。1935年6月下旬至1936年7月下旬,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三进三出”马尔康,在其境内经过、驻留和往返,长达13个月之久。 红军长征进入川西北地区后,越向雪山草地迈进,人烟越稀少,粮秣供给越是困难。一方面,川西地区本就地广人稀、物产不丰;同时,红军队伍庞大,进入川西北时,前后途经马尔康的红军超过10万人次,在被围追堵截中,缺衣少粮,军供不济;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卓克基地区在整个中央红军北进甘南前,一直是红军整个战役布局的后勤基地,中央发布的《松潘战役计划》和《夏洮战役计划》,也都把卓克基作为“总后方”。 在红军长征过境、驻留阿坝州的一年多时间里,马尔康及周边地区在其总辖面积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人口仅有20万,人均年有粮食200公斤左右、人均牲畜不到两头的条件下,承担起了支援10万主力红军给养的艰巨任务。 至1936年7月,红五军右纵队经马尔康向包座、班佑前进,成为最后一批撤离马尔康境地的红军大部队。除了筹集大量粮食,红军三进三出马尔康,也播撒了革命火种,先后建立了以党坝、卓克基为中心的各级革命政权。 <p class="ql-block">D11,马尔康—汶川—都江堰,284KM,游览景点:上午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下午汶川地震遗址。</p><p class="ql-block">昨天从红军长征纪念馆出来已近傍晚,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参观改在了今天上午。【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马尔康镇西索村,占地面积14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p> <b>​</b>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在卓克基土司官寨住宿一周,在官寨二楼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br> 卓克基土司官寨是由四组碉楼组合为封闭式的四合院,坐西北朝东南,平面略点击添加文字呈正方形,中轴线对称布局。 裁缝间,为土司和土司家眷制作各式传统服饰,如褂子、外衣、前后围腰、腰带、披肩等的处所。其制作的服饰不仅彰显了身份和美感,更是对嘉绒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卓克基会议旧址】。1935年6月,红军一、四方面军于达维会师后,红一方面军自两河口出发,翻越长征途中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抵达马尔康境地的卓克基。随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入驻卓克基官寨。中央在卓克基官寨驻留7天,召开了著名的“卓克基会议”,专门讨论民族地区有关问题,通过《告康藏西番民众书》,号召藏族民众反对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 卓克基土司官寨建造年代虽短,但它规模庞大,构造精细,几乎囊括了嘉绒藏族数千年积累的建筑技术之精华,是藏汉民族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典范。 卓克基土司官寨不仅是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民族发展史中的一段历史遗迹,而且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 登临石块石片垒叠为墙的卓克基土司官寨,沿着吱吱作响的木梯,走进这幢传统嘉绒建筑风格的五层木楼里,毛泽东长征时住过的木屋安然如初。 走在官寨,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不同功能的区域,比如经幡房、酿酒房、蜀锦楼等等,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官寨外侧片石砌四角碉楼 上午结束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参观,继续出发,往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