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将至,大街小巷飘荡着粽叶的清香,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插着翠绿的艾草,这熟悉的香气唤醒了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记忆。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民谣,更是中华儿女对于端午文化的深情寄托。</p><p class="ql-block"> 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相传屈原投江后,百姓们为了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便将米饭用菰叶包裹投入江中。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粽子早已从简单的祭品变成了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南,端午节前夕的菜市场里,粽叶、糯米、红豆等原料的销量比平时翻了好几倍。沙家浜的粽叶很有名,摊主们从凌晨就开始忙碌,将新鲜的芦苇叶和箬竹叶捆扎成捆,这些带着自然清香的叶子,即将在千家万户的厨房里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对粽子的喜爱,不仅在于它的美味,更在于包裹其中的文化记忆。在江南地区,包粽子是一项需要全家人参与的传统活动。老人们手法娴熟地将两片粽叶交错叠放,舀入浸泡好的糯米,加入红豆、蜜枣或是腌制好的五花肉,再用棉线紧紧缠绕。年轻人围坐一旁,边学边做,听长辈讲述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的习俗。厨房里蒸汽氤氲,粽香四溢,这种温暖的场景成为了许多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发展,粽子的品种也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白米粽、豆沙粽、肉粽外,近年来还出现了紫薯粽、榴莲粽、冰粽等创新品种。在浙江嘉兴,五芳斋等老字号企业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出了真空包装的粽子,让这份美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而在广东肇庆,裹蒸粽以其硕大的体型和丰富的馅料闻名,一个粽子往往重达一斤,需要多人分享。不同地域的粽子各具特色,却都承载着同样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与粽子同样重要的端午符号是艾草。民谚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到端午时节,人们会将新鲜的艾草悬挂在门楣上,或是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艾草不仅具有驱虫辟邪的实用功能,更被赋予了祈福纳祥的美好寓意。在中医理论中,艾草性温味苦,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艾草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等成分,确实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这种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焕发着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习俗远不止于此。赛龙舟、佩香囊、系五彩绳、饮雄黄酒...每一项活动都蕴含着先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江苏南通,今年端午节期间将举办大型龙舟赛事,十余支队伍正在加紧训练。龙舟竞渡最初是为了打捞屈原的遗体,如今已演变为一项充满激情与团队精神的体育活动。观众们的呐喊助威声与铿锵的鼓点交织在一起,展现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传统节日为我们提供了回归家庭、重温文化的契机。当粽子的香气从厨房飘出,当艾草的清芬弥漫厅堂,忙碌的现代人得以暂时停下脚步,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这些流传千年的习俗,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维系着家族的情感,更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意义,不仅在于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更在于让我们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保留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当我们品尝着软糯的粽子,闻着清冽的艾香,实际上是在与千百年前的先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文化认同感,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粽叶飘香时,正是端午至。让我们在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里,细细品味传统文化的韵味,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无论是亲手包制一个粽子,还是在门前挂上一束艾草,这些简单的举动都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愿这粽香与艾香,永远飘荡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成为我们文化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北方江河与湖泊少,文化广场舞龙也热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