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年画

默白

去滩头古镇路上,稻田繁盛,一片农忙后的丰收景象,湖南一向是鱼米之乡,所谓"两湖熟、天下足"决非虚言。 鱼塘套养鸭子是不错的选择,湖南鸭品种丰富,这种温柔的鸭子不像凶悍的土匪鸭,更接近和顺的芷江鸭。 去滩头古镇是冲着那里的年画,从邵阳走隆回再到滩头,路径越走越偏,景色越来越接近天然,衰败更是满目皆是。 整个老街就找到一家年画作坊,据说是最有名的一家。 高腊梅是滩头年画主要传承人之一,她13岁起随母亲学习凿花,成为童养媳后随丈夫钟海仙从事年画制作,60多年来潜心年画耕耘,不断发扬光大。 <p class="ql-block">  低矮逼窄的红砖房(俗称鸽子笼)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标配,鸽子笼排出的街道犹如蜂巢,除了蜂王其他大多是蜂奴。和传统作坊式老街相比,这些鸽子笼仿佛赝品,把人塞进去过虚假的一生。人口爆发加上仿苏模式造就的大面积建筑垃圾成为乌托邦式印记。</p> 高腊梅作坊的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由第一代传承人钟登弟创办“成人发”年画作坊,后由第二代传承人钟海仙接手,1956年更名为“高腊梅作坊”。更名的原因,我的分析是公私合营时期,私营作坊必须改成公有,如果沿用“成人发”名号,还是私营味道,但如果改成童养媳出身的“高腊梅”就成了正宗的根正苗红。 滩头年画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湖南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以艳丽的色彩、古拙夸张的造型、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闻名,制作过程极为复杂,从砍竹造纸、雕刻木版到手工印制,每一步都体现了农耕文明的遗迹。一张年画的生产需二十多道工序,所有工序都在一个地方完成,极为罕见。 中间照片是高腊梅和丈夫钟海仙合影,“文革”时期年画列为“四旧”禁止生产,大量老版付之一炬,安身立命的祖传手艺不能丢,钟海仙冒着生命危险将多种画版偷偷转藏到10多里之外的城背村亲友家中,为年画延续贡献很大。1980年高腊梅和丈夫重新开办滩头年画作坊,带动了产业发展。 <p class="ql-block">  滩头年画代表作《老鼠娶亲》,描绘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如打锣鼓开路、骑马、举牌、吹喇叭等仪仗,新郎新娘却画成人形,妙趣横生。构图分上下两层,上层送礼的老鼠手拿鸡、鱼走在前列,身后跟着吹唢呐的乐司,下层鸣金的老鼠开道在前,身后是骑着高头大马的新郎官,扛灯打彩的老鼠簇拥轿夫,花轿里坐着装扮美丽的新娘,它们一个个尖嘴细腿,活灵活现,喜形于色,只有画面前方兀然出现的大猫,暗示老鼠前途未卜的命运。《老鼠娶亲》通过拟人手法将老鼠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反映了人对鼠既恨又媚的复杂情感。鉴于老鼠娶亲的威名,我们每人买了一套年画。</p> 滩头年画最盛期有六十多种,历史原因现存二十余种。内容以祝福新年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等为题材,反映人对生活的祝愿和寄托。从题材品种可分为神像(门神、财神和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戏文、仕女娃娃)三大类。 门神,通常是尉迟恭和秦琼合作扮演,有时还有钟馗。具有辟邪功能,追求“神似”而非“形似”,通过夸张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人物的威武力量,如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大刀眉圆眼珠、飘逸的美鬓和手中的鞭锏,极具伟岸之形。 《南海观音》在滩头年画中较为常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大慈大悲观世音,救苦救难度众生”,是人们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的精神寄托。新版观音将过去由右至左改为由左至右排序,更符合当代阅读习惯。 滩头年画是“四大年画”之一,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江苏桃花坞年画齐名。滩头年画制作从造纸开始,采用当地楠竹加石灰沤制后捞取纸浆制成“粉纸”,纸上还有一层特殊的“天应石”粉末,使色彩更加清晰,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采用木版套色和手绘相结合的方式,人物面部常常是手工“开脸”,即手工点睛、渲染面颊和嘴唇等,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滩头年画使用高纯度原色如橘红、淡黄、玫红与群青、翠绿、煤黑等形成强烈对比,整体色调热烈浓郁,极具湖南“辣味”。 当地土菜,两炒菜、两汤茶外加一碟咸菜,酸辣可口。 <div>自作诗一首:</div>湘西凤凰弋,问道南山松。<br>年画滩头绝,商团泛野丛。<br>庭檐雕木动,茶马古道冲。<br>诗话赠秋色,桃源称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