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市古镇

默白

从怀化一路北行,到浦市约90公里,山道如蛇行蜿蜒,尘土迷漫,花轿般上颠下泄,只有茶山水影亭亭诱人。浦市古镇在湘西州泸溪县东南,沅江枕水而过,水运繁茂,明清时期是商路入川黔关口重镇,名列“湘西四大古镇之首”。 时近中秋,我们到达浦市时整个镇子气氛热烈,乡情浓稠得化不开。进到街边一栋挂着老年协会牌子的三层小楼,她们正在准备节日菜肴,对我们外地来的人特别热情客气,给人以“有朋自远方来”之感。 中秋节必备小吃----桐叶糍粑,原料有粳米、籼米、玉米、小麦等,虽然原料不一,但都需要发酵。取老嫩适中油桐叶包上,包的时候将桐叶尾部卷成一个漏斗状,放入原料后将头部盖上。只等上蒸笼蒸,桐叶的清香味还是闻得到的。 他是老年协会的章明非会长,常年致力于古建筑保护。对浦市历史如数家珍。历史上浦市有3条主商贸街45条巷弄、10里城墙和12座城门、6座古戏楼、23座货运码头、72座寺庙道观、99座会馆堂坊商行、50栋古民居、206座古建筑和1130多栋封火墙“窨子屋”。现在留存不到一半,往事不堪回首。 这是知名画家手绘的《浦市古镇风貌》图,复原了浦市过去的光芒。徐炯曾在《使滇日记》中提到“洪江,烟火万家,称为巨镇”、“浦市称巨镇,尘舍稠密,十倍于洪江”。可见明清时浦市的规模远大于洪江古城。 章会长热心带我们来到唐家巷,沧桑如茶马古道,长200余米,由条石铺成,街面经风吹雨淋,人们终年踩踏,已磨光平展,没有尘埃,很是干净整齐。两边老山墙围成一栋栋古院落,院落飘溢古朴的味道。 姚家大院与“姚恒森商号”密切相关,是浦市曾经的商业传奇。商号创始人姚祖荣,最初以加工鞭炮起家,逐渐购置田产,建立了“姚恒森商号”,经营鞭炮、桐油、米等商品。 据说抗战时期姚文青曾与于右任、吴宓在此议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姚家过去是大户,现在完全衰落了,凄凉无比但原始味道仍在。 横木、护撑及木格窗扇镂雕吉祥瑞气图案,这组梅花用浅浮雕的刀法,下刀一丝不苟,深入而浅出,造型还略有变化,很是难得。 房屋框架用铁杉木支架,壁板用杉木板材,手掌宽一指厚,木匠刨工精细,壁板装得整齐扎实。此栋老宅,分为上下两层,两层都装上结实的地楼板。楼下住人,楼上堆集货物。楼下的房间朝天井开有格子窗户,窗户前天井里,摆放较大的缸瓮。<br> 姚家后人平静地生活在这栋老宅里,房屋虽破败,但基础很好,丝毫不影响她们充满烟火气的平淡日子。 站立街巷,面前是一栋栋刚窄的窨子屋。他们犹如一个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屹立在那里,虽历经百年而不倒,对它的保护性修补已经刻不容缓,如果能像洪江古城那样进行开发,将功德无量。<br> 张家大院建造者是官宦之家,自然极重视其私密性,窨子屋本身就有这个特点,他在此基础上做得登峰造极。 大门内的敞院是绿化悠闲空间,主人培育了不少盆景和绿植,章会长精神饱满给我们讲解。 整个建筑初衷在防火防盗上,外围以马头式封火墙环绕,堂屋宽大整肃,大堂显然是穿斗式结构,门窗、梁柱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图案丰富多样,包括祥禽瑞兽、花卉植物等,展现了湘西传统建筑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地面青砖由于年代久远覆盖了不少苔藓,但建筑等级和完整度很高,走在上面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最奇特的是它的中庭采光设计,顶部窗面非常窄小,向下由小慢慢沿大,呈梯形结构,犹如一个渺小的金字塔。 塔式采光木结构更像一个巨大的漏斗,每天随着进光量多少来观测太阳,仿佛一部古老的时光计算器。 窗顶结构非常精巧,立柱、木脊、瓦枋连接丝丝合缝,采光良好之下保证了防雨性能。顶部空间并不浪费,置放了很多日常用品和农具。可以说把“窨子屋”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大院天井模仿徽派建筑特点,采用“四水归堂”设计,寓意聚气敛财,居住时更方便居住者实现“天人合一”。这种超小型天井是窨子屋特有的,湘西人通过对徽派建筑的改造成功地节省了建筑成本。 浦市各大院的门眉普遍比较谦虚,一色的砖石结构,基石上砌砖,砖层上顶门雕刻巨石,檐顶用砖木覆瓦,结构虽然 简单,但坚固耐用,历经百年仍完好如初, 老人对我们这些到访者满是好奇的眼神,年轻人大多去城里打工去了,老龄化无处不在,让人时时处处瞥见一个老去的中国。 “宜昌大院”是个惊喜,因为我们就是宜昌人。据载宜昌大院的主人于公元1822年来到浦市经营“李家豆腐坊”。 山石盆景养在缸里不多见也不罕见,造型受到陶缸限制,但并不影响水草申长。 窗雕工艺精湛,线条流畅细腻。这组雕刻用浮雕和透雕手法,层次显明、立体通透。浦市窗雕融合了汉、土家多民族文化元素,既有中原文化的庄重典雅,又有少数民族灵动活泼。 窗雕作为古建筑组成部分,见证了古镇数百年变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社会风尚,还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房屋破旧但基础良好,老人们住惯了老宅,对城市化的高楼大厦本能地抵触。 老屋院内加盖新房不是好选择,破坏了原有采光和通风,半老不新的砖墙摆在那里很有点不伦不类。 “青莲世第”始建于清中期,家族因姓李,硬是与李白搭上关系,所以用了李白的名号,据传李氏家族后来有5人担任过县令,比布衣李白强多了。 青莲世第与湘西版画院结合,大打文化牌。 青莲世第建筑上溶合了湘黔赣地区窨子屋结构特点,两进两层院,内收天井四合,连接厅堂卧室,封火墙高耸,布局严谨,从形制上看主要还是徽派建筑四水归堂那一路。 市井气十足的老街,青石地、门板、檐瓦、摩托、商贩、过路人组合出最日常的生活形态。 吉家大院平面呈长方形,坐西北朝东南,周围防火墙高十余丈,防火挡风。内院砖木结构,“三井三堂十二房”进深达58米,融合“窨子屋”特点,头、中、尾整体布局严谨,空间通透,采光良好。 据文物部门考证为同治年建。正面采用三层并连式结构,“前店后院”布局,前店为四开间店铺,后院为居住区。地面条石铺筑。 正门在阳光下秘境沧桑,挑担的菜农很有几分历史感。吉家过去是浦市十二大家族之首,主要经营木材、桐油,祖上为晋商。 主门额浮雕法刻“清约家风”,两端刻荷花、香草,周边饰几何图案。大门采用几何等边双斜角开门设计,寓意吸纳财富。 ”秀衍香山“门匾,石雕整饬细致,上额云纹镂空飞扬,下额玺纹古朴庄严。中间四字行楷秀外慧中,两边人物浮雕栩栩如生。石材使用比例很高,确保牢度,也说明选房者财力非同凡响。 这个大门实际上是个门楼,两旁可以直接进到铺面里,天顶透光方便进出,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超小型的天井合院,生意上巧妙的结构布置令人叹为观止。左右两侧的偏门主要用于日常进出和货物搬运。偏门几何图案为主,中间刻有八仙、人物、花草等图案,刻工精细入微。 穿过前门楼,内有一宽廊过道,迎面即是“香山溢庆”内院八字大门,门梁门框由完整条石雕砌,气势宏阔,上阳刻“香山溢庆”四字石雕门额;门线外展,门框四围以青砖垒砌,门檐出挑覆瓦,壮观至极。略微一算此门有150岁。 从这个角度看,内院大门前的过道非常小巧简易,是否显露主人的谦卑晓义呢。 内院大门由一整块直径1.5米、高3米名贵楠木对半劈开而造,起凿凿孔,挥斧砍削,凹凸相接,固定处无一颗铁钉。整个内院由16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撑抬梁,木柱下端以石盘承力有效防止腐化。石质地基和青石板整铺之下稳固异常。 门栓设计巧妙,上下两副门闩方向互反,提高了安全性。门周围砌石比房屋其他地方高一倍,进一步增加牢度。 大院主人原籍山西太原大树村。据载,吉家先人吉大绪在明朝晚期辞官后迁至浦市经商,以经营鞭炮起家,随后凭借浦市丰富的天然林木资源,逐步涉足木材贸易,并在沅江河面撬木排,顺水放逐,将木材运往常德、岳阳、汉口等大集市。财富积累后又经营桐油生意,逐渐富甲一方。堂屋供奉可能是上辈先人,两侧巨幅书法亮眼,文气十足。 条幅很大,因对篆刻有兴趣,拍了款识印章。字体行书,用笔老到,带有很深的汉简气息。那个时代日常用毛笔,只要读过书的,几乎个个书家。落款正格“令刚之印”为满白文章法布局,纵横有序,繁简得当,刀力雄劲,为汉白文印主流派别;副格朱文印“曾经”意思上像闲章,从位置上看也许是书家本人的字号。“曾经”两字取自金文,章法别致,“曾”斜行排字很不安稳,依靠半个界格帮忙立住,全印留白很大,篆刻家冒死一试,结果还不错。 厢房木窗雕龙刻凤,每一板雕刻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梁祝》、《蚌壳灯》等等,刻划精细入微。 窗格以杉木拼接,辅以爱屋及乌,凤凰灵芝无不名贵。 下午天井采光良好,有一股时间的味道,我们和章会长商量晚上想住吉家大院。章会长说吉家虽平时有人打扫,但没住过人,他来安排睡具就可以。能在未对外开放的百年老宅里住宿,对我们是全新的体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里是后院,宽阔零乱,种了不少柑桔,尚未挂果。 晚饭在老年活动中心吃的,左上即桐叶糍粑,劲道可口,另外榨菜肉丝、缸豆、南瓜、烧鱼等香辣下饭,绿色蔬菜不是天天能吃到的。 做菜的大姐笑容可鞠,在一旁劝我们多吃。章会长说晚上的铺盖准备好了,明天一早带我们去浦市附近的岩门古堡寨参观。 夜幕下的吉家内院,远离现代文明没有电灯的感觉很是不坏。英国工业革命后人类生产的物质产品超过了过去所有世纪生产的总合,不可避免的是污染、变异、极端事件频频发生,生活的富裕和便捷让人更舒服,但精神价值并不同步增长,在贫富差距极大之下,思想渐趋荒漠化,娱乐渐趋低俗化,反智的迹象特别显著。 临近中秋,从天井里看上去,明月如豆,像一颗大星。我们坐在天井边上喝茶聊天,哪里还想睡觉呢!当晚即赋诗一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秋沅江夜,浦市古深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瓦碧忽飞燕,巷幽欲敲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糍粑枕桐叶,道义释风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圆天井里,千里共此灯。</div></div> 昨夜晚睡今日早起,过去种种犹今日生,劲头硕硕随章会长直奔达岚镇岩门村,岩门古堡寨兴建于明末,距今600年。明末政府军为镇压湘西苗民起义,修建这座军事堡寨作为用兵基地。大明一朝从朱元璋起即施行军屯制,以抵抗外敌或镇压内乱,从数量和质量看贵州安顺的屯堡建筑是最多的,著名的云山屯和本寨就在那里。 岩门古堡寨依山而建,占地约30亩,整体呈椭圆形,由红砂岩墙基、红土砖墙和楼阁构成封闭的防御体系。古堡寨中部以马头形风火山墙大院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门庭院落不拘一格,互为贯通,遵循传统的轴心、朝向、围合理念。 岩门古堡寨依山而建,红砂岩石墙基呈椭圆形状拨地而起,由墙基、红土砖墙、楼阁构成封闭的堡寨外围防御攻势。 寨内建筑以木石为基础,门、窗、栏杆、额枋、撑拱、花牙子等部位通过浮雕、刻画等技法装饰,体现了造屋技艺。 堡内房屋整体呈原生态,完全没有开发痕迹,石梯、楼板、栏杆、门窗与几百年前无异,时间磨炼的痕迹很显豁,虽未进屋但可以判断室内狭小,低矮、扁窄是其特点,可知兵士的居住条件非常一般。 屋与屋之间的过道略显宽阔和通透,天窗设计之下白天采光良好。 村里保留了54栋明清古建筑,房屋之间都有巷道,兵员移动和防御效能提高;改民用后巷道还有封火墙的作用,邻里之间友爱互助,方便“串门”。 网状狭窄的巷道,森立的山墙,密集的望眼,多重的门道,无论是单体或整体都显出互应和封闭的气息,成为湘西苗疆边防军事遗存的一大代表。 巷道狭窄穿连,首尾相顾,设有多个窗眼、哨卡和枪口,内里四通八达,主路直达山顶战壕,一旦有战事,各哨卡要点可以及时到位。 堡寨几百年来传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悌家风。村民家里至今保留着“康氏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家规十二则。晚辈孝敬长辈、一团和气,长辈生活安乐、两袖清风。所以岩门成为长寿老人最多的村子,是泸溪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时光推移,岩门古堡寨逐渐演变成一个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的多民族村寨,各族群众在这里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如仍然保持着祖先崇拜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红岩地基、青砖墙壁、楼台栏杆,颇有吊脚楼气韵。 居民身高可测知楼层层高约3米,与现代建筑相近。 山墙林立,仿佛战士站岗,又如冲锋前列队,战事欲开。 从岩门回到浦市已近中午,章会长安排的大餐上桌了。 协会工作人员众多,像一家人一样你来我往,我们忍住饥肠等待开饭。 厨师大姐和她的孙子。 来张合影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