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深处拾忆

舜江青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溯科学课堂上思维绽放的瞬间</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张泛黄的思维导图从书页间缓缓滑落,指尖触到纸面褶皱的刹那,遗忘的记忆神奇地在脑海中激活,彩图边缘的蓝紫色晕染,恍惚化作当年教室里飘散的香水雾霭。那些歪歪扭扭的导图线条,恰似学生们举着双手争相发言时在空中挥舞的手势,轻轻一触,时光深处的课堂图景历历在现。</p><p class="ql-block"> 那是个蝉鸣初起的初夏,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进教室。我拧开香水瓶的瞬间,清甜的气息如同被释放的精灵,在教室前端漫开。前排的赵同学最先抽动鼻翼:“是茉莉香!”邻座的李同学立刻反驳:“不对,带着草木的清苦,肯定是艾草味!”争论声中,我笑着举起瓶子:“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香味,为什么能钻进每个人的鼻子?”问题抛出的刹那,几十双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求知的火种在疑惑里悄然点燃。在此起彼伏的答疑声中,“分子”的概念如种子般落入求知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  “请翻开课本,用红笔划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关键词,再试着把它们连成知识网络图片。”教室里很快响起此起彼伏的翻书声与笔尖摩挲声。我穿梭在课桌间,看见有的学生边读边在“无规则运动”“分子间作用力”这些词句下重重划线;有的咬着笔杆,对着“球棍模型”的插图反复描摹;还有几人在轻声低语,对不确定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十五分钟后,当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时,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自信的同学涌跃发言,大声地讲解着自己梳理的知识脉络,其他同学边听边修改着自己编制的知识网络图,有的调整箭头,重新构画知识点间的联系,有的巧妙重组知识板块。在你来我往的分享中,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散发出耀眼的火花,原本抽象的知识在交流中变得清晰生动。</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知识网络图,在逻辑架构上仍如散落的星子。我在黑板上工整罗列学生提炼的关键词,用粉笔画出虚实交错的连线:"科学知识就像一座大厦,每个知识点都是不可或缺的砖块,唯有找准位置,才能搭建起稳固的知识体系。"教室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渐渐汇聚成思维的浪潮。当"分子模型"与"分子动理论"两大核心板块在互动中脱颖而出时,粉笔灰簌簌落在黑板上,勾勒出知识脉络的雏形。直到"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这个关键知识点,被学生们郑重归入动理论分支,课堂里忽然响起恍然的轻呼声:"原来把零散的知识点分类整理,就像把珍珠串成项链,不仅清晰有序,还更容易理解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中,一幅以"分子"为核心,延伸出"分子动理论"与"分子模型"两大主干的思维导图,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在黑板上舒展枝叶。每个分支又衍生出细密的知识脉络,将原本杂乱的知识点编织成网,知识的大厦正从这些有序的架构中悄然崛起。</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讨论的教学模式,当时,总是伴随着质疑声。有人觉得课堂秩序松散,教学节奏不易把控;也有人质疑这是教师疏于传授的“偷懒之策”。但每当我批改作业时,看到预习单里工整记录着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课堂探究本上布满反复修改的思维导图,甚至有学生在闲暇之余用黏土精心塑造出立体分子模型,附上图文并茂的原理阐释,无不跃动着鲜活的求知光芒。这些真实而生动的学习成果,总能让我更加坚定教育创新的价值。更可喜的是学生们在实践与思考中积累的知识深度,远比机械刷题的效果更为显著,这无疑是对创新教学模式最有力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  如今站在教育变革的浪潮里回望,那些曾被质疑“离经叛道”的课堂,瞬间突然有了回响。当“培养核心素养”以及“鼓励自主探究”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强音,我才惊觉:多年前放手让学生在争论中建构知识的尝试,恰似一粒提前播撒的种子,早已暗合了教育本该奔赴的方向——原来真正的教育创新,从不是追赶潮流的特立独行,而是遵循成长规律的顺势而为,是守护每个思维火花自由绽放的坚定执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