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河北重镇,明朝时期的边塞马市。<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张家口原来的长城,在大境门外20多千米,沿野狐岭、后营子、边墙里、老虎沟、马连口一线,长约60千米,初步推断为燕或汉长城。现仍遗存30多千米的残墙及一些当年的军事地名,但关口遗迹待考。<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北魏或北齐时期长城迁至太平山一线。张家口设在东西太平山之间的清水河畔,长城版筑夯土,口内筑一座大墩台把守(图一)。明朝在此基础上重新修筑,设关口、关城、张家口堡,建成标配的长城防御体系。清朝及现代再修,张家口成为今天的模样(图二)。 图一:北魏时期守卫关口的大墩台 图二:张家口关现状 张家口属明朝宣府镇万全右卫地,隘口墙封堵太平山约300米的山口,前有西沟河,东跨清水河,地势得天独厚。隘口设马面战墙、大境门、小境门、三孔跨河城桥(图三)。东西太平山长城为石砌墙(图四), 图三:张家口关全貌 图四:西太平山长城墙体 张家口关外元宝山制高点有哨墩,再外有数座火路墩,用于传递警情。口内设关城来远堡(图五),再内是张家口堡、万全右卫城、宣府镇城。宣府镇负责戍守该区域510多千米的长城。 图五:张家口小境门与关城来远门 张家口关现称大境门,关口原筑有关楼,因火灾或地震损毁。明朝筑长城有规制,对重要关口筑一等边墙,设关楼或敌楼,以便夜间或雨天瞭望值守,所以当时张家口定有关楼。清朝重修张家口,改名大境门。因未恢复关楼,看着有点秃,民国时期高维岳书门匾“大好河山”,也算是壮了门面(图六)。 图六:张家口关的“大好河山” 关城来远堡,俗称上堡,它与长城主线不相连,紧邻关口内。其西一堡门称永顺门,对着关内通道(图七),东墙临清水河,北设来远小闸门,与同是闸门的小境门斜对,两个门闸已无,门洞仅通一车,青石板路的车辙仍在(图八)。 图七:明朝张家口及来远堡示意图 图八:来远门及小境门是在地下清理出来的 关内5千米是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下堡(图九),宣德4年筑土城,万历年包砖扩修,设东南两门。由于是边贸城,处处体现着奢华,至今遗存着明清、民国建筑,如衙署、仓储、玉皇阁、钱庄、洋行、豪宅大院、钟鼓楼及办马证的马王庙等。 图九:张家口堡示意图 图十:今天的张家口堡仍然很有人气 张家口是北京向北居庸道上的节点(京北还有古北口的平冈道、喜峰口的卢龙道、冷口的无终道、山海关的傍海道),所以张家口位置重要,隆庆议和后办起热闹的马市。<div> 万历年间,升格关、堡规模,并打通隘口墙,开一道小门通来远门(图十一)。为便于税收,促进边贸发展,马市迁入边内,设抚夷厅、客栈、商品一条街,状如陕西榆林镇北台的款贡城和易马城。</div> 图十一:后开的低矮小境门 有明一朝,宣府镇曾被侵袭百余次,但基本上都是在张家口两翼的野狐岭、白阳口等地突入,最惨的一次是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而张家口一直固若金汤。<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清朝大一统后,张家口成了商贾云集的大市场,并是朝廷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今张家口更是成为世界知名的冬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