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平静的生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似的轨迹,却会在某个深夜惊醒,质问自己:这样的人生是否太过单薄?在自我的诘问中,书籍向我伸出了援手。它们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无数个平行世界的入口,让我得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无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翻开《比山更高》,我的心随着那些阿式登山者一起悬在了峭壁之上。马一桦、严冬冬、王茁——这些鲜少人知道的名字,却在宋明蔚的笔下获得了永恒。他们走向空寂的大山,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寻找。有人寻找谋生之道,有人寻找救赎之路,有人寻找艺术灵感,有人寻找自由真我。在常人看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的是无世俗价值的目标;但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攀登都是对生命边界的重新定义。阅读让我得以短暂地成为他们,体会那种在生死边缘的战栗与清醒。当合上书页,我发现自己生命的维度已被悄然拓宽——不仅多了一段记忆,更多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当传统“读书-工作-退休”的三段论人生被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击碎,书籍又成了我重建知识版图的砖石。年少时错过的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如今通过阅读来弥补。《洞穴奇案》像一场思想的实验,彻底颠覆了我对法律“非黑即白”的幼稚认知。十四位法官的辩论让我明白:文明的真谛不在于简单的对错判断,而在于如何在规则与人性之间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那些烧脑又上头的阅读体验,不断摧毁又重建我的认知疆界。</p> <p class="ql-block"> 生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恐怖话题。而在这一本本书,一个个故事中,让我理解人性的复杂。《避风所》里被心理疾病困扰的灵魂,范下的恶行,既可怜又可恨;《午夜书》中七个关于死亡的诡异故事,都在向我隐隐展示,存在着某种内在超自然的联系。善与恶的边界原来如此模糊,光明与黑暗常常同根同源。每一本书都在教我如何与必死的命运和解,如何在有限中触摸无限。</p> <p class="ql-block"> 吴念真微型小说《计程车》,用细致入微的洞察,巧妙地刻画人物心理,并设置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转。出租车司机与前妻偶遇:前妻似乎并未认出他,只是在乘车过程中不停地打电话:给国外的女儿,叮嘱她不要因妈妈不在家就荒废芭蕾舞课;给儿子,提醒他记得吃维他命丸、上游泳课;给澳大利亚的公司,交代工作事宜;给伦敦的先生,说要买些什么东西;最后打给共同认识的同事,告知自己因妈妈生病开刀特意回来陪伴,不久后又要离开,还希望同事带着孩子来相聚。到达目的地,前妻下车后,却突然转身敲窗,让男人摇下车窗,盯着他说:“我都已经跟你讲过了我自己十几年来的人生变化,而你连Hello都不想跟我讲一声吗?”讲完便离去。这简短的质问,瞬间将故事推向高潮,好的文字就像一束X光,能穿透表象直抵人心的幽微处,这是我渴望达到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罗胖说,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心智是有缺憾的。而书籍,正是灵魂最好的补丁。它们修补我们的狭隘,填补我们的无知,延展我们的生命。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意义匮乏的时代,阅读成了一种抵抗——抵抗浅薄,抵抗遗忘,抵抗意义的缺失。每一次翻开书页,都是向“未完成”的自我迈出的一小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