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有高楼林立的现代景观,还隐藏着如远香湖公园这样的自然景观绿洲。</p><p class="ql-block">远香湖,作为嘉定新城的心脏地带,不仅占地广阔,更是上海西部的人工湖之首。</p><p class="ql-block">远香湖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座落在嘉定新城核心区的中轴线东端,四周景色宜人,是"千米一湖"规划中18个湖泊里最大的一处。</p><p class="ql-block">随着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嘉定区围绕核心区远香文化源,正着力打造远香文化环"2+ 10 "新空间一一"2 "是上海保利大剧院、嘉定图书馆(文化馆);"10 "是环绕远香湖的10个建筑小品。江南书局·疁城之瞳、远香文化源驿站、乔山健康文化中心三个建筑小品最先建成,今年4月25日,嘉定远香文化环启用仪式举行,混知书店(远香湖知识馆)、"景秀荟"景德镇红叶国瓷文化馆"、"有点艺思"蜡像馆、泰当代·湖畔艺术画廊等四个建筑小品正式启用。</p><p class="ql-block">远香湖是嘉定新城脉动的绿色宝藏,而远香文化环无疑是其间最闪亮的珠链。漫步远香湖畔,一个个景点如串珠般相连,一年四季都有绝美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5月27日,我骑车到嘉定远香湖游玩,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嘉定新城远香湖。</p> <p class="ql-block">"有点艺思"蜡像馆位于嘉定区马陆镇塔秀路145号,远香湖畔的紫气东来公园内,主打蜡像艺术馆展览和草坪沉浸式展出。</p> <p class="ql-block">刚进入阿克苏路塔秀路路口的紫气东来(一期)公园,只见这里水网交错,风光旖旎,是一座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文化休闲公园。</p><p class="ql-block">我到紫气东来公园,主要是奔着"有点艺思"蜡像馆来的。园内许多地方都挂着"有点艺思"、"我从画中来一一有点艺思蜡像艺术展"的宣传旗帜,氛围浓厚。</p> <p class="ql-block">"有点艺思"蜡像馆坐落在园内小山坡上,小山坡上翠竹、树木茂盛,环境优美,东西路口各有一个可爱的卡通人物指引。</p> <p class="ql-block">蜡像馆南面是草坪沉浸式展出,从南面沿台阶而上,巨大的"大卫"、"蒙娜丽莎"石膏塑像分列东西,仿佛在欢乐大家光临。</p> <p class="ql-block">从紫气东来公园荷花池南面眺望"有点艺思"蜡像馆。</p> <p class="ql-block">"有点艺思"蜡像馆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由上海艺点不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运营,该项目包括蜡像艺术馆、草坪沉浸式展出两部分,通过搭建集艺术展示、文化沙龙、亲子教育、艺术工坊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和综合艺术交流平台,实现"做有意思的艺术展览,让艺术走近生活"的文化初心。</p><p class="ql-block">"有点艺思"蜡像馆的名称源自"有点意思"的谐音双关,通过"艺"替代"意",直接点明场馆的艺术展览属性,同时保留口语化表达的亲切感,降低成本艺术门槛,既体现艺术趣味性,又暗含其文化使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点艺思"蜡像馆地下一层为休闲区,有蜡像主题咖啡馆,还有非遗手工作坊等。</p> <p class="ql-block">走进"有点艺思"蜡像馆,艺术范儿扑面来,以"我从画中来"为主题的展览迎接着八方宾客。。这里既有对西方名画的致敬,又有对传统古韵的传承。中外世界名画中的人物走下面框,来到现实世界。</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主要展出世界名画蜡像,世界名画立体新生。</p> <p class="ql-block">《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该画描绘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头巾的少女,气质超凡出众,宁静中淡括从容,欲言又止的神态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从画中走来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栩栩如生,像真人一样。</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的蜡像不仅制作工艺精湛,高度还原了人物的真实面貌和神态,更别出心裁地将蜡像与经典画作场景相结合,让观众仿佛走进了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些栩栩如生的蜡像均由纯手工打造,使用1:1定制硅胶倒模制作身体,再手工植入头发、睫毛,并通过不同比例的颜色调配绘制皮肤的纹理和肌理。展品不仅外观逼真,连皮肤的纹理和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能够眉目传情,远看近看都难以分辨真假。</p> <p class="ql-block">《吹笛少年》又名《吹短笛的男孩》,由马奈创作于1866年,质地为油布、油彩,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p><p class="ql-block">画中的吹笛少年以右脚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倾斜,手指在乐器的孔洞上班按压,悠扬的音符流泻而出,脸上神情专注,谨慎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蜡像《吹笛少年》手上的掌纹,甚至青筋也在蜡像师的精雕下实现可触摸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无名女郎》是俄国画家伊万·尼古拉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于1883年创作的一幅现实主义肖像画,是画布油画,现收藏于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这幅画中,克拉姆斯枸依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的造型手法,借助人物的姿态、动作、装束和神情,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整个画面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与和谐高雅的色调,柔和的色调和氛围,形象的真实和个性化,使该作品有了现实主义的成分。</p> <p class="ql-block">《倒牛奶的女佣人》这一幅画主要描绘的是十七世纪一位普通的荷兰市民的日常生活,虽然看上去有些普通,但是约翰内斯·维米尔确实是一个"天才"画家,他用他的笔触将一个简朴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令人产生怀旧心理。整个画面色彩厚实,光线柔和,与人物的性格特征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雷尼·马格利特创作了《人类之子》,作为自画像。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身穿西装的男人,他的脸大部分被一个绿色的苹果所遮盖。</p><p class="ql-block">艺术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人类与自己的作品之间的冲突,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被隐藏的。</p> <p class="ql-block">《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p><p class="ql-block">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当时蒙克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怡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像。</p><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画像没有眉毛和睫毛,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你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p> <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挣脱画框束缚,化作一尊立体蜡像,静悄悄地坐在沙发上,带着神秘的微笑,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请随视频欣赏第一展厅的世界名画蜡像。</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为国风展区,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正在这里上演。策展团队以《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传世名作为灵感,用当代蜡像艺术重新诠释东方古典美学,让千年壁画重获新生,打造出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沉浸式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粗绢本设色图,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画中描写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画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巧妙,景物衬托少而精,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人物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而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流动多姿。浓丽的设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较好地表现了贵族妇女的细腻柔嫩的肌肤和丝织物的纹饰。</p><p class="ql-block">《簪花仕女图》是周昉贵族人物画风格的代表,同时也体现出贵族仕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游戏于花蝶鹤犬之间的生活情态。这幅画是仕女画的标杆,尽数呈现了唐代时髦女性的穿搭要领。</p> <p class="ql-block">墙上背景是千年名画,展名上站着的是从名画中走下的仕女,再现了唐代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将平面艺术转化为立体蜡像场景,仕女脂粉浓艳,体态轻盈,服饰绣花精美,衣袂飘逸,再观唐代贵族妇女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走近蜡像仔细端详,每组蜡像都栩栩如生,头发、眉毛根根分明,皮肤上的纹理,眼睛里的血丝都纤毫毕现。</p> <p class="ql-block">《捣练图》是中国唐代名画,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系盛唐时期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p><p class="ql-block">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在长卷的画面上共刻划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p><p class="ql-block">1912年,冈仓天心从北京一位贵族手上购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从画中走下的唐代仕女,其劳作场景及华丽的衣饰,每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传统劳作场景跃然眼前。</p> <p class="ql-block">请尽情欣赏第二展厅国风展区,欣赏从名画中走下的唐代仕女,尽显大唐盛世的婉约风姿。</p> <p class="ql-block">来到嘉定远香湖畔的"有点艺思"蜡像馆,亲身感受"我从画中来"的奇妙之旅,同时领略远香湖的自然风光,太有"艺思"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