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芷江受降旧址是抗日战争胜利历史见证之地,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七里桥村。选在芷江这个并不出名的地方商讨投降细节,原因是芷江建有当时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芷江机场,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和中美空军联队大本营。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在芷江签字接受日本投降命令备忘录,芷江县从此以中国抗战胜利受降名城而闻名。芷江是中国战区总受降地、第一个受降点。</p> <p class="ql-block"> 芷江受降纪念坊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式建筑,高8.5米,宽10.46米,厚1.15米,整体造型形似“血”字,寓意中华民族用3500万同胞生命换来对日战争胜利。纪念坊1946年2月建成,1966年文革中被毁,1983年修复开放,2010年按原貌重建。</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举行投降商讨;1946年2月,中国政府在芷江动工修建受降纪念坊,详备此经过。</p> <p class="ql-block"> 甲午海战以来,日本以投降者身份,第一次向一个国家无条件投降,这个时间定格在1945年8月21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首次以战胜国接受战败国投降。</p>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处理日本投降工作概况表 <p class="ql-block"> 芷江受降终结了十四年抗战,是二战东方主战场胜利标志点,也可以说它终结了亚洲二战。</p> 受降堂原为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第14中队营房,建于1938年,是横条黑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室内桌椅、沙发等均属国家一、二级文物。 受降堂保持原貌,会场中间悬挂中美英苏国旗,参观留影者络绎不绝。 芷江受降原始照片,从日方代表精神面貌看,脸部严肃,眼神坚毅,并无失败者表象。 1945年9月9日,正式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冈村宁次的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将投降书交给何应钦。王鼎钧在回忆录《关山夺路》提到,他最初看到这张照片时,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经过长期思考,终于看出了其中的眉目。他认为照片中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双手呈递投降书时,投降书离桌面太近、太低,且没有过桌面的中线,导致何应钦需要伸长胳膊、俯身去接。王鼎钧觉得,小林浅三郎“有机心”,而何应钦则“有些慌张”,从这张照片瞬间来看,“日本没输”。王鼎钧这种观察反映了他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洞察,也体现了他从个人视角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他没有简单接受照片的表面意义,也为大众重新认识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这幅照片显然是拍电影拍出来的,晃然有“谴唐使”的错觉。 投降书内容包括:日本政府及大本营已向联合国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在中华民国境内(东三省除外)、台湾与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地区内的日本陆海空军向蒋委员长投降;日军立即停止敌对行动,暂留原地待命,所有武器、装备、财产等均待缴给指定接收方。 受降碑林是1998年建的,也成一景。 受降纪念馆内设三大展厅----“八年抗战”、“中国受降”、“毋忘历史”,展出二战文物214件,陈列1945年8月21日芷江洽降会谈资料,包括历史原物件40余件套。 最可爱的人----飞虎队,全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称陈纳德航空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空军部队。 飞虎队可追溯到1937年,当时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应国民政府邀请担任空军顾问。1940年,陈纳德在美国成功游说罗斯福总统,获得支持,招募了约100名飞行员和200名地勤人员,以私人机构名义组建飞虎队。1941年8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飞虎队名称来源于飞机上喷涂的“带翼小老虎”队徽,中国居民称其为“飞虎队”。 飞虎队由国民政府通过民间招募方式从美国聘请退役飞行员组建。国民政府为飞虎队提供高标准的生活设施和物资供应,包括单人间、独立浴室、保姆佣人、酒吧俱乐部、游戏房等。国民政府支付给普通飞行员月薪为600美元,小队长650美元,中队长700美元,每击落一架日机有500美元奖金。 机场内设指挥塔、飞行执勤室、配电机房及俱乐部等设施,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和后勤体系。据记载,当时在机场工作的美空军地勤人员就有6000余人。 Hawk-81A2(P-40c)是飞虎队主要战机,也是太平洋战争初中期美国陆军主力战机。该机装有1台水冷活塞发动机,流线型机身和硕大散热器,单翼装有武器,可收放后三点起落架。最大飞行速度552千米/小时。二战期间,P-40c主要对手是日本零式战斗机。对比而言,P-40c机动性不如零式战机,但有较高的俯冲速度。 据日方资料,飞虎队在1941年到1942年7月之间击落日本战机115架,飞虎队损失80架战斗机,有21名飞行员战死、被俘或失踪。 飞虎队员使用的打字机 指挥塔建于1938年10月,砖木结构,东头为三层楼房,西头为二层楼房。 驼峰航线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全长800公里,最高海拔7000米,飞行频繁遭遇极端天气和日军拦截。为增加运力并躲避日军,驼峰飞行甚至开启了“夜间模式”。1942年4月至1945年9月间,中美两国飞行8万架次,美军投入超过2100架运输机,共投入84000多人,运输了87万吨战略物资,极大地支持了中国抗战。 驼峰航线是二战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在三年多时间里,中美两国共损失超过1500架飞机和3000多名飞行员,损失率超过80%。许多飞虎队成员也参与了驼峰航线飞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