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建筑

默白

湘西这个地方天高皇帝远,与鄂渝黔桂四省交界,属于民族杂居地区,土家族和苗族仿佛少数民族里的大族占比大,其他如侗族、瑶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人口略少。侗族主要分布在怀化地区的新晃、通道、芷江、靖州几个侗族自治县,除此之外广西三江、黔东南侗族比较集中。据统计全国侗族人口约350万,就是这么一个极小数民族在建筑上却作出了极大贡献,好比少数民族得到世界冠军。 这个是洪江古城窨子屋,侗族创造的民居建筑,有1000多年历史。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为两进两层,总体结构外高墙内木舍,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中间留小方形天井采光和通风。窨子屋在建筑上吸收了汉族建筑特点,如高大的马头墙和天井组织空间。侗族建筑以山地自然环境为基础,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建筑形式,如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寨门、萨堂、戏台、井亭等,在东方建筑里卓尔不群,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龙津风雨桥位于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横跨㵲水河。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历经四百年风雨,被誉为“天下第一桥”。 龙津风雨桥为全木结构,未使用一颗铁钉,通过榫卯工艺连接,展现了侗族高超的建筑技艺。桥长252米,宽12.2米,桥面设7座凉亭和16座石墩。 桥体装饰华丽,深蓝色琉璃瓦、金黄色“双龙抢宝”和兽头等元素,使其成为一座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建筑。在侗族文化中,风雨桥象征着“生命之桥”或“福桥”,建在河流出侗寨的地方,寓意平安幸福。此外,风雨桥还承载着侗族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希冀,是侗族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造型独特,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宛如一条长龙横贯东西两岸。桥形如龙,渡口为津,取名龙津桥。风雨桥集亭、塔、廊、桥于一体,建筑独具一格,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欣赏和民族学研究价值,亭塔顶部及翘角飞檐之上饰有飞鸟、葫芦、仙鹤等图腾,使桥体既有雄伟壮丽之姿,又有玲珑精巧之形,寄托了侗人的文化观念和美学追求。 我愿化作一座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只为等你到来。 龙津桥头采用牌坊形制,四柱三间三楼式架构,牌坊顶部采用最高型制的庑殿顶,覆盖深蓝色琉璃瓦,檐口和屋脊为白色,装饰金黄色“双龙抢宝”和兽头,牌坊的柱和梁采用砖石混合结构,整体造型简洁明快,技艺高超。 桥内梁架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抬梁式梁架通过木柱支撑横梁,形成纵向的稳定结构;穿斗式则通过柱子和枋木相互穿插,增强横向稳定性。此外,桥的挑檐檩是依靠从内柱伸出的挑枋承托,这种“硬挑”方式使得结构更加牢固。 八角亭顶部采用攒尖式屋顶,中心位置设雷公柱,中间4根主柱架设田字形木梁,每层通过8根牵梁连接8根童柱,雷公柱从底层一直延伸到顶部,形成八角结构。 桥上亭阁和长廊遍设长木凳和栏杆,供行人休息和娱乐。 除了休息娱乐,也有售卖土特产的。 龙津风雨桥400多年来多次损毁重建,一直是湘黔交通要塞,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1999年是最近的一次重修。 从全球范围看,侗族风雨桥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盘点的“全球十大不可思议桥梁”中位列第七,展现了独特的建筑魅力和文化价值。此外,侗族风雨桥与侗族大歌、鼓楼并称为“侗族三宝”。<div>  程阳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县,又叫永济桥、盘龙桥,桥廊亭三体一身,集侗桥大成,公认为风雨桥代表,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始建于1912年,于1924年建成,1982年被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程阳桥横跨林溪河,长77.76米,桥道宽3.75米,桥面高11.52米。桥面架杉木板,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浑然一体,羽翼舒展。五座塔式桥亭以中央桥亭最高,为挺颐式四层六角宝塔楼阁;中央桥亭两边各有一座略低的四层四角宝塔式楼阁,称东西台亭,为多重檐攒尖顶;靠桥头两端各有一座四层殿式楼阁,称东西墩亭,为多重檐歇山顶,集侗族鼓楼三种造型于一身。鼓楼与风雨桥完美结合于程阳,成为侗族建筑王冠上的明珠。 整桥雄伟壮观,气象浑厚,仿佛一道灿烂的彩虹。程阳永济桥桥墩用巨大青石砌成,每个桥墩宽2.5米、长8.2米,平面两端呈69°40’锐角,即为扁六棱形,上下两角呈尖状,以减少洪水冲力。桥墩间距17.3米。 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br><br> 采用“木上加木,层层递出”垒造法,上部木结构对下面组合梁刚性固结,既得到较大跨度,又能增加承受力和桥面高度。 整桥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一丝不差。 岜团桥也在三江,是侗族建筑艺术另一杰构,被誉为“古今中外,独一无二”民间桥梁典范。采用“两台一墩”结构,桥面分人行和畜行两道,桥台间距为30.14米,桥长50米,桥面高12米,与现代双层立交桥有异曲同工之妙。<br> 岜团桥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畜分行双层立交桥之一,人行道与畜行道分层设置,高差1.5米,既保障行人安全,又避免牲畜干扰,体现了侗族建筑的人性化与实用性。 芷江不但有最大的风雨桥----龙津桥,还有规模最大的鼓楼群----万和楼,就在舞水河东岸。该鼓楼群由中心芦笙楼、琵琶楼、地筒楼与两个对歌楼五个鼓楼组成。 中心鼓楼高23.8米,15层,四座小鼓楼围在四角,皆为7层。鼓楼是侗人精神维系之所,他们把鼓楼比作寨胆,视为寨魂,是侗寨中最挺拔、雄伟的建筑,象征太阳,显示权威。 位于黔东南的黎平县肇兴侗寨是最大的侗族自然寨之一,侗族有聚族而居的传统,通常一个族姓居一个侗寨,随着人口规模扩大,以主寨为中心,发展上寨、下寨或新寨聚落。侗家建寨遵古训“先修鼓楼,后起民房立寨”的传统。鼓楼本名“堂瓦”,就是公众活动的地方。因楼中悬鼓,统称为“鼓楼”。鼓楼有密檐式、巢式、干栏式、楼阁式、门阙式、厅堂式等,内部结构复杂,纵柱林立,横枋层叠,枋柱纵横交错,除独脚楼以单根粗大杉木做主承柱,多数鼓楼均以四根粗大杉木承重。 肇兴信团鼓楼据说是最高的原始鼓楼,全木结构榫卯拼接,高25.9米,占地面积78.3平方米。是一座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鼓楼,形似宝塔,层层叠叠的檐口,挑出人字形斗拱,飞檐翘角,檐板绘有彩绘,整体造型庄严挺拔。 马胖鼓楼在三江县,始建于清朝,由技师雷文兴率领12名徒弟精心设计施工而成。鼓楼呈宝塔形,由4根长13米、直径近2米的大杉木组成支柱,外加小柱和飞檐,层层叠穿而成,楼高15米、长宽11米,共9层。2005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迅速把人集中起来。现在又增加了很多附加功能如娱乐、休闲、对歌、舞蹈、议会等。 主承柱从地面直通楼顶。主承柱之间用穿枋连接成一个长筒形井架。4根主承柱称内环柱,四周用穿枋连接檐柱,多为8根或12根。檐柱排列不同构成不同的平面。底檐柱称外环柱,利用逐层内收的梁枋和檐柱、瓜柱作支撑,层层挑出楼檐,构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的横穿直套的枋柱网,成为鼓楼内部的一般构架。鼓楼顶部结构设计巧妙,具有极高建筑艺术价值,外形多为悬山、歇山和多坡面攒尖等三种形式。 吊脚楼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传统民居,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干栏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侗族干栏民居屋身非常有特点,它是四面逐层悬挑,形成上大下小的外观形态。所以侗族干栏民居体量虽大,但仍然活泼生动。 这是肇兴侗寨沿河建的吊脚楼,干栏式三层,所有居住层用木柱支起,基本没有悬空部分。与其他民族的干栏式民居相比,侗族民居的前廊空间非常宽大,也称“宽廊”。吊脚楼群落通常由多户人家连在一起,形成“侗屋高高上云头,走遍全寨不下楼”的景象。 底层用于饲养牲畜、堆放杂物、舂米等,除底层架空层之外,二、三层布局大多由前至后为前廊、堂屋、卧室,楼梯设在楼层主体两侧挑出的偏厦之内。堂屋是民居主体,屋内中心设火塘,与其他地区干栏式民居相同。堂屋后部的卧室是相对封闭空间,与半开敞的宽廊空间相反。 有侗寨就有井,有井就有井亭。井亭多为重檐阁式建筑,与侗族的鼓楼、风雨桥风格协调。井亭采用木结构,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顶部多为八角攒尖顶或盝顶,正中开露天洞口,正对下面的井口。井亭的屋脊、挑手、檐部、柱头、榫头、栏杆等部位采用凿刻、雕塑、绘画等手法装饰,严谨规整,造型生动。 侗族凉亭形式多样,有歇山顶式、干栏式、厅堂式和攒尖式等。歇山顶式凉亭较为普遍,多为一间无楼,有板凳供人休息。凉亭屋顶多为青瓦或琉璃瓦,装饰精美,满足侗族“三里一井,五里一亭”建筑风俗。 侗族戏台多采用吊脚楼式建筑形式,戏台融建筑、彩绘、雕塑、诗词于一体,楼台前趟后封,后台干壁留有两个边门,供演员出入。戏台常位于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与鼓楼、风雨桥构成侗寨核心区域。侗戏大约出现在明末清初,最早起源于贵州,后来经广西进入湖南。侗戏的鼻祖是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腊洞的吴文彩,他编的《梅良玉》是历史上第一部侗戏。侗戏的演出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侗族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戏台上的表演,侗族人民传承着自己的历史、传说和价值观。 “萨”在侗语中意为“祖母”或“圣母”,萨堂是侗人祭祀活动的核心地点。萨堂建筑为土包式结构,以方形土堆为主,周围栽种常青松柏,萨堂内放置铁锅、茶杯、银饰等,象征“萨”的生活用品和遗物。萨堂前常设卵石坪,用于举行祭萨仪式。 侗族墓葬建筑形式多样,如土葬、树葬、崖葬等,其中土葬最为普遍,墓地通常建在风水良好的地方,墓碑有单体、碑头式、门楼式和复合式。图案多为龙、凤、几何纹等,反映了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侗族墓碑石刻起源于康乾时期,到同治光绪,贵州黎平的墓碑雕刻达到鼎盛。 侗寨寨门承担迎接宾客、标识村寨及族群认同等功能,是侗族聚落的生活边界,寨门通常建于进入寨子的要道口,多采用“井干式”木构,结构上以三柱或五柱落地为主,两排中柱骑在抬楼枋上,屋顶多为歇山式或重檐式,常有雕刻、彩绘。 侗族历史可追溯到中古,其先民在先秦时期被称为“黔首”,后来逐渐演变为“峒民”。到唐代,侗族形成为单一的民族,并在宋代被正式记载为“仡览”。侗族族源存在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特别是骆越支系。也有观点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达到相当水平。侗族文化丰富,如侗族大歌、侗戏、侗族服饰、侗族建筑等。 侗族是天生的艺术大师,工匠建筑能力高超。在侗族木构建筑中,建筑师不用绘制图纸和制作模型,整体构思全在脑海中,仅凭手上自制小角尺,用一条楠竹制的丈尺和一支竹片洁墨笔,通过手锯、凿子、斧头、木创及长头控镐等工具,梁、柱、枋、板、眼等“木马”上制作而成。对于建筑中各种构件名称,墨师们烂熟于心,使用祖传的“墨师文”标记。设计制造出的式样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设计之精巧,造型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