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行之二(捷克)

向勇

<p class="ql-block"><b>5月15日(星期四)奥斯维辛-布尔诺</b></p><p class="ql-block">离开奥斯维辛,大巴车半个小时就进入捷克境内。导游在车上简单介绍了我们要去的第一个城市——布尔诺。它是捷克第二大城市,摩拉维亚省首府,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还拥有许多珍贵文化遗迹,在山丘城堡、教堂和博物馆中都可见证风华历史,生物学家孟德尔名留青史的豌豆遗传实验就是在布尔诺进行的,这里也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公元5-6世纪,这里就形成了聚落,命名“布尔诺”(意为“小丘之城”),因地势多山丘得名。1243年正式建市,迄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18世纪末,因纺织与机械制造业兴起而被誉为“摩拉维亚的曼彻斯特”。19世纪中叶,街道安装了路灯,开通有轨电车,城市步入现代化。20世纪初叶,奥匈帝国瓦解,捷克与斯洛伐克联合,于1918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布尔诺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中心,以电机、机床、军工闻名。其中布尔诺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射击精度高、火力猛,且重量轻,操作方便,深受各国军队欢迎。<span style="font-size:18px;">“捷克造”</span>也曾大量出口中国。作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唯一一款“以国之名”命名的轻武器,它</span>伴随中国军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而我五十年前退伍进工厂后,作为基干民兵,也扛过“捷克造”。因此来到布尔诺更多了一分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由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1920年开始设计,1926年定型并由布尔诺国营兵工厂生产,定名为“布尔诺国营兵工厂26型”(ZB-26)。该款轻机枪性能优越,曾大量外销世界各国。</p> <p class="ql-block">自由广场是布尔诺的中心。广场中央最引人注目的一根黑死病柱,是为了纪念在席卷欧洲的鼠疫中去世的人们而建。这样的柱子在欧洲许多城市都能见到,可见这场大瘟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有一个形似炮弹的大家伙,用黑色花岗岩制成,导游说,它每天中午11点都会吐出一颗精美的玻璃弹珠。这一创意来自布尔诺“钟声退敌兵”的历史典故。由于赶行程,我们就没有等它吐珠了。</p> <p class="ql-block">布尔诺老市政厅始建于13世纪,是布尔诺最古老的行政建筑,塔楼高达63米,如今是布尔诺市历史博物馆的所在地。其最大的看点的是门廊上方的5根立柱。</p> <p class="ql-block">这5根装饰着盔甲武士和正义女神塑像的柱子,中间的一根居然是扭曲的。据传是因为建筑师未获足额报酬而故意为之。这根弯曲的柱子成为市民幽默反抗的象征和建筑史上的趣谈。</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周边热闹非凡,有咖啡馆、精品店与餐厅,还经常有艺人在表演。我们路过时,一位男歌手正在引吭高歌。</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都很悠闲,他们三五成群在路边摊喝啤酒、品咖啡,悠闲自得地看风景。电车叮咚从街道掠过。年轻人聚集在纪念柱台阶上弹吉他。市场小贩的叫卖声、街头艺人的歌声与教堂的钟声交织,化作温暖的市井交响。</p> 与当地的帅哥美女来张合影。 在前往圣彼得与保罗教堂的途中,我们还经过“卷心菜市场”,听说每天傍晚会有小摊贩在这里售卖水果、蔬菜、花卉和手工艺品等。由于时间还早,广场显得很空旷。几尊不知名的雕塑兀立在广场中央。 <p class="ql-block">圣彼得与保罗大教堂位于一个高坡上,是布尔诺市的制高点,也是城市的重要地标与精神象征。参观的人们必须拾级而上。</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与保罗大教堂始建于1177年,最初为罗马式小教堂,后数度扩建。19世纪末,新增两座84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形成今天标志性轮廓。</p> <p class="ql-block">这个教堂最特别之处,是每天上午11点要敲钟12响。相传1645年,瑞典军队围攻布尔诺,敌军统帅宣称“若正午前未破城则撤军”。市民为退敌,在上午11点敲响12下钟声,瑞典军队误以为时限已到而撤退。从此,教堂每日11点必敲钟12响,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装饰精美,彩绘玻璃窗描绘圣经故事,在光线的透射下绚丽夺目。</p> 圣母玛利亚塑像。 <p class="ql-block">不管你是否信教,只要在庄严肃穆的教堂里静坐片刻,心灵似乎就能得到净化。</p> <p class="ql-block">走出教堂重新回到喧闹的街市,电车铃与钟声在身后叠印——方才的肃穆并非逃遁现实的茧,而是让喧哗世界显影的显影液:原来圣殿最深的启示,是教人在烟火里认出光的质地。 </p> <p class="ql-block">在转角处,我们遇到声援乌克兰的游行队伍,猛然想起世界上还有战争,要珍惜和平时光,抓紧享受当下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而言,布尔诺的魅力正在于它将宏大历史沉降为日常生活的底气:</p><p class="ql-block">站在老市政厅扭曲石柱下,仿佛听见昆德拉笔下“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回响——捷克人对历史戏谑而坚韧的态度,凝固于建筑师的“报复”与市民智退敌军的钟声传说中。而自由广场从瘟疫阴霾到咖啡香弥漫的变迁,恰是布尔诺将伤痛转化为生活艺术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b>5月16日(星期五)布尔诺-库特纳霍拉-布拉格</b></p><p class="ql-block">早饭后,我们收拾行李离开布尔诺,前往库特纳霍拉。</p> <p class="ql-block">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警车鸣着警笛拦停了我们的大巴。原来是查看司机有无疲劳驾驶。图为波兰司机将行车记录仪交给捷克警察。</p> <p class="ql-block">库特纳霍拉(Kuttenberg)的本意为“僧袍山”。传说一位修士在此地发现银矿石,脱下自己的僧袍为记号,该城由此得名。随着开采银矿的矿工不断聚集,逐渐形成城市。这座小城也由此发展成当时的工业和行政中心。虽然16世纪以后,因矿产资源枯竭以及战争影响,小城昔日的繁华不再。但仍保存着中世纪古城和圣芭芭拉教堂、圣母玛丽亚教堂等众多古迹,1995年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圣芭芭拉教堂始建于1388年,受银矿枯竭与战争的影响多次停工,历时500余年,至1905年完工,规模缩至原计划三分之一。这座教堂最值得观赏的是其外墙扶壁臂线条优美纤细,两侧有27座尖塔耸立于飞拱壁之上,墙上雕刻精致华丽,玫瑰窗装饰细致,是欧洲最美丽的歌特式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内部,拱廊彩绘玻璃与壁画罕见地把宗教与世俗融合在一起——矿工雕像矗立中殿,壁画描绘银币铸造、坑道劳作劳作场景,史诗般的壁画将信仰与生存紧密交织。 </p> <p class="ql-block">精美绝伦的彩窗和壁龛。</p> 矿工雕塑。 耶稣受难像。 <p class="ql-block">在教堂找一处角落坐下,想要努力读懂那些壁画中躬身挖矿的身影——他们把黑暗地底的绝望,锻造成了刺向天空的尖塔。而教堂尖顶就是插入云层的矿镐。银矿会枯竭,但矿工仰望的穹顶永不坍塌。 </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的另一座教堂是圣母玛丽亚教堂,但是人们都叫它“人骨教堂”。它的外观极为朴素,内部空间也不大。但难以置信的是,里面居然藏着4万具人骨。</p><p class="ql-block">教堂里的烛台、吊灯等装饰品全部由不同部位的人骨拼凑而成。这些人骨大多来自于14世纪中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时期。那场大瘟疫在几年内夺走了约2500万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库特纳霍拉小城也未能幸免。</p><p class="ql-block">1870年,一个名叫弗朗蒂谢克·林特的木匠带领信众把这些骸骨消毒后进行艺术造型,用于教堂装饰。因此,与其说这里是教堂,倒不如说是“人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到处可见骸骨装置:入口处的字母“JHS”(耶稣缩写)由120块人骨拼成;四座人骨方尖塔,用来祭奠战争中的亡灵。(团友供图)</p> <p class="ql-block">大厅上方是巨大的人骨吊灯,以腿骨为架,下颚骨串帘,盆骨托起头骨烛台。(团友供图)</p> <p class="ql-block">天花板铺满四肢骨,墙壁镶嵌着肋骨,祭坛以骨盆堆叠成十字架。(团友供图)</p> <p class="ql-block">在人骨教堂,我们看到了欧洲人通透的生死观。他们认为骸骨并非恐怖符号,而是“向死而生”的宣言。当人们把瘟疫与战争的残骸重组成吊灯、烛台、圣杯,就是以最极致的方式歌颂生命的尊严。(团友供图)</p> <p class="ql-block">人骨教堂外面有很多商店售卖仿制的人骨纪念品。一家商店在门口用乐高拼搭的骸骨招徕顾客。</p> <p class="ql-block">库特纳霍拉的圣芭芭拉教堂与人骨教堂,是捷克文化遗产中风格迥异却互为映照的双生灵魂。前者以哥特式的壮美歌颂生之尊严,后者以骸骨艺术直面死之哲思。</p><p class="ql-block">当大巴车缓缓开动时,教堂的钟声惊起群鸦。此刻我似乎明白:库特纳霍拉的伟大,正在于它让生与死在同一片天空下,达成了史诗般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多钟,车子进入布拉格市区。布拉格是捷克首都,城市完好保存了11世纪以来的建筑遗产,涵盖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等多种风格,是欧洲唯一未被二战摧毁的历史名城,被誉为“千塔之城”。1992年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一辆仿古老爷车招摇过市。</p> <p class="ql-block">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过马路。</p> 查理大学。由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四世创立于1348年,与牛津、巴黎大学并称“欧洲文化中心”,曾诞生4位诺贝尔奖得主。而天文学家开普勒、作家卡夫卡、米兰·昆德拉也是该校毕业的。 学校对面的草坪上有一块巨石,是悼念两年前该校发生的一起枪击事件的死难者。在那起事件中,有14人死亡、25人受伤。 由于担心明天行程太赶,导游临时决定先带我们参观查理大桥。<div>查理大桥横跨在伏尔塔瓦河上,全长516米,宽9.5米,在大桥两端各有一座哥特式塔楼。1357年7月9日清晨5点31分,国王查理四世亲自铺上了大桥的第一块砖。这个时间恰巧成为一个对称的回文数——“135797531”,象征着稳定与和谐的数字,预示着这座桥注定成为穿越世纪的奇迹。<br><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大桥的桥头,有一尊该桥的创立者查理四世的青铜雕像。</p> 大桥桥面两侧矗立着30尊人物雕像,多为17-18世纪作品。 这些雕像中的人物神采各异,栩栩如生。 在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圣约翰·内波穆克雕像。当时国王瓦茨拉夫怀疑自己的皇后索菲亚与他人有奸情,于是要求内波穆克神父提供皇后忏悔时说的内容,遭到内波穆克拒绝。结果国王派人将其从查理大桥上抛进伏尔塔瓦河杀害‌。<br><div>雕像中的神父,手拿棕榈叶,怀抱象征受难的十字架,头顶五芒星象征沉默与殉道。下方基座的浮雕描绘了王后忏悔和神父被投入河中的情景,据说触摸基座者将再次回到布拉格,因而这两块浮雕被人摸得锃亮。</div> 游客们也纷纷去摸浮雕,因为谁不想再次回到这个美丽的城市呢? 查理大桥的桥头,屹立着两座桥塔,一高一矮,它们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塔楼中间的拱门,是通往布拉格新城区的通道,游人如织,很是热闹。 大桥旁边的火药塔,原为老城防御城门,17世纪用于储存火药而得名。 大桥下,伏尔塔瓦河静静流淌,各种船只来回穿梭。 年轻的情侣坐在河边护栏上看风景。 我们老两口也凑热闹拍张合影。 查理大桥附近有卡夫卡博物馆。《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就出生地在布拉格。博物馆前,有一对“少儿不宜”的雕塑:两名男子面对面撒尿,甚至连细节都刻画得非常逼真。可见这座城市对艺术的包容性。 纪念二战胜利的雕塑。 遛狗的老人。 <p class="ql-block"><b>5月17日(星期六)布拉格</b></p><p class="ql-block">今天一整天都是在布拉格参观。一大早,我们跟随导游来到布拉格城堡。</p><p class="ql-block">布拉格城堡始建于9世纪,原为波西米亚皇帝官邸,1918年起成为捷克总统府所在地,至今仍是国家权力中心。其建筑群跨越十多个世纪,罗马式地基、哥特尖塔、巴洛克穹顶与文艺复兴拱廊在此融合,堪称“欧洲露天建筑史教科书”。</p> 在总统府侧门,游人稀少。路边有一只孔雀在游闲地漫步,看来是这里的常客。大家纷纷掏出手机与它合影。远远看见拱门下面站着一名卫兵,他熟视无睹地看着我们这些游客。 进了总统府,抬头看见一面旗帜高高飘扬。上面描龙画凤煞是好看。导游说,这面旗帜升起,就标志着总统在官邸内。这个国家政治透明由此可见。 总统府院内有一座喷泉雕塑。由下而上是三个喷水池。据说把钱币投入最上面一个喷水池就会有好运。同行的人有的也去试试手气,但没有一人成功。我看到最下方的大池子里堆满了各式钱币。 总统府大门外的广场上,有国父马萨里克的青铜塑像。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1850—1937),1918年,当选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届总统。 这是总统府的大门。上午九点将有卫兵上岗仪式。游客们都在这里等待。 上午九点,三名卫兵迈着正步过来了。大家忙不迭掏出手机狂拍一通。 布拉格城堡中最引人瞩目的建筑是圣维特大教堂,始建于1344年,由查理四世亲自奠基,历时585年,于1929年竣工。 教堂南门的外墙上有彩色马赛克宗教画“最后的审判”,南门也被称为“金门”,只有国王加冕时才打开。导游告诉我们,中间最上方是耶稣基督,下面是六位捷克圣人,再下方是查理四世和其第四任王后伊丽莎白,左门上方是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六位使徒,下方是天使唤醒坟墓中的人进入天堂;右门上方是施洗者圣约翰和另外六位使徒,下方是持剑的天使长米迦勒将罪人赶进地狱之火。 <p class="ql-block">教堂的护栏有12星座的微型雕塑。游客们纷纷去寻找自己的星座留影。</p><p class="ql-block">——代表着生命的和谐的天秤座。</p> <p class="ql-block">——代表着生命的多变的双子座。</p> 这座雕像是圣乔治屠龙。骑士圣乔治持矛刺穿龙喉,马蹄践踏龙翼的动态瞬间凝固,基座浮雕讲述恶龙被降服的传说,象征信仰对邪恶的征服。 波西米亚王国的图腾——双尾狮。 泰恩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上方的双塔高达80米,似熊熊燃烧火焰。 我们登上城堡山观景台,俯瞰布拉格城:伏尔塔瓦河穿城而过,查理大桥如彩虹系连两岸,老城区连绵红顶屋在夕照中熔成金海,天文钟塔、泰恩教堂尖顶与圣尼古拉斯教堂绿穹顶构成“千塔之城”的音符。 老城广场的旧市政厅,塔楼高耸,墙面上挂着巨大的天文钟。这口大钟十分神奇,它能准确模拟出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运行轨迹。每到整点时,天文钟上方的小窗户就会自动开启,伴随着鸡鸣、钟响,包括耶稣十二门徒在内的木偶便一一出来露面。游客们为一睹新奇,都聚集在塔楼前耐心等候。 布拉格老城非常热闹,大街小巷哪里都是熙熙攘攘。 旅馆门口插上了美国、以色列、德国、瑞士等国的国旗。导游说,这是根据接待游客的人数来决定的,接待量最大的几个国家的国旗,会被插在门口。 走累了,我们四人找了一处露天酒吧,点上一杯啤酒,打上几把“掼蛋”,感觉特别爽! 晚餐是旅行社特意安排的布拉格特色三道式烤鸭餐,吃一块香酥鸭肉,喝一口冰镇百威啤酒,一天的疲劳顿感消除。捷克人说的好:“啤酒是液体的面包,而烤鸭是献给胃的情书”。 一天下来,对布拉格有了一个初步印象。这座城市的魔力,在于它让神圣与世俗、永恒与瞬间在同一块方砖上共舞。有位诗人说:“在布拉格,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五线谱上——查理大桥的晨雾是前奏,城堡日落是终章,而天文钟的齿轮,永远为重逢之人转动。” <p class="ql-block"><b>5月18日(星期日)布拉格-皮尔森-克鲁姆洛夫-布杰约维采</b></p> 皮尔森位于捷克西部,是西捷克州首府,以汽车工业及啤酒制造业闻名,这里有东欧知名汽车品牌斯柯达(SKODA)制造厂和捷克三大名酒之一的皮尔森啤酒生产基地。 <p class="ql-block">皮尔森的圣伯多禄教堂,始建于13世纪末,102米哥特式尖塔成为捷克最高的教堂塔楼。</p> 教堂内的彩绘玻璃窗,描绘圣巴托罗缪殉道场景,光线透过时在中殿投下宝石色光影。 皮尔森共和国广场。1295年由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建立,是皮尔森的城市发源地与中心广场。 <p class="ql-block">皮尔森历史陈列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翻译软件</span>对墙上的图片和橱窗里的实物进行简单翻译,知道是介绍二战期间的捷克历史,其中主要是说美军所发挥的作用。</p> 皮尔森盛产世界上最好的蛇麻草(酿造啤酒的香草)。皮尔森啤酒是捷克三大名酒之一,我们参观了皮尔森啤酒博物馆,还免费品尝了当地出产的啤酒。据说捷克人的人均啤酒消耗量超过德国,为全世界第一。 <p class="ql-block">克鲁姆洛夫 (Cesky Krumlov)‌,也被称为CK小镇,属于捷克南波西米亚州。小镇背靠布兰斯克森林和舒马瓦山脉,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小镇</p> 漫步在克鲁姆洛夫小镇上,无论走到何处,一抬头总能看到高耸入云的彩绘塔。 彩绘塔高54.5米,‌因其五彩斑斓的外墙装饰而得名。这座彩绘塔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了,外墙装饰着精美的彩绘花纹,使塔身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登上山顶,俯瞰伏尔塔瓦河“马蹄弯”,中世纪屋脊如红色波浪凝固于山峦——完美呈现出昆德拉笔下“不朽的瞬间”。 克鲁姆洛夫小镇以其中世纪风貌的古城和恢弘的文艺复兴式城堡而闻名。游客或沿着石板街漫步,参观古堡塔,或登高远眺,俯瞰整个小镇和蜿蜒的伏尔塔瓦河,仿佛置身于一幅中世纪的立体彩色油画中‌。 <p class="ql-block">今天最后一站来到布杰约维采(简称CB小镇),这是一座安静淳朴的小城,同时也是捷克重要的啤酒生产基地。</p><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后,首先游览奥塔卡二世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有参孙喷泉,建于18世纪,雕塑再现了参孙与狮子搏斗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一对捷克青年带着孩子在广场上玩耍。</p> 市政厅在广场的一侧,就是远处那座浅蓝色建筑。外墙雕刻精美,上方的四座雕像分别代表智慧、谨慎、勇气和公平,展现了捷克人的智慧与匠心。 布杰约维采小镇早在13世纪就开始生产啤酒,百威啤酒就出自此地,所以又被称为“百威小镇”。1876年美国酒商卡日尔从捷克回国,仿造出“波西米亚风格”的啤酒,并抢注了“百威”品牌商标。“百威”商权的官司打了一百多年,所以美国百威啤酒至今不能在欧洲销售。布杰约维采市生产的“ 布多巴扎·布多巴尔 ”啤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啤酒之一。(图片来自网络)<br> <p class="ql-block">傍晚,我们入住布杰约维采近郊的一家酒店。</p> 酒店的后山是著名的赫卢博卡城堡,被誉为“捷克最美白城堡”。晚饭后,朋友提议上去看看。 赫卢博卡城堡始建于13世纪,原来属于波希米亚国王私人领地。以后随着领地主人的不断更换,城堡先后改建为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19世纪中期,又按照英国温莎城堡的样式,改建为一幢新哥特式的建筑,并有了英式花园的布置。 赫卢博卡城堡充满了童话故事中的梦幻色彩,被誉为波西米亚最美丽的城堡。 夕阳西下,我们也结束了白堡的参观。这是行程没有安排的项目,也算给我们捷克之行画上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