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悠悠螺蛳肥

路行之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母亲忙完包粽子后就着手煮螺蛳了。</p><p class="ql-block"> 螺蛳是前一天早上,父亲在河里放鱼笼时捞回来的。母亲把螺蛳放在清水里搁置了一天一夜,中途换两次水。螺蛳遇到清水就把肚里的淤泥全吐了出来。母亲把盆里的螺蛳洗尽淤泥,拿来一把钳子钳碎螺蛳的尖尾。她示范几个后就把钳子递给我,又忙别的活去了。</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钳螺蛳,手忙脚乱的,遇到那些壳硬屁股短的螺蛳。钳口咬上螺纹刚使劲,“啪”的一声,不是屁股尖断碎而是螺蛳被弹飞了出去,反复几次都是如此。我以前看见母亲钳螺蛳屁股一钳一个,如行云流水,一柱香工夫就钳完半盆。我反复揣摩着,发现黑色的钉螺容易钳断是因为钉螺屁股长,钳口咬得的面积多不易滑落。壳硬的石螺屁股短,有的螺屁股圆溜溜的,钳口咬住的面积小,而且石螺比其他螺都滑,所以稍加用力就弹出去了。这一次我不再用钳口咬尾尖的第一节螺纹了,我把钳口咬在第三节螺纹上。闭上眼睛用力压钳,“啪”的一声脆响,螺尾应声而碎。</p> <p class="ql-block">母亲忙完手头的活,已临近傍晚了。她匆匆的把钳好的螺蛳用清水洗了两遍,然后倒入炒菜锅里加水没过螺蛳,放入生姜片、蒜瓣、陈皮、砂姜、八角,香叶,酒、醋、食盐,盖上盖子焖煮至水干。端锅下灶,母亲把那些配料挑除干净,洗净锅后又放上灶口。升火,放入猪油把蒜泥、葱头炒香,把煮熟的螺蛳入锅翻炒,整个厨房弥漫着扑鼻的葱蒜香味。</p><p class="ql-block"> 晚饭开始了,母亲端着两盘螺蛳上桌,蒸好的粽子以及刚炒好的菜在桌上漂着热气。我们一家老小围着桌子坐下,一盘炒猪肉,一盘白切鸡。因为是过节,鸡肉和猪肉作为供品先上桌,燃烛上香祭敬祖先。螺蛳是不能作供品用的,所以祭祀完毕才上桌。我们也是在节日才能吃上肉,平时很少得吃。</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围桌吃饭有说有笑,爸爸第一筷就夹了一块鸡脯肉给爷爷,然后叫我们兄妹自己夹肉吃。他自己却一颗接着一颗的嗦螺蛳。“呼”的一声接着又是“呼”一声,爸爸嗦出螺蛳肉的功夫是那么娴熟。看着爸爸吃得津津有味,我也夹起螺蛳往嘴边嗦,吸了几次螺肉丝纹不动,我顿时傻眼了。我眼馋的望着爸爸,他用的是哪门技术活。爸爸看着我的窘态,笑着说:“钳螺蛳屁股那是外功,嗦螺蛳才是内功,没有技术活是不行的。”接下来爸爸夹起一颗螺蛳作示范给我看,“螺口有封盖的先用筷子头挑出来,然后用筷子头对着螺肉用力往里截,把螺肉从螺口推到螺尾,就是让肉和壳脱离。接下来对着螺口猛然一嗦肉就出来了。”我按着爸爸的提示,把螺肉截到后面,嗦了一口,肉没出来,再嗦还是没出来。爸爸说:“用深呼吸的方式是不行的,一定要快、准、猛。”我调好气息,反复练习几次,“卟"的一声,螺肉应声入口。我喃喃自语,这筷子头大一点的肉还真费劲。爸爸说:“你嗦出的这颗螺蛳没有带螺仔,带蛋带仔的螺以你现在的功力是嗦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看着我那得意劲,悠悠的说:“螺蛳肉又叫穷人肉,就是穷苦人家一年到头没钱买肉吃,只好用螺蛳肉开荤。别看筷子头那么丁点肉,在饥荒年代可是救命的肉。”每次想到58年~60年的那场饥饿,母亲还心有余悸。“春天是螺蛳产卵繁殖的季节,前人有善良之心,这个季节不吃螺狮。一颗母螺百个仔。”</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话至今萦绕心头,虽然现在可以人工养殖螺蛳,市场应有尽有。但在物资匮乏的饥荒年代,人们为了保命吃了野生动物,还不忘维护生态平衡。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适可而止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