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粽香里的端午</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一眨眼又到了端午节,不禁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快活五日节,痛苦是年关”。这是福州地区的一句俗语,反映了当地在传统节日氛围和人们生活状态上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五日节即端午节,在福州,端午节有丰富的习俗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这些活动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人们在参与过程中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息,身心愉悦。端午节通常处于农忙间隙,人们在这段时间可以暂时放下田间的劳作,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与家人团聚,享受节日的悠闲时光。</p><p class="ql-block"> 而年关则不同。旧时,许多穷人在平日里为了维持生计会向地主、富人、钱庄等借债。到了年关,债主纷纷上门讨债,而穷人往往难以在此时凑齐欠款,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白毛女》中杨白劳年关外出躲债就是当时真实写照。再有,过年需要准备各种年货,如粮食、肉类、新衣、祭祀用品等。对于收入微薄的家庭来说,这些开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常常会因无法满足家人的过年需求而发愁。</p><p class="ql-block"> 童年是快乐的,端午节是快乐的。而这些成为永恒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深处,童年的端午节,是一段充满欢乐与温馨的时光,那些独特的习俗和热闹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前夕,的街头巷尾便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集市上,摆满了新鲜翠绿的菖蒲、艾草和竹叶,它们散发着清新的香气,让人闻之神清气爽。奶奶总会带着我,精心挑选几束菖蒲和艾草,说是挂在门上可以驱邪祈福。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帮着奶奶将菖蒲和艾草挂在门的两侧,看着那翠绿的枝叶随风轻轻摇曳,心中满是对节日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端午的重头戏之一便是包粽子。母亲会提前准备好糯米、粽叶(竹叶)、花生、卤肉、香菇等食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母亲手法娴熟地将粽叶折成漏斗状,填入糯米和馅料,再用蒉草紧紧捆绑,一个饱满的粽子就诞生了。我在一旁看得心痒痒,也有样学样地尝试,可包出的粽子总是歪歪扭扭,不是这里漏米,就是那里松散,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粽子口味多样,白粽纯净质朴,沾着白糖吃,香甜软糯;花生粽香气四溢,每一口都能嚼到香脆的花生;咸粽则是鲜香十足,卤肉和香菇的搭配堪称绝配,糯米吸收了肉香和菇香,让人回味无穷 。</p><p class="ql-block"> 端午当天,还有许多特别的习俗。中午时分,阳光最为炽热,母亲会煮上一锅草药水,这便是沐兰汤。传说用沐兰汤洗澡,能防止一年的蚊虫叮咬。我兴奋地跳进澡盆,让温暖的草药水包裹着自己,感受着那淡淡的青草香气,仿佛真的拥有了抵御蚊虫的神奇力量。洗完澡后,我穿上新衣,戴上奶奶亲手缝制的香袋。香袋里装满了艾草等香料,散发着清幽的香气,挂在胸前,既好看又能辟邪驱虫。母亲还会用雄黄在我的口鼻处轻轻涂抹,说是这样能免生疮疹,驱逐蛇蝎,我便带着这黄色的印记,满心欢喜地跑出去玩耍。</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淘江边,最让我期待的,当属去江边看赛龙舟。福州的水系发达,每到端午节,淘江两岸便成了欢乐的海洋。我紧紧拉着父亲的手,在拥挤的人群中穿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绝佳的观赛位置。随着一声响亮的哨声,锣鼓喧天,龙舟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出,锣鼓声节奏明快有力,划手们齐声呐喊,动作整齐划一,船桨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银色的水花。船头的龙头威风凛凛,仿佛在引领着龙舟奋勇向前。此时,锣鼓声、鞭炮声、人们的呐喊欢呼声交织一起,奏起欢乐的交响曲。我和周围的观众们一起欢呼雀跃,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助威,那热烈的场面,至今仍让我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五月初三中午,我背着书包去上学,被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吸引,寻声而去,在江边看划龙舟比赛。看得忘乎所以。待龙舟返港时,学校已经放学。回到家难免遭父母的责骂,第二天还挨老师的批评。那是我读书生涯中唯一的一次“逃学”。</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年龄小,只能在早晚课余时间和一些小伙伴上船划龙舟,也学着大人的样进行“比赛”,大家使出吃奶的劲儿,你追我赶,过把赛龙舟的隐。那欢乐高兴劲甭提了,至今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化以及龙舟运动向竞赛化、体育化发展,福州传统龙舟发展过程中,到了一些现代标准化和外地龙舟文化的影响。面临一些挑战。福州传统龙舟头昂尾翘、船体较宽,适应闽江水急浪大的特点,使用柳叶桨,船头有朝天龙和虎头牌等特色。但因其吃水面积小、阻力大,速度不如更轻、首尾弧度更小的广式龙舟。在追求比赛成绩的情况下,新船开始向更稳更快速的广东式龙舟船型靠近,福州龙舟特有的柳叶桨几近“消失”。现在端午节,江面上只听见鼓声,几乎没有锣声,很少见到锣鼓喧天的氛围,让人觉得怪怪的,很不习惯。</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在发展标准化龙舟的同时,保护福州传统龙舟工作也要得以重视和加强,应该像保护和抢救福州方言一样保护和抢救福州传统龙舟。两者都是福州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都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挑战,也都藏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 两者都是独特的文化符号。福州传统龙舟的船型、桨法、民俗仪式,就像福言的词汇、腔调、俚语一样,带着鲜明的地域烙印。比如龙舟上的朝天龙雕刻、“柳叶桨”划法,和福州言“蜀”“囝”等特有词汇一样,是外人难复刻的“福州味道”。</p><p class="ql-block"> 两者都在时代中面临流变。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少用福州方言俚语,传统龙舟也因竞赛化倾向逐渐“标准化”。但恰恰是那些“不标准”的细节——比如龙舟头的虎纹彩绘、竞渡时的方言号子,和福州方言里的古音遗存一样,才是文化的灵魂所在。</p><p class="ql-block"> 保护逻辑相通。现在有福州民俗专家急切呼吁保护抢救福州方言,也编辑出版不少福州方言词典等书籍。但保护福州方言,不能只靠词典记录,更要让方言活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保护传统龙舟也不能只造几条船摆着,而要让它融入民俗活动。比如福州现在恢复的“龙舟会亲”,就像村居、社区里的“福州方言角”,让文化在互动中延续。</p><p class="ql-block"> 两者都关乎身份认同。听着福州方言长大的人,听到龙舟锣声鼓点会本能地感到亲切;而龙舟上的方言号子、船头的“淘江境”、“镜江境”等显示属地的字样,也像福州方言一样,在无声中定义着“我是福州人”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我还在回味童年粽香里的端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