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萨特曾有句名言:“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p><p class="ql-block">这句话从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人心理投射机制。</p><p class="ql-block">作家三毛说“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p><p class="ql-block">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无法真正“客观”认识他人,我们眼中的别人,实际都是经我们感觉器官刺激下,经过大脑储存并重新编码加工后版本的人,这个别人自然带有我们主观情感色彩经历的东西呈现,是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不过,这句话比较难理解的就是“投射”与“自我觉知”辩证关系,比如,我们眼中别人自私贪婪, 这并非自己自私贪婪 ,我们眼中别人富裕强大,这也并非是我们自己富裕强大,是“分别心”或未整合的阴影面的作用结果。</p><p class="ql-block">因此,一个人真正需要提升的内核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来觉察自我,整合自我,最终接纳人性的各种复杂性,并达到内在和谐(这种能力也称之为自我觉知力)。</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对他人的批判,可能是对自己的审判;</p><p class="ql-block">对他人的迷恋,可能是对自我的期许;</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成长成熟,是学会在人际关系中照见自己,而非改造他人。最终,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终究是与自己和解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