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5月19日,位于北京通州的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举办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特展,本次展览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展览,展览汇聚了全国28家文博单位338件(套)文物,勾勒出了商代文明的波澜壮阔,在这其中,包含有50余件一级文物的展览,珍品、孤品很多,三千年之后的今天,它们有幸汇聚一堂,而我们则有幸享受到了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顶流盛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月24日和5月25日是展览开展以来的第一个周末,我在网上看到展览的视频,都是连贯的长队,不禁让人想到去年在这里展出的三星堆展览,热度都是空前的高涨,这大概就是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核心所在,是文明向心力的有力佐证。本次展览会延续到10月12日,但如果你想看一些殷商时代的“特别”文物,还是需要赶早的,因为部分文物的展览时间是有限制的,它们仅仅只有几天的出差时间,结束后就要返回原展馆了,比如妇好鸮尊和亚长牛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工作的缘故,我通常是周中休息,5月27日,趁着休息的时候,我就去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赶在时间的末梢,得以一览这些珍贵的文物。从西三环到东六环,即使再远的距离,在热爱面前,也不值一提,因为有去年三星堆展览的经验,这次我选择了中午出发,坐了1小时的地铁到达北运河东站,再骑单车去的大运河博物馆,在这路上,我就看到《看•见殷商》的宣传了,连公交站的宣传页上,都是关于这次展览的宣传,文博越来越火热的背后,与这些强力的宣传不无关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两点,这次到了之后很顺利的就进馆了,没有上次排长队的糟糕体验,进展厅前也不过十几个人的队伍,而展厅内,毫无意外,还是人潮涌动,人声鼎沸。三千年前,殷商时代的它们,估计难以想象,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再次被人“看•见”,看展之前,看宣传上的“看•见殷商”,其实一直没有太懂为什么要这样命名,就在这个展厅内,一眼望去的时候,大概懂得了一些,看文物、看历史、看创新、看技术、看传承,就是这展览背后蕴藏的深意,真正的“看•见”从来都不止于目之所及,那些年,他们抬眼看自然、看神明,保持着对天地鬼神的敬畏,而今,这份敬畏,在我们的身上再一次流淌,绵延不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览内容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和“式范后世”四个部分,从商王世系入手,进而展示殷商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和精神生活,最后展示殷商时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透过这些文物与展品,我们才能真正感知到:那些离我们貌似很远很远的王朝,其实并未走远,它们不仅仅存在于我们所学习的课本上,也存在于我们的现实时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有册有典:商王世系与文明的起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览第一部分“有册有典”,其实主要是指甲骨文的发现,印证了《尚书》中“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1899年,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一些龟甲、兽骨上面的刻符是文字,即甲骨文,1908年,罗振玉确认此类甲骨出自河南殷墟,1928年10月,安阳殷墟考古挖掘正式开始,持续了近百年,殷墟作为晚商都城的确认,为探寻商朝文化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一展厅中,有三个部分值得关注,刚进入展厅,我们会看到一个陶人,胸前刻着商王的姓—“子”,《史记•殷本纪》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小陶人上的刻字印证了这段文献记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个值得关注的是商王世系图,在这部分,展现了两张图表,一张是《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王名字与世系,还有一张是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名字及世系图,在这里不得不感叹司马迁的厉害!在这个世系表上,我看到了契(玄鸟生商)、王亥(财神、贸易先驱)、天乙(汤)、太甲(伊尹辅政)、盘庚(盘庚迁殷)、武丁(武丁中兴)和帝辛(末代君主纣王),这个表还有一段简短的说明,通过这段说明,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商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从先祖上甲开始,每一个王位继承者都有一个与天干有关的字,即日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从天乙建商到最后一代王,其传承不少都是兄终弟及,也有不少是最小的兄弟将王位传承给自己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如果先王的配偶生下了王位的继承人,她也可以在宗庙享受祭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个值得关注的便是位于此展厅中央的亚长牛尊,本次展览不得不看的顶流文物之一,作为殷墟的展馆之宝,本次展览本来的时间应该是5月19日到5月25日的,由于大家的热情程度,又延续到了6月2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牛尊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头前伸,嘴微张,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凸出,两耳外展,头上有扁三棱状、向后弯卷的双角。背微下凹,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为子母口扣合。牛腹丰肥,腹下有四条粗短的腿,足末端显蹄瓣,后部有凸起的小趾。臀部外鼓,臀后有一下垂短尾,尾端呈纺锤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牛尊纹饰繁缛、纹饰中有动物26个以上。计虎4个(2大2小)、鸟2个、鱼2个、兽面4个、夔14个以上,宛如一幅立体“动物图谱”。牛眼两侧各饰一小虎纹,牛下颌两侧各饰一鱼纹。耳下饰小鸟纹,牛双角饰节状纹,颈两侧饰夔纹,牛颈上部饰兽面纹,腹部两侧饰虎纹,牛尾左右两侧各饰一“S”形直立夔纹。牛臀部及四足还有夔纹。尊上所有的主纹均以细密的云雷纹衬地。尊盖上钮两侧各有一夔纹。盖钮顶部饰菱形纹,钮足两端饰兽面纹,在牛颈下部与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二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青铜高峰:礼器中的权力与艺术巅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铜高峰”堪称本次展览的灵魂。商代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器,更是礼制与王权的象征。展厅中央,一对妇好鸮尊的“重逢”成为了关注焦点,来来往往人流不断。这对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的青铜酒尊,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1976年于安阳殷墟出土后,这是它们时隔50年首次聚首,5月29日后,它们便要再次分别,下次再相遇,又不知会在何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鸮尊以猫头鹰为原型,双目圆瞪,双翅并拢,通体饰以夔龙纹、蝉纹与盘蛇纹,细节繁复却层次分明,器盖置于鸮首后部,盖钮为立鸟与龙形组合,器身口沿内壁铸有铭文“妇好”。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鸮首高冠饰羽翎纹,钩喙与胸部饰蝉纹,颈部两侧浮雕夔龙纹;双翅盘曲长蛇纹,间饰菱形纹;纹饰采用高浮雕、浅浮雕与阴线雕刻结合,体现了“三层花”装饰技法。鸮在商代被奉为“战神鸟”,而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王后兼女将军,其墓中随葬鸮尊,既彰显身份,亦暗含克敌制胜的祈愿,鸮尊以独特造型与多重象征,成为解读商代宗教、军事及性别角色的关键物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部分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重点文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司巧母铜方壶(实际展厅写的是“兔丂”,输入法打不出来,就写成了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壶呈长方形,束颈折肩,腹较直,平底,长方形高圈足,圈足四面各有一长方形孔,四面中部与四角皆有扉棱口下饰三角形蝉纹,肩部有浮雕怪鸟,腹上部四面各有一条一头二身的龙纹,腹部四角饰大兽面纹,圈足四面也饰兽面纹,底中部有“司巧母”三字。盖呈四阿平顶式,正中有钮,四面饰兽面纹,盖上有与器对应的扉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青铜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方形或略称方形,口沿外侈,口沿两侧对称方塔形柱钮。深腹平底,有凸起的扉棱,部分腹部一侧设鋬,四棱锥形尖足外撇。方斝常见于高等级贵族墓葬,集中出土于殷墟地区。这种方形器需多块范模组合,工艺复杂,反映商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铜方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彝"字主要与尊字搭配,是宗庙器的共名,泛指一切贵重饮食青铜器。甲骨文中有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杀牲祭祀,二是置备彝器。方彝之名首见于宋代。方彝的铭文中常有"宝尊彝"的字样,说明这类铜器用于祭祀,可能是盛酒器。方彝多长方形,广口、深腹、人字坡屋顶形。这种器型在西周中期渐渐销声匿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铙指流行于晚商到西周中期的一种带柄合瓦形青铜击奏体鸣乐器,命名来自罗振玉,《周官·鼓人》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学术界一般沿用这一称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居中衍大:商朝文明的辐射与多元交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经•商颂》里说“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赞誉的是商都的富丽堂皇,是天下四方的榜样,“居中衍大”揭示了商文化对周边区域的深远影响。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与罍,器形与中原相似却独具地域特色:江西新干大洋洲的兽面纹青铜胄与蝉纹大刀,则融合了南方狞厉之美与中原纹饰体系,印证着商朝“青铜文化圈”与周边的多元互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商朝文明的辐射方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东向:</b>苏埠屯类型与苏埠屯遗址(青州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西向:</b>老牛坡类型与老牛坡遗址(陕西西安灞桥区燎原村北)、城洋青铜器群(陕西城固与洋县)、清涧寨沟遗址(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北向:</b>北京刘家河商代墓葬(平谷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南向:</b>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湖南商代遗存、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天湖类型与罗山天湖晚商遗址(河南信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典型展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兽面纹铜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65年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不久,这对铜钺分别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与山东博物馆,此番展览也是它们时隔半个世纪后的首次重聚</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面兽面纹,双目圆睁,口露整齐牙齿,钺两侧饰扉棱,方肩圆弧刃。该墓还出土一件形制相似的兽面纹铜钺,口侧铸有“亚醜”铭文。“亚醜”钺的出土为记录于宋代金石学著作<b><span class="ql-cursor"></span></b>中的“亚醜”青铜器群提供明确出土地点,也证实青州一带为商代“亚醜”族群核心活动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青铜带鋬觚形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014年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商代墓葬M17出土,18.5cm高(≈一听可乐),14cm宽的“小蛮腰”,可装酒440ml,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酒器,结合了觚的身、爵的口和斝的把手,为目前考古发现中的孤品。专家介绍,这件觚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讲述着长江流域与中原文明交相辉映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兽面纹青铜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89年江<span class="ql-cursor"></span>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铜胄半球形,顶部有管状插孔,可能用于插缨饰,正面饰高浮雕兽面纹,双目凸起,獠牙外露,威严神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蝉纹青铜大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此刀通长67.9厘米,重1.67千克,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刀平背,短柄,翘首,薄刃,脊部加厚起棱,背脊饰菱形网格纹,在脊部和后端装饰一组由11只蝉组成的带状蝉纹。据现有考古资料,商代的大刀仅出土于大、中型贵族墓中,可知它是标志器主社会地位和等级特权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龙形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重4.37公斤,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者村,山西省博物院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铜觥整体呈现弧形犀牛角状,分器身和器盖两部分,器身前部为昂起的龙头,“臣”字眼,瓶状角,上下颌之间留出锯齿状空间。器身两侧有四系,以备悬挂使用。器身侧面主体纹样为阴线刻画的鳄鱼纹和龙纹,前后排列,彼此独立。主体纹样四周剩余空间填充较小的鸟、鱼、龙等纹样。器身腹部装饰并列的两排身体折弯的蛇纹,圈足为对称的长纹鱼纹,这些皆是殷商晚期铜器常见的纹样和布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兽面纹龙首提梁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高34.8厘米,1959年于石楼县桃花者村与商龙纹兕觥等出土于同一墓葬,山西省博物院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卣整体呈椭圆形,龙首提梁卣,饰方格纹,腹部有雷纹,目纹,夔纹和蝉纹等组成倒置的兽面纹,圈足有一周云雷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铜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通高75.5厘米,鼓面径59.5厘米,重42.5公,1977年崇阳县白霓镇公社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鼓身横置在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腔两端边缘饰有三周仿皮鼓鼓钉的乳钉纹。鼓身及鼓座饰细线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此类仿木腔鼓,世仅存两件,另一件残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式范后世:礼乐与文字的永恒基因</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章“式范后世”聚焦商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奠基作用。祭祀鬼神与礼制是殷商社会的重要内容,《史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对殷商礼乐加以损益,将原本是商人事神祈福的仪式转化为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成为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了统治阶层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化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基石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文字的发生始于何时,今天还不能做出具体可信的时间判定,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最成熟的系统文字是无疑的。截止目前,在已出土的16万片甲骨上,发现单字约4500字,能够解读的约1500字,约三分之二的文字还难以破解。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是商王室和贵族祭祀占卜的内容记录,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它们不仅是殷商的直接史料,殷商先民的手泽,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无价瑰宝。甲骨文衍生的文字体系更成为三千多年来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载体,是华夏儿女共同的基因和纽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结尾:看•见殷商:不止于看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14点就到了展馆,一直看到晚上20点将近闭馆前,沉浸在展馆5+小时,这是我观看单个展览耗时最长的一次了,这次的汇聚,不仅对于这些遍散于诸地的商代文物极具意义,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想要再次看到如此全面的商代文物聚集于一堂,是否还有机会也是几无所知。这大概也是很珍惜这次观展的原因吧,所以在离开之前一直恋恋不舍,或许这就是我们与这古老文明最温柔的羁绊: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去亲见妇好和亚长挥戈征伐的英姿,却能让这些穿越时空的信物继续在人间流转,在某个平行时空,突然与我们的目光重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见殷商》特展如同一部立体的史诗,以器物为线索,串联起了三千年前晚商时代政治、军事、艺术与信仰的多元图景。甲骨文与青铜器,共同构建了商代‘和而不同’的文明机制,让四方之土在碰撞与融合中成就了中华文明共同体。殷商文明虽已没入浩浩尘烟,但其“和而不同”的包容性与创新基因,至今仍在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展馆的时候,夜幕已深,初夏的晚风凉爽怡人,轻轻拂过脸颊,打开手机,看着那一张张被定格的照片,思绪还没有被拉回现实的空间。看见殷商,这一刻,不止看见,我们凝望着的那些精美文物,不仅仅是跨越时空的物理存在,更是一个民族在追问“何以中国”的铿锵回响,是源自精神的回望。我看着宣传页上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文物,仿佛感受到了它们的磅礴生命力——它们沉默地站在那里,却比任何喧嚣都更有力量地诉说着:有些相遇注定短暂,但记忆会替我们永久珍藏。</p>                                           <p class="ql-block">                        —— 写于2025年5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