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为有爱·“乐”动童心——斗门区小学音乐《名师引领》到小濠涌小学送课教研活动纪实

斗门镇小濠涌小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落实,提升斗门区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水平。2025年5月26、27日上午,斗门区教育研究中心与珠海市陈燕瑛名师工作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进小濠涌小学开展“斗门区音乐《名师引领》送课教研”活动。斗门区教育研究中心音乐教研员沈飞梅,珠海市陈燕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燕瑛及工作室团队教师,斗门区音乐教师代表等共60多人参与了此次活动。</span></p> 《我是小音乐家》(三年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秋莹与梁晓丹老师以“音乐角色扮演”为核心,课堂伊始教师用吉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仿音乐家姿态演唱旋律。教学中穿插节奏创编游戏,学生分组为“小音乐家”的歌词伴奏,在互动中掌握附点音符的节奏型。课例亮点在于双师配合——一位示范乐器演奏技巧,另一位带领学生进行歌词改编,将“钢琴家”“小提琴家”等角色融入创作,激发三年级学生的音乐表现力。</p> 《新疆舞曲第二号》(四年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佳乐与崔苑灵老师以新疆民间音乐元素为线索,通过手鼓节奏体验导入,让学生用“咚哒咚哒”的鼓点模仿新疆舞蹈韵律。赏析环节拆解乐曲结构,借助多媒体展示维吾尔族服饰与舞蹈视频。课堂高潮是分组创编活动:一组用打击乐器还原节奏型,另一组用肢体动作表现“赛马”“旋转”等音乐情境,将西域风情与音乐知识结合,加深四年级学生对乐曲ABA结构的理解。</p> 《竹子冒尖尖》(一年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平与吴含老师以“春日竹林”为主题构建童趣课堂,配合钢琴弹奏的跳音旋律,让一年级学生直观感受“冒尖尖”的音乐形象。教学中设计“竹节节奏游戏”——学生手持彩色卡片,随乐曲节奏拼接“竹节”(音符组合),在玩乐中认识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双师配合体现在分层引导:一位用故事串联“竹笋发芽”的音乐情境,另一位带领学生边唱边做手指操,将低年级音乐启蒙与律动教学巧妙融合。</p> 《戏曲课》(二年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韩佳明与陈沛瑜老师化身“戏曲启蒙导师”,课堂以粤剧视频导入,教师示范戏曲的表演。教学中拆解“唱念做打”要素:模仿“托掌”“兰花指”等戏曲动作,双师现场示范水袖挥舞技巧。特别设置奖励戏曲中人物的装扮道具,让二年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戏曲的程式化魅力,将抽象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音乐实践。</p> 《北京喜讯到边寨》(五年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凯欣与李妍伦老师以“音乐中的庆典”为切入点,通过琵琶的演奏营造热烈氛围,引导学生听辨乐曲中圆号的音色变化。赏析时结合历史背景动画,解析乐曲如何通过节奏加快、力度增强表现“喜讯传来”的情绪递进。双师设计“音乐情景剧”任务:一组用乐器模拟马蹄声、号角声,另一组用肢体动作表现边寨人民的欢庆场景,让五年级学生在协作中理解管弦乐合奏的表现力,感受乐曲ABA结构的叙事逻辑。</p> 《阿细跳月》(六年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韩佳明与李妍伦老师聚焦彝族民间歌舞文化,以大三弦实物展示导入,播放阿细族篝火晚会视频激发兴趣。学生用拍手、跺脚组合体验复合节拍,双师示范彝族舞蹈的“跳转步”动作。带领六年级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配合即兴创编的舞蹈队形,还原阿细族“人人参与音乐”的民俗场景,将民族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深度结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有课例均采用“双师教学”模式,一位主授知识技能,另一位负责课堂互动与分层指导,通过“情境创设—体验实践—文化渗透”的三阶设计,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流程。从低年级的律动游戏到高年级的文化探究,各课例紧扣学情特点,让音乐知识在实践中自然内化,展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创新实践。</p> <p class="ql-block">撰稿:赵雁仪</p><p class="ql-block">美篇:赵雁仪</p><p class="ql-block">照片:各班级教师</p><p class="ql-block">初审:林雯慧</p><p class="ql-block">终审:谭雪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