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龙弇山记

净墨澄言

<p class="ql-block">  一、弇山正名</p><p class="ql-block"> 东山县梧龙村有一句骂人的俗语“占弇(yǎn)山!” 其意是骂人“急于去死!”,一般多在某人做事毛臊或横冲直撞情景下说的,这是梧龙村特有的隐喻之语。 </p><p class="ql-block"> 弇山为梧龙村后靠山,《东山县志·山川志》(民国稿本)和《诏安县志》(民国版)皆有记载:“ 五龙山 勒马山 又名弇山,后平原,中有双飞石,望之如双凫,亦如双剑 ”。而《梧龙村族谱》记载为“龠山”,“龠”为古代管乐器之名,也是古代容器和容量单位或是古指钥匙。但官方古籍无此字记载,这应该是个错误的地名记录,“龠”与“弇”的五笔输入相同,应该是错选字。弇”(yǎn)为生僻字,本义是“覆盖、遮蔽”,读音与“庵”相近,此山名以讹传讹记为庵山,望文生义认为此山因宋朝筑有一庵,即称庵山。“占弇山”之所以成为骂人之语,其缘由在于其山为古代埋入之地,山上有墓。</p> <p class="ql-block"> 梧龙建村于明朝,林氏先人机缘巧合,于诏安林厝结缘梧龙,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而已有存在的原始村落更早。其原名为“五篮”“五笼”,原意源自村中有五个“树篮”(灌木丛)之说;而浯龙村名,则取村前“浯水”和村东“龙山”第一个字合之,意为“浯水长流,吾旁水而居”。“浯”字后改为“梧”,意含“吾即茂林姓之盛”。相传,古时弇山西侧山脚原有一个村庄卓厝,卓厝口的地名至今仍在沿用。</p> <p class="ql-block">  弇山在族谱记载多称“锦毛牯”,亦指树篮遮蔽,其形如一只趴着公牛,似伸额吸水之状,其东南侧为两块石岩,此处即是牛头。弇山其形其貌称为牯山,极符其状。夏时傍晚,与村中在外的儿时伙伴卧于牛头石埕上,竟有“半空紫气下青牛”之幻,年轻气盛之时自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沉之后,终觉心难逸一仞。儿时总觉此山高大,是村中的“后靠山”,可如今看来只是一个小山岗而已。</p> <p class="ql-block">  2014年底,梧龙村入选文化部、旅游局、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正吸引多方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但村中指示牌地名常现错误。在大力推广乡土文化之时,指示牌地名若因不了解历史而导致人为臆造和篡改,必将不利历史的追溯和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二、崎坑之变 </p><p class="ql-block"> 弇山其貌不扬,明朝万历时诏安进士沈介庵来到此处,遍观山体,虽然山顶上表层被风化的老旧岩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兔似龟,有的似马如猪,特别是那一猪仔石如同雕刻一般,此处被称十二生肖。沈介庵是出了名的地理玄学大师,他并不欣赏这些小风化石,留下一句可能是自己的认知或是谶语“弇山石碎,会出丁,𠀾出贵!”言下之意——梧龙弇山岩石太小,虽人丁兴旺却少出大贵之人。</p> <p class="ql-block">  对于走过山山川川的沈介庵来说,弇山比不上闽南乌山山岩的突兀高耸,可从几个打石场看,弇山打石场内的岩石却是完整一块,并非石碎,以前打石场长期提供村民的建筑石料,山顶平地也是一块完整的石埕。梧龙走出去的人才虽非大富大贵,杰出人物也不在少数,更多的形如弇山风格低调不张扬而如俯首之牛。风水先生称弇山为“锦毛牯吸水”,头向东南,其身呈南北走向,与苏峰山等一系列山脉处于同一时期,成山历史久远。也不知哪年地震,地裂山崩,纵贯弇山南北的一山谷把东面山麓一分为二,乡人称之为崎坑。弇山东向龙山(俗称白山),北侧是黄木耳山,三山之间为一洼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人手扛肩挑硬是筑起大坝蓄水,修成崎坑水库。</p> <p class="ql-block">  在弇山与黄木耳山两山之间的低洼处有多处泉眼,长年泉水不断,即使最干旱的年份,也是泉水不绝,几处池塘池水盈盈,碧绿澄澈,池底除了狐尾藻外,另外生长着一种水中开放的紫中带黄的似莲又似凤眼蓝的水生植物,儿时常趴在池边欣赏其美,此后再难见其迹。此处水源充足,稻田内常现沼泽,因此被称为“深泉”,而源源不断的水源却是来自两山蓄水的滋养,山上树木植被是“深泉”存在的保障。北边作为垃圾处理场存在几十年之久,以致崎坑水库少见水清澄碧。稻田遭受破坏之后,如今只看到干瘪硬化的土地,但泉眼还在,泉水仍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酸楚”的木丹树</p><p class="ql-block"> 在儿时的记忆中,弇山植被丰富,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百草园”,过山龙、虎尾轮、大蓟、地胆等中草药比比皆是;黑松、马尾松甚至野山梨都能见到,如今山上树木断断续续遭到破坏,有价值的林木被铲除移走砍伐,取而代之的是速生林桉树,缺失水土保护的相思树等多年生树木陆续枯死,所幸在山顶南边的低洼处至今仍幸存一棵近六百年的木丹树,高约二十多米、直径一米多,树形优美,枝叶繁茂,尝过其果,久觉其酸。此树在弇山独树一帜,方圆几十米不见其他成树,唯有木丹孤独而桀骜地巍然耸立于山坳。正因其树处于山顶低洼之地,低调而生,树大却不招风。该树种于1992年以珍稀物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在八尺门对面的礁尾村也有相同品种木丹,并非村人有意吹嘘的独一无二。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木丹树,学名白桂木,根是活血养血通络的药材,果实酸甜,能清肝明目,具有杀菌、美容、治湿痹痛的功效,该树全身是宝。“食木丹,井边女子爱梳妆,”说的是其美容功效。旧时,村人曾将木丹树作为治肺结核咳血之症。其果实形似释迦果状比其小,又如枇杷状比其大,疙瘩形状有点丑,称其为狗果树或有其因。木丹树的果子须得埋在稻谷或米糠中才可快速成熟,儿时尝过弇山成熟的木丹果,如今仍余味“萦绕”,心中一股酸味永远挥之不去,那独特的酸劲有如触电一般,其酸麻之感,类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撩拔得你痛彻心扉,而其后余甜却让你承认它也曾给你酸尽甜来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弇山不高、不名、不峻,未识之,常遭不屑。走进它,原来其根底低调深沉,古韵醇厚,常能触到你心底陈酿多时的那层况味! </p><p class="ql-block"> 2023年《东山文史资料》总第34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