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新程,赋能教育——走进上海市川沙中学AI教育创新之旅

花城.

<p class="ql-block">  在智能化教育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为深入探索AI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寻找AI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我们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上海市川沙中学培训之旅。此次培训通过校园参观、案例分享、与讲座交流等丰富形式,聚焦前沿教育科技,助力教研员团队引领区域教师适应智能化教育新生态。</p> 一、底蕴与特色:川沙中学的发展与精神 <p class="ql-block">  培训伊始,校务办负责人陶佳慧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学校发展历程及办学特色。川沙中学秉持“友爱、仁慈、实干、创新”的学校精神,在教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办学理念,为AI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精神不仅贯穿于学校的日常管理与教学,也成为了推动教育创新的强大动力。</p> 二、艺术与智能的碰撞:AI赋能高中美术课程 <p class="ql-block">  朱止庐老师带来的微讲座《AI赋能高中美术课程案例分享》令人眼前一亮。以《毕加索与立体主义》课程为例,朱老师展示了人工智能与艺术个性的完美融合。通过扫码选择图片,判断哪些是毕加索的原作,哪些是AI生成的作品。手机扫码完成选择后,统计结果实时呈现在老师手机中,这一创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互动性,不仅节约了时间,还能全面收集所有学生的数据。朱老师强调,AI是辅助学生理解艺术的工具,是教学过程中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让我们看到了AI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无限可能。</p> 三、人文与科技的交融:AI赋能高中文言文教学 <p class="ql-block">  语文教研组长张晓莺老师带来的《AI赋能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实践——以&lt;阿房宫赋&gt;为例》微讲座,通过分析磨课的三次历程,生动地展现了AI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第一次尝试,用AI生成阿房宫的奢华图片并动态呈现被烧状态,但经过反思发现此环节更适合课前完成,课上使用虽能活跃气氛,却缺乏实际教学意义;第二次制作数字人杜牧,让学生赏析句子并由数字人评价,然而AI评价的准确性存疑,且弱化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第三次则让AI撰写《阿房宫论》,通过对比《阿房宫论》和《阿房宫赋》,引导学生发现“赋”这种文体在劝谏方面的优势。这三次不同的尝试深刻说明,在课堂中运用AI,必须以服务教学为核心,避免为用而用。</p> 四、漫步校园: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p class="ql-block">  培训安排了校园参观环节,我们沿着教学楼、功能室、图书馆、音乐厅、体育馆的路线前行,最后来到连宅——这座始建于1924年的历史保护建筑。连宅是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独立式花园建筑,承载着学校的历史记忆,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相互映衬,展现出川沙中学独特的校园文化魅力。漫步校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更体会到了学校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的决心。</p> 五、前沿探索:基于大模型的教学应用 <p class="ql-block">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曹杨璐老师带来的报告《基于DeepSeek等大模型的教学应用与实施》,将培训推向了新的高度。报告深入探讨了大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从技术原理到实际操作,为我们打开了AI教育应用的新视野。曹老师详细讲解了教师运用AI制作教案、图片、视频、课堂小工具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具体方法,为教师们打开了AI应用的广阔视野,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让大家对AI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与更坚定的信心。曹老师的分享让我们认识到,AI大模型在教育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能够为教学资源开发、教研活动设计等提供强大支持,助力教师专业成长。</p> <p class="ql-block">  此次参观上海市川沙中学的培训,是一次充满收获与启发的旅程。我们深刻认识到,AI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更为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路径。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探索AI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区域教师在智能化教育新生态中不断前行,为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贡献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