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就是在读者心里种瓜

雪拥梅花醉千年

<p class="ql-block">  接触美篇平台不久,一时兴起,也学着用文字堆砌了一些不能称为文章的拙劣文字。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拙劣拗口的文字竟被推选为精选。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没有江淹的生花妙笔,写不出蔡邕的绝妙好辞。这份精选,与其说是读者对我拙劣文字的认可,不如说是平台老师的厚爱与鼓励,于我而言,不过是写作路上一次意外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阅读学习老师们的优秀范文时,我忽然悟到创作出一篇优秀文章的秘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依循一定的章法,用文字抒发情感,谓之“写文章”;酝酿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文字,去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即为“做文章”。文章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合乎章法的文字组合。真正能称作文章的文字,必然是主题鲜明、立意深邃、情真意切的文字表达,绝非是杂乱无章的字词堆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文章的人,好比用文字种下一株瓜苗。读文章的人,则顺着文字的藤蔓寻觅果实。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构思,恰似瓜农修剪瓜苗——主枝如何牵引、旁杈怎样取舍,都需要精心考量。文章讲究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就像瓜秧疏密有致,既不杂乱无章,又能精准输送养分,让读者一眼就能窥见果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给瓜秧施肥浇水,才能换来满目翠绿。这正如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平淡的文字也可以传情达意,但精妙的修辞,更能为文章增色添彩。而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变化,恰似循着瓜藤,触摸到种瓜人日夜呵护的艰辛。这,便是文字背后的情感传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者用文字编织故事脉络,就像培育繁茂的藤蔓;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藤蔓结出的果实。读者在枝叶繁茂的藤蔓间寻瓜,自会兴致盎然;若面对毫无生气的枯藤,即便找到果实,也难生惊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要想让文字这条藤蔓枝繁叶茂,必需用精炼的笔触将故事生动勾勒;想要果实硕大甘甜,就要让文章立意高远、主题鲜明。</p> <p class="ql-block">  若读者顺着繁茂藤蔓,只寻得一颗干瘪小瓜,说明文章空有情节却无深刻主题;若在枯萎藤蔓下寻得饱满果实,那就如同文字寡淡、故事平常,却强行拔高立意的拙劣文字。繁茂的藤蔓配上丰硕甜美的果实,恰如用精美的文字、动人的故事表达出深邃主题的优秀文章。最遗憾的是,读者在枯萎藤蔓间徒劳寻觅,最终只找得苦涩干瘪的残果,抑或一无所获。这样的文字,不过是拖沓冗长、言之无物的流水账罢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喜欢写作的朋友,按这个思路大胆书写,坚持创作,定能达到“无数奇珍现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的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