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行2025年5月(七)

若谷

<p class="ql-block"><b>皇城相府</b></p><p class="ql-block"><b>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b></p><p class="ql-block"><b>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御书楼</span></p><p class="ql-block"> 御书楼是为纪念一代名相陈廷敬而修建的,因珍藏有康熙皇帝的御笔而得名,楼顶采用明黄色的琉璃瓦,是皇城相府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御书楼上珍藏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午亭山村"牌匾以及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当年康熙皇帝用他的晚号给这个村子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道庄</p><p class="ql-block"> 中道庄是皇城相府的大门,这三个字由相府主人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题写,也是皇城相府的原名,意思是陈氏家族恪守儒家中庸之道。中道庄上方有"天恩世德"四个大字,为陈廷敬本人亲自题匾,意思是皇天恩宠,陈家世代以德相报。</p><p class="ql-block"> 中道庄城门建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为皇城相府正门。据陈氏家谱记载,"中道庄者,上有西坪庄,下有三槐庄,故以中道庄名。"</p> <p class="ql-block">石牌楼</p><p class="ql-block"> 石牌坊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是陈廷敬再次出任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的。牌坊上面记载了陈氏家族几百年的荣耀与辉煌。陈廷敬在朝为官五十三年,升迁28次,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的父亲和祖父也因此被封赠一品官职,陈氏家族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牌坊的</span>牌楼四柱三楼式。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下枋上雕二龙戏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饰图案,高浮雕。各枋间施牌匾和字牌。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吻兽,脊刹饰麒麟。整座牌楼雄伟庄重,制作精美。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两柱一楼式小牌楼,在大牌楼建成之前,是陈氏家族的一个主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管家院</p><p class="ql-block"> 管家院是相府管家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其房舍均为单层结构,简洁质朴,与装饰华美的主体建筑形成对比,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尊卑有分,上下有等"的礼制观念。</p> <p class="ql-block">大学士第</p><p class="ql-block"> 大学士第又称相府院,是清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府邸。整体建筑布局为前堂后寝,由前院、中院、后院三部分组成。前院为迎客厅,中院为起居室和书房,后院因康熙皇帝曾下榻居住,又称为康熙行宫。</p> <p class="ql-block">止园</p><p class="ql-block"> 止园修建于明末清初,是陈氏家族最大的一处园林。陈昌言明末清初为官,当时朝廷腐败,战争连连,他感到仕途暗淡,希望返居故里过淡泊的生活,遂修建止园。止园内有万象亭、魁星楼、状元桥,还可以看到山腰上的祖师庙、飞鱼阁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兵洞</span></p><p class="ql-block"> 藏兵洞上下共五层,是河山楼的附属工程,分南北两部分,战乱时主要用来驻扎家丁和垛夫。这些窑洞因地制宜,最高一层设有炮眼对着城外,既可以发射火器,又可以观察敌情;三四层主要用来供家丁居住;最下的一二层用来储备物资。另外,拱形的设计一方面节省了砖材,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建筑的抗震性和预应力。</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兵洞</span>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计五层125间。洞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p> <p class="ql-block">世德院</p><p class="ql-block"> 世德院为陈廷敬出生地。院落大体形制均与树德院类同。除祠堂外一概不用斗棋,柱间枋木组合主要为:平板枋、大额枋和雀替,柱础、门枕石、影壁均为素面,门窗一般为拱形或方形,窗以直棂窗和支摘窗为主,木栏板,梁架结构极少装饰,室内次间多设落地罩,纹饰一般为几何图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山楼</span></p><p class="ql-block"> 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雄姿依旧,可谓明清建筑史上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明清商业文化街</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明清商业文化街开放于1998年,位于景区繁华地段,由一条东西走向、两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和一个大型购物商场组成。总长600米,总面积36000平方米,有商户80多家。</p><p class="ql-block"> 整个街区布局新颖、环境整洁、古香古色,沿街两侧分布各种特色小商店、当地风味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商品丰富,特色鲜明,游客购物就餐仿佛徜徉在明清时代。</p> <p class="ql-block"><b>平遥古城</b></p><p class="ql-block"><b>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b></p><p class="ql-block"><b>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b></p><p class="ql-block"><b>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平遥古城建筑都有“房子半边盖”的特色,流传最广的说法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b></p><p class="ql-block"><b> 平遥古城内的重点民居,建于清朝中晚期,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较深;房屋拥有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是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b></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墙</p><p class="ql-block"> 平遥城楼建于城墙城门之上,古称"谯楼"。六座城楼均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古朴典雅,结构稳固。城墙高大厚实,设有垛口、敌楼等防御设施,具有显著的军事防御功能,为古城提供了坚实的保护屏障。城墙设3000垛口、72堞楼,寓意孔子弟子与七十二贤人。</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城墙设计为不规则曲线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地形地貌条件、军事防御需要和风水考量的共同影响。南墙沿河而建,可以利用河流作为天然屏障,增加敌人的进攻难度。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和技艺,也为平遥古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南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协同庆</span></p><p class="ql-block"> 协同庆,中国票号业中一家独具特色的票号,它创办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歇业于民国2年(1913年),财东系榆次聂店王姓和平遥王智村米姓,协同庆票号经营特色非常鲜明,主要有以人为本,知人善任;注重资金灵活调度;突出重点地域经营,具有现代成功企业的重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协同庆门神</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署</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衙,位于古城中心,占地面积260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重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建国后有毁有修,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由中轴线和东西侧的建筑组成,东西宽131米,南北长203米,占地2.66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有大门、仪门、六部房、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东侧有土地祠、酂侯庙、粮厅、花厅等;西侧有牢狱、督捕厅、十王庙等。建筑对称,主从有序,左文右武,前朝后寝。整座县衙机构宏大,等级森严,既遵循了轴线对称的传统格局,又符合前朝后寝的礼制特征,是封建王朝最基层统治机构的完整再现,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封建县衙,更是地方建筑特色的综合载体。</p> <p class="ql-block">亲民堂</p><p class="ql-block"> 县衙中的主体建筑,明代风格。是知县审理重案、要案、命案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它坐北向南,东为赞政厅,西为銮驾厅。东西庑房为"六部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文东武西,是县衙中的主要职能机构。</p> <p class="ql-block">督捕厅</p><p class="ql-block"> 为清代司法综合机构,它的职能包括立案、批捕及犯案卷宗的汇编、存档、上报等。</p> <p class="ql-block">同兴公镖局</p><p class="ql-block"> 同兴公镖局位于平遥古,时为平遥名扬京城、威震全国的王正清武林大师创立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创建,其子王树茂尽得其真传且有青出于蓝之势,因而同兴公镖局创立之始就成为当时全国著名镖局之一。</p> <p class="ql-block">日升昌记</p><p class="ql-block"> 日升昌记,正式名称为"日升昌票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营银两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位于山西省平遥古城西大街。这座商业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布局上采用了三进式穿堂楼院的设计,这一设计既彰显了晋中民居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晋中商铺的建筑风格,实现了建筑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二郎庙</p><p class="ql-block"> 二郎庙是供奉二郎神的道教庙宇,创建于清代。整座庙宇坐西朝东,共三进院落, 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东岳殿等十余座殿堂组成。这座气势弘大、结构严谨的庙宇,显示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在我国祠庙建筑中堪称珍品。</p> <p class="ql-block">平遥会馆</p><p class="ql-block"> 平遥会馆,坐落于平遥古城四大街之一的城隍庙街,是繁华地段的璀璨明珠。它不仅集旅游休闲、食宿、演艺、商务于一体,更承载着晋商昔日的辉煌与奢华。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由日升昌、蔚泰厚等22家平遥票商共同筹建,旨在招待各商埠往来客商和回平货友。</p> <p class="ql-block"><b>晋祠</b></p><p class="ql-block"><b> 晋祠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祠公园内,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库房面积100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1990 年,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更名晋祠博物馆。截至2019年末,晋祠博物馆藏品有7410件/套。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b></p><p class="ql-block"><b>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b></p><p class="ql-block"><b> 周柏与晋祠宋代侍女像及“晋阳第一泉”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b></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祠</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殿</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春秋五霸之一。</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殿,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殿内陈列有晋文公在复国初期与五贤士(赵衰、魏犟、贾佗、胥臣、狐偃)共商治理国家大计的场景雕塑;晋文公经历坎坷,知人善任,有着五位贤士的辅佐,助其一举称霸,并奠定了晋国一个半世纪的霸业根基。殿内壁画主要描绘晋文公在外十九年流亡八国以及回国即位后的故事。其中北壁为《宋襄公赠马》、《郑文公怠慢》、《曹共公无礼》;南壁为《秦伯纳女五人》《晋文公复国》;背屏为《春秋五霸》。</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场馆设计:沿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p><p class="ql-block"> 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各种装饰,制作工艺精细。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国槐(别名唐槐) </p><p class="ql-block">树龄 1300年</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p><p class="ql-block"> 明代石桥,又称"金人桥",位于水镜西面,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名。桥长6米,宽3米,桥面中部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围护,两侧均有题字。桥东原立有二石柱,刻"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禁止桥西樵牧纲钓"。</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p><p class="ql-block"> 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p><p class="ql-block"> 对越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年 (1576)。 牌坊长12.5米,宽9.3米,檐高6.55米,占地面积115.8平方米,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牌坊左右蹲坐铁狮一对,气势雄壮不俗。对越坊因匾额上书的“对越”二字书法传神,极为有名,所谓称为“对越坊”,属于功德牌坊。</p> <p class="ql-block">献殿</p><p class="ql-block"> 献殿位于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献殿高9.7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当心间敞门,四周宽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殿顶布青瓦,黄绿色琉璃剪边。雕花琉璃脊饰为明代修葺时添置,脊刹盒子内仍可见明万历年间重修题记。献殿的梁架设置,既省料,又坚固,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上立驼峰、蜀柱,平梁两端用驼峰架在四椽栿上。</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p><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是介于两座殿宇之间的桥梁,位于鱼沼之上。关于鱼沼,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是晋水三泉之一。沼上十字形桥梁为“飞梁”。古人云:“飞梁石磴,陵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故名。《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飞梁应是创建于北魏以前。桥东西长19.6米,宽5米;南北长18.55米,宽4.91米。此桥高出地面1.3米,两侧做成坡桥下斜,与地面相接,形如鸟之两翼。</p><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曾被梁思成称赞“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p><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也可称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宋代加封"显吴昭济圣母"。腰离19米,重慵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古称"副阶周匝",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回廊木雕蟠龙柱</p><p class="ql-block"> 大殿前廊的柱上,八条相栩如生的木龙雕刻令人矚目。其中六条为宋元祐二年(1087年)之作。另两条则在宋崇宁元年(1102年)增添,历经千年岁月,仍鲜活如初。这些龙环绕柱身,眼神锐利,爪牙锋利,似乎随时将腾飞。龙鳞、龙烦请晰可见。充满生机,展现了非凡的木雕工艺和材质之美,无疑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殿顶用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上,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柏</span></p><p class="ql-block"> 周代古柏位于圣母殿北侧,树高十八米,树身粗大,向南倾斜,被另一株古柏所支撑,树叶披覆在圣母殿顶。因该树状似虬龙,故又称卧龙柏。此树已经二千九百九十多岁,比太原建城的历史还长四百九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p><p class="ql-block"> 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难老泉被称为晋阳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p><p class="ql-block"> 晋溪书院初名晋溪园,始建于明嘉庆四年(1525),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后因年代久远而渐至圮倾。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仿明清建筑风格修复晋溪书院,两进院落,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三面环水,与晋祠古建筑浑然一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