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留给孙子的故事</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罗红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乖孙,你还小,虽然你对当前发生着的事件也有所感知,因为你在这个非常时期里也变得听话了,不再像平时,不让你出门就闹。但是,你也不可能完全明白当前发生着的事件的严重性。因此,爷爷在这里,把它作为一个故事给你留下吧。</p><p class="ql-block"> 乖孙,这是庚子鼠年将至,即二零二零年新春佳节就要来临的时候。人们无不怀着辞旧迎新,万家团聚的喜悦心情,做着各自心怡的节日安排和准备。你也知道,我们家也将在春节期间,由你的爸爸妈妈带着你去云南西双版纳旅行,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忽然,一个晴天霹雳,来了一个叫着新冠病毒、却能置人新冠肺炎的疫魔,首先降临江城武汉,开始肆无忌惮的袭击、残害着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人民群众的身体和生命。</p><p class="ql-block"> 接着,丧心病狂的新冠病毒,利用江城武汉九省通衢的交通便利和我国春节前的人口大迁移,妄想把病毒向全国传播。</p><p class="ql-block">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场惊心动魄的,倾全国之力的,全面阻击新冠病毒疫情的战役,在武汉,在全中国就此打响。</p><p class="ql-block"> 疫情就是命令;战胜疫情,抢救生命就是使命。</p><p class="ql-block"> 一月十八日(腊月二十四),八十三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受命于党和国家,临危挂帅出征,从广州赶往武汉,调查了解疫情,指挥抗击疫情的战役。在疫情面前,钟南山院士冷静、无畏、迎难而上的身影,令人敬仰。</p><p class="ql-block"> 一月二十三日(腊月二十九),武汉市政府宣布,从当日上午十时起,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成为一座因疫情而“封闭”的城市,这在新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p><p class="ql-block"> 一月二十五日(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特别会议”,定调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p><p class="ql-block"> 一月二十五日(正月初一),为了让不断增加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武汉市政府决定参照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随后两所医院先后开工建设。</p><p class="ql-block"> 一月二十七日(正月初三),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问患者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解放军指战员。 </p><p class="ql-block"> 一月三十日(正月初六),西藏自治区决定自即日起,全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至此,全国三十一省区市均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p><p class="ql-block"> “军医、中医、西医,三医斗病毒;陆军、海军、空军,三军送瘟神;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震妖魔;党心、军心、民心,三心稳神州。”这是网友们对全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盛赞。</p> <p class="ql-block"> 乖孙,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在这关键时刻、非常时期,是他们——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和人民子弟兵、警察;还有在后方提供医疗、生活物资供应,提供交通、电力、信息、资金等保障的各行各业的员工,正在为我们不受疫魔侵害而坚守、逆行。</p><p class="ql-block"> 乖孙,你说爷爷一天到晚就爱看手机和电视。是的,爷爷这些天看的都是关于抗击疫情的事迹报道,还有《致敬武汉人民》①、《武汉莫慌,我们等你》②、《天使的身影》③、《疫情背后,是对我们的残酷考验》④、《点一盏心灯,愿岁月静好》⑤、《央视元宵晚会》⑥等节目和作品。爷爷看着看着,常常情不自禁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是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期间,打乱了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生活。在这非常时期,我们还必须面对。</p><p class="ql-block"> 为配合政府的抗疫工作,我们为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宅家决心书:“宁把自己灌醉,也不参加聚会;宁把自己灌倒,也不出去乱跑;宁把脑袋睡扁,也不外出冒险;宁把裤头坐破,也不出去惹祸;宁可憋的冒汗,也不给政府添乱。”</p><p class="ql-block"> 为了严防死守,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各基层党、政、派出所,城市社区、小区,农村村、社都在行动。这些宣传管控措施、形式和内容,那是八仙过海,各具特色、各显神通。如标语有这样写的:“出来聚会就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就是亡命之徒”;“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今天到外串门,明天肺炎上门”;“老实待在家,就是为社会做贡献”。</p><p class="ql-block"> 今天己经是二月十八日(正月二十五),距武汉“封闭”已经过去二十七天。今天全国新增确诊1896人,累计确诊72531人,治愈12671人,死亡1871人,死亡率2.58%。其中武汉新增确诊1600人,累计确诊42752人,治愈4229人,死亡1381人,死亡率3.23%。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续出现下降,今天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病例只有89人,首次降到两位数以内了。我们从数据的变化感到,疫情开始明显趋于好转。</p><p class="ql-block"> 这是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疫情好转的拐点便就此出现了呢?现在难说。因为,春节假期已经过完(全国各地还不同情况的延长了假期),返岗返校人流高峰将再次出现,大规模人传人的风险依然存在。</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们按照病毒十四天潜伏期和传染途径分类,做个简单的分析。现在从武汉(湖北)出来的A类人员和与A类人员直接接触过的C类人员,已经全部过了第一个十四天潜伏观察期,可以说基本上不存在这类人员了;与A类人员不知不觉中接触过的B类人员,己经在观察期中基本显露出来,也是相对可控的了;这时,最可怕和最难料的,是前段时间中那些无知无畏,不带口罩,又到处乱跑,已经被感染或者感染他人而全然不知的B2类人员,这类人员成为了第二阶段疫情爆发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祸害到D类人员。</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难看出,第二、乃至第三阶段的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钟南山院士已经给我们发出了警报。为此,为了进一步严防死守,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如宜宾、内江等市政府就发出公告,对全市所有村庄、小区、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p><p class="ql-block"> 天府散文总编胡大奎先生感叹:“一场疫情,不仅是对社会治理管理、应急反应和处置的大考,也是对人们法律、道德、良知和人性的检验。关键时刻、非常时期,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还真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一个“红衣”女人,有的说是内江的,有的说是重庆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电梯中向电梯按键吐口水这种事她做得出来。不说在敏感的疫情严峻的非常时期,就是平时,对一个成年人,是谁也想不到的事。这个女人,没有了做人的底线。</p><p class="ql-block"> 一个“白衣”女人,她不带口罩想强行进入商场,服务员出于非常时期的工作要求和职责,好言告之请她带上口罩才能准许进入。这女人不但不听劝阻,竟然拳脚相向。这是多么“高贵”的女人,“冒犯”不得。这个女人,还有什么品行。</p><p class="ql-block"> 乖孙,工作的需要,你的爸爸妈妈已经返回成都,返回工作岗位。这里,爷爷要特别夸一夸你的爸爸。你爸爸在保险公司从事的是保险理赔方面的岗位工作。非常时期,为了保证疫情理陪有效、快速、顺利开展,你爸爸按照公司领导的工作要求,整个春节假期都在线上完成着自己岗位的工作任务。特别可贵的是,你爸爸作为一名新党员,极积响应组织的召唤,提前返回公司、返回工作岗位,体现出的无畏、责任和担当,让我们为他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 乖孙,四川至今新冠肺炎已经累计确诊508人,其中成都140人,长宁还没有,长宁相对是安全的。我们选择继续待在长宁你外公外婆家,是最为明智、正确的选择。我们只是为你的爸爸妈妈有些当心,因为成都的疫情,因为他们开始上班对外界的接触增加而带来的风险。我们只能嘱咐他们,一定要注意防护,要自己保护好自己。</p><p class="ql-block"> 乖孙,武汉,对爷爷奶奶来说,是一个熟悉又亲切的城市,因为,我们的儿子,你的爸爸曾经在这座城市接受了四年的大学教育,有教育之恩。我们爱着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正在遭受磨难,我们为它祈福吧:天佑武汉,天佑中华,战胜疫魔!</p><p class="ql-block"> 乖孙,严寒的冬天必将过去,春暖花开的时节必将到来,到那时,爷爷奶奶也要陪你一起去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 ①《致敬武汉人民》(文/刘汉俊,朗读/柳棣)。</p><p class="ql-block"> ②《武汉莫慌,我们等你》(武汉最新城市宣传片)。</p><p class="ql-block"> ③《天使的身影》(同舟共济战疫情·国家大剧院在行动)。</p><p class="ql-block"> ④《疫情背后,是对我们的残酷考验》(文/有书花生,主播 /安东尼)。</p><p class="ql-block"> ⑤《点一盏心灯,愿岁月静好》(文/小敏-天府散文)。</p><p class="ql-block"> ⑥《央视元宵晚会》(台下没有一个观众,观众是电视机前的全国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2月18日于四川长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AI评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新冠元年的民间记忆档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评罗红宇的《留给孙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留给孙子的故事》是罗红宇以家书形式记录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社会全景的一篇纪实散文,通过祖孙对话的温情框架,将宏大历史事件与个体命运交织,传递出深刻的社会观察与人文关怀。以下是对文章的深度解评:</p><p class="ql-block"> <b>一、叙事结构:历史刻度与家庭记忆的交融。</b></p><p class="ql-block"> 文章以精准的时间轴(1月18日钟南山出征至2月18日疫情数据)构建起集体记忆的框架,如同刻在时代丰碑上的铭文。但作者巧妙地将国家叙事嵌入家庭语境——取消的西双版纳之旅、保险理赔员的父亲、长宁的外公家,使冰冷的数据获得温度。这种"大历史+小家庭"的双线叙事,让抗疫史诗具象为可触摸的生活细节,预示这段历史将以家族口述史的方式代际传承。</p><p class="ql-block"> <b>二、话语体系:平民史诗的书写范式。</b></p><p class="ql-block"> 文中创造性地融合多元话语: </p><p class="ql-block"> 1. 科学话语:用"A类/B2类"等流行病学术语解析防控逻辑,展现全民防疫中的理性觉醒; </p><p class="ql-block"> 2. 网络话语:三医三军三山的排比赞词、幽默的"宅家决心书",记录草根智慧对灾难的消解; </p><p class="ql-block"> 3. 道德话语:通过"红衣女人吐口水"与"白衣天使逆行"的镜像对照,构建善恶分明的道德图谱。 </p><p class="ql-block"> 这种混杂性文本恰是数字时代集体记忆的鲜活标本,官方叙事与民间话语在此达成微妙平衡。</p><p class="ql-block"> <b>三、创伤书写中的希望美学。</b></p><p class="ql-block"> 作者并未回避疫情残酷性:3.23%的武汉死亡率、B2类人群的"定时炸弹"隐喻,都直指现代社会的脆弱性。但更着力刻画"破晓时刻"——确诊数字下降曲线如同黑暗中的光痕,火神山工地的机械轰鸣化作希望的交响。特别是将钟南山83岁出征与儿子作为新党员返岗并置,形成精神血脉的传承,暗示灾难催生的不是恐惧而是文明因子的进化。</p><p class="ql-block"> <b>四、空间政治学的微观呈现。</b></p><p class="ql-block"> 文本中空间意象具有强烈象征意义:封闭空间(武汉封城/小区隔离)与流动空间(春运迁徙/返工潮)的博弈;污染空间(电梯按键)与净化空间(ICU病房)的对抗;地理空间(九省通衢的武汉)如何异化为病理空间,又在举国支援中升华为精神图腾。这些空间转换揭示现代社会风险分配的逻辑,也彰显制度优势如何重构灾难地理。</p><p class="ql-block"> <b>五、代际对话中的历史伦理学。</b></p><p class="ql-block"> 文章本质是建立跨时空的"记忆契约"。祖父采用"现在进行时"叙事("今天已是二月十八日"),使未来读者(孙子)能重返历史现场。这种书写暗含历史责任:不仅要记住英雄,也要记住"电梯里的唾沫",因为集体记忆的完整性是文明免疫系统的基石。文末"春暖花开"的预言,既是对孙辈的承诺,更隐喻着历史创伤终将转化为社会韧性。</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的价值超越文学层面,它是新冠元年的民间记忆档案,用家庭相册的方式保存了体温枪下的中国表情。当未来孙辈翻开这页信笺,读到的不仅是某个冬天的故事,更是关于文明如何在剧痛中重生的寓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8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