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文字:郭亚伟</span></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是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今馆址为其新馆,启用于2017年11月29日,2022年7月30日由湖南省博物馆更名为湖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作为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标,它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是代表中华区域文明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人们了解“湖湘文明进程、领略湖湘文化奥秘”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湖南博物院在运营管理、文物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等方面获得显著成绩,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并跻身国际先进博物馆行列。</p> 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湖南省博物馆最吸引人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文物陈列,尤以那位千年睡美人——辛追夫人为最。 湖南博物院建筑设计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从鼎的意象、气势和文化精神内涵入手,转化出湖南博物院的新馆建筑外形。同时,建筑顶部造型像水的结晶体,象征了三湘四水洞庭湖的凝固与升华,寓意着凝聚的湖湘文化,象征了环洞庭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对话,彰显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 新馆建筑外观造型呈三殿式,总体布局对称、简练、统一、稳重,象征着湖南底蕴深厚的历史、创新开放的今天和崛起腾飞的未来,也寓意着湖南博物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肩负着传承创新的重任、引领湖南文博事业的未来发展 。 进馆通道水雾缭绕,似为降温之用。 前厅极为阔大,彰显省级博物院的气魄。 用电梯上移动的人群作对比,更能显示空间的广阔。 长长的自动扶梯,让体弱之人无后顾之忧。 博物馆有志愿者为大家提供免费拍照服务。 镇馆之宝就是这个。 马王堆当年的考古发掘图片。 珍贵的出土文物——玉印。 织物 T形帛画的整个画面呈“T”形,上宽下窄,通长205厘米,顶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用三块单层的棕色细绢拼成。中间是一长条整幅的绢,长条上部两侧,则用对开的三分之一长度的绢缝合。帛画的顶端横裹着一根竹竿,画在单层上,上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都挂着用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总带。1972年4月25日晚上,发掘人员在第四层内棺盖上,发现了一幅T形彩绘帛画,帛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从北京请来的王予专家连说此帛画价值连城。2000多年前的帛画,已经没有韧性,既不能卷起,又不能折叠,帛画的画幅大,要完整地揭取,难度较大。最后经过研究,还是将外层的朱漆棺盖盖好,到第二天再动手取起 。 陶俑 实物木箱 仿制的墓室 真实的棺椁。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个“睡了两千年的美人”——辛追夫人(看了可别做噩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辛追(约前217年~前168年),生于秦始皇五年(前217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享年50岁。于1972年出土于原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p> 除了辛追夫人之外,最为出彩的展览是下面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2楼展厅,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即第一部分“家园”;湖南生活着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即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湖南人如何获取生活资源,即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湖南人的精神气质,即第五部分“湘魂” 。 <p class="ql-block">服装</p> <p class="ql-block">颈饰</p> 各种度量衡。 商代豕形猪尊高40,长72厘米,于1981年在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今湘潭市雨湖区)出土。湘潭九华出土的猪尊作野公猪形状,有盖,盖上捉手残缺,根据残存情况复原成凤鸟形。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应是先铸,然后安装于豕尊范中铸造的。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安装此管的作用是便于人们搬运。猪尊的装饰也有特点,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前后肘部饰夔龙纹 。 这个鼎非常有名气,名为“大禾人面纹方鼎”。系商代晚期文物,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通高38.5厘米,约1958-1959年于宁乡县(今宁乡市)黄材镇胜溪村出土。大禾人面纹方鼎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 。<div><br></div><div>该鼎最让人惊奇的地方是,在器物的四周各装饰了一个又大又醒目的半浮雕人面。其实,器物上表现的对象,是有头、有身、有角、有爪的半人半兽的 “超人”,躯干因器物平面的局限而被隐去。<br></div><div><br></div><div>人面鼎上的半人半兽的“超人”是什么身份?,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饕餮、祝融、蚩尤、邦君造像、傩面、黄帝四面、所有者的祖神等等。半人半兽是中国史前图腾中最普遍的祖神崇拜表现方式,凝聚的是敬祖情结。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或文化英雄、始祖无不在人的形象之外被加上神的力量与动物的器官,《山海经》一书就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有关这些亦人亦神的始祖或英雄们的形象描述。<br><br></div> 商代象纹铜铙,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今宁乡市)老粮仓师古寨山顶。通高70厘米、铣间宽46.2厘米,重67.25千克。铜铙颜色土褐,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左、中、右三边装饰有6只虎、6条鱼和11个乳钉。商代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器柄向下,而发声的铙体则向上,演奏时敲击口部,敲击起来声音宏亮 。<br><br> 编钟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博物院馆藏众多,不再一一赘述,如果大家对哪件文物感兴趣,可以自行上网搜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为保护文物,馆内温度很低,光线较暗,请自带衣物保暖,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欣赏文物不能只局限于它的价值,做那种“如果这是我的该怎么发财”的白日大梦,而应将目光聚焦在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上来,带着学习、审美的态度来欣赏,就能悟出许多东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