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目录】</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p><p class="ql-block"> (一)混沌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二)忙碌的少年</p><p class="ql-block"> (三)追梦的青年</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p><p class="ql-block"> (四)农场的磨炼</p><p class="ql-block"> (五)返城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六)退休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P1 </p><p class="ql-block"> (一)混沌的童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29日,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天,凛冽的寒风象脱缰的野马,夹裹着飞舞的落叶,啸叫着横扫而来,似乎要掀掉这间四壁漏风的茅草房的屋顶。</p><p class="ql-block">人们的心中充满了焦虑和盼望,焦虑怎样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盼望春暖花开的日子早些到来。</p><p class="ql-block">突然,从这间座落在三汊河边的茅草屋中,传来了婴儿呱呱的大哭声。哭声在告知世人,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这个呱呱坠地的男婴就是我。</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娘奔死,儿奔生。感恩父母将我带到了人世间。从此我就步入了人生苦旅。</p><p class="ql-block">我出生时还是旧社会,几个月后的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迎来了新社会。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幸运儿。</p><p class="ql-block">听母亲说,穷人没钱去医院生产,都是在家接生。母亲还说,生我时,是外婆请来邻居帮的忙,生我的衣胞,就埋在河滩上。</p><p class="ql-block">父亲是在20岁时同18岁的母亲在老家结的婚。父母的老家都在新沂窑湾,父亲的家在陆营村,母亲的家在头湾村。他们俩结婚五年,终于盼到了我的诞生。我的到来,父母别提多高兴了。我的出生,给父母的生活带来了压力,更带来了希望,他们感觉生活有了奔头。</p> <p class="ql-block">P2</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是在1946年从老家来到南京谋生的。经人介绍,在一位王姓老板的船上打工。后来,母亲也追随父亲来到南京。由于岸上没有住处,只得和父亲一起住在船上,干些杂活。老父亲风里来浪里去,撑槁背纤,挑沙搬货,吃尽了辛苦。</p><p class="ql-block">有了我以后,生活的压力更大了。为了养家糊口,父亲更是想方设法去挣钱。不跑船时,就挑柴火到永宁街等处去卖,以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远在苏北新沂老家的外婆,得知我的母亲快生我时,就风尘仆仆前往南京看望。</p><p class="ql-block">当时正值战争时期,老百姓为避战乱,很多人外逃,沿途有很多行人。她就背着干粮,跟着大队人流,结伴而行,起旱(步行)向南京走去。途中饿了就吃口煎饼,累了困了就在路边找地方休息一下。外婆一双小脚,步行十几天,吃了很多苦,硬是走到了南京,来到我们的身边。</p> <p class="ql-block">P3</p><p class="ql-block">我的外婆真的很勇敢,很不简单。她个性要强,很有主张,非常令人敬佩。母亲常在口中念叨,外婆对我们家有大恩。</p><p class="ql-block">我的外公去世较早,外婆千辛万苦将两个幼小的女儿拉扯大。</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外婆卖掉家中房屋,迁来南京,在两个女儿家轮流过。帮助带孩子,买菜烧饭。</p><p class="ql-block">记得在自然灾害时期,供应紧张。外婆总是天不亮将我拖起来一起去排队买菜。早去的人,放块砖头或破篮子占位。每次菜来了,大家往往一哄而上,也不顾秩序了,动作慢的话就会抢不到菜。</p><p class="ql-block">外婆高寿,享年94岁。她老人家去世那年,正值香港回归。</p><p class="ql-block">大约在1950年,我的父母换了住处,在三汊河大摆渡口租了一间房子。房主姓潘,他家的房子比较大,楼下开店,楼上住人。我们住在楼上的一个隔间。</p> <p class="ql-block">P4</p><p class="ql-block">隔窗就能看到川流不息的秦淮河水,白天黑夜都能听到过往船舶的嘈杂声、乘摆渡船过河的熙攘声。记得一年夏天,天气炎热,父亲将隔夜茶从窗户倒入河中。我自认为是不想给我喝,就大哭大闹,非要喝倒掉的茶,结果可想而知,挨了一顿打,老实了。此事至今记忆犹深。</p><p class="ql-block">门口有一条小街道,出门右转,前行没有多远,有一个单位的大仓库,里面院子挺大,大门常开着,我和门口同龄的几个孩子,经常溜进去玩耍。那时可没有上幼儿园的说法,都是散养,自已找乐子,自己玩。</p><p class="ql-block">1952年,我的弟弟出生了,我从此有了伴。我时常逗他玩,逗他开心。弟弟不挑食,味口好,总是大口大口吃饭,养的白白胖胖,人见人喜欢。我就不同了,有点挑食,不对味口的就不想吃。小时瘦小,稍大了,也是只长个子不长胖。</p> <p class="ql-block">P5</p><p class="ql-block">据说,住在三汊河高鼓村这段时间,奶奶也曾来过,但我已没有一点印象。奶奶在解放前还在三汊河大街摆过路边摊,顺便看看父亲顺便挣点小钱,时间不长就返乡了。奶奶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病因饿,不幸去世了。父亲带着幼小的大妹回老家奔丧,处理奶奶的后事。</p><p class="ql-block">1953年的某天,父亲带着我,到宝善街262巷看准备买的房子。这是两间此较小的草房,外加一间小厨房。谈妥后就买下了。随后就搬家,父母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在这个家,陆陆续续我又有了四个妹妹。</p><p class="ql-block">在父母的庇佑下,我们六姊妹在这里度过了无忧的童年,直至建立各自的小家庭。</p><p class="ql-block">搬过来的第二年,遇到五四年大洪水,南通路、唐山路一带一片汪洋。我们家的房子地势还算比较高的,就这样,屋内还是进水了。门口全是水,我就坐在洗澡盆里划水玩,捉四处乱爬的龙虾。</p> <p class="ql-block">P6</p><p class="ql-block">1955年,我的母亲年仅30岁。她的左腿胯骨处生无名疖肿,俗称"生痰",在姜家园的医院做了手术。</p><p class="ql-block">记得我母亲生病住院时,我才7岁,弟弟才3岁,父亲实在没办法,就将我和弟弟送到住在宝善街五十巷的干妈家,请她帮忙照顾我俩。</p><p class="ql-block">干妈人非常好,耐心地管我们吃住,照顾我俩。</p><p class="ql-block">我母亲常说干妈是个好人。</p><p class="ql-block">多年后,母亲还后悔地说,干妈去世时她不知道。</p><p class="ql-block">我和弟弟住在干妈家总不是个事,父亲还要上船工作。没办法,父亲只得将母亲、我和弟弟送回窑湾外婆家。</p><p class="ql-block">通过乡村医生的后期治疗,母亲逐渐好起来,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由于乡村医疗条件差,父母的第三个儿子没有保住。</p><p class="ql-block">在老家这段时间,我们时而在头湾外婆家住,时而在陆营子奶奶家住。</p><p class="ql-block">当时,外婆家养了一只大公鸡,会看门,看见人就追上去啄。后院有一台推磨,看到外婆磨小麦糊准备烙煎饼,我就上前帮忙。由于自己年纪小,转圈子推磨头发晕,推杆经常掉下来。这哪里是在帮忙干活,纯粹是在帮倒忙,自找乐子。</p> <p class="ql-block">P7</p><p class="ql-block">外婆的家建在大运河的河堤上,大运河连通骆马湖,河堤上有几十户人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大运河整治拓宽,政府择地整体搬迁,新址还叫头湾村。</p><p class="ql-block">在外婆家时,门口的小伙伴们,都愿意同我这个从南京大城市来的小蛮子玩。</p><p class="ql-block">我喜欢动手,做了一个小风筝,为了保持平衡,在下部栓上一根小绳子,放飞起来后,大家都高兴地鼓起掌来。</p><p class="ql-block">就这样,轮流放风筝,小伙伴们玩的很开心。</p><p class="ql-block">冬天树叶都落了,我带着弟弟,手拎一根棍子,来到树下。我使劲地将棍子抛向树的高处,将枯枝砸下来,弟弟忙着捡。差不多了,就捆绑起来背回去烧饭用。</p><p class="ql-block">奶奶的家在陆营子,庄子比较大,大多都是陆姓人家。</p><p class="ql-block">二大伯一家与奶奶住在一起,这里是祖屋。</p><p class="ql-block">大伯解放前讨生活则远走湖南,在株洲安了家。</p> <p class="ql-block">P8</p><p class="ql-block">奶奶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枣子挂满了枝头,我们就摘下来吃。</p><p class="ql-block">奶奶家还养了一头公羊,我就抓住羊角跨上去,骑着转圈玩。嘴干了,就将地里长的水灵灵的罗卜拔来吃。</p><p class="ql-block">据说,为此事,二大妈还与我母亲发生了爭执,说什么罗卜还没长成就给拔了。我母亲则说,孩子小,不懂事,吃一点有什么关系,护着我们。这件事,我当时是不知道的。</p><p class="ql-block">在陆营子住时,屋后的一户人家盖新房上樑,从房上向下抛喜糖和馒头,我和弟弟还上前抢拾。</p><p class="ql-block">说起陆营子,我在2010年还回过一次老家。那年姑母去世,我和大妹受父母委托,先去卢圩参加姑母的葬礼,后又到陆营子与两位兄弟和小叔会面,在祖屋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P9</p><p class="ql-block"> (二)忙碌的少年</p><p class="ql-block">那时在老家住了多长时间,我已不记得了,反正是在1956年9月份开学前,我们回到了南京,因为我要报名上学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也是7周岁可以上学,由于我生日小,只能到56年上学,这时快8周岁了。报名上学时,父亲在船上没回来,母亲又脱不开身,是邻居姐姐,带着她的弟弟和我,去石梁柱小学报的名。从此,开启了我的求学生涯。</p><p class="ql-block">这座学校紧靠河堤,不是很大,学生大多是船民子弟。我在这里上了2年就转学了。弟弟则在这所学较上到小学毕业。</p><p class="ql-block">当年,宝善街的路面铺的是方型小石块,通往学校的堤埂是黄泥路,南通路是沙石路。逢到下雨天,我就顶着一个破麻袋,一趑一滑的前往学校。有一次雨天上学,一位高年级同学看到我很滑稽,还敲打过我的头。</p><p class="ql-block">一次下大雨,我们的教室漏雨,学校在附近和尚庙的大殿里,用芦席隔了一块地方当成教室,我们班就临时搬了过去。</p><p class="ql-block">都是孩子,课间非常吵闹,忽然有水珠从隔栏外飘进来,弄的大家一头一脸。</p> <p class="ql-block">P10</p><p class="ql-block">大家用手一摸,一股骚味。原来是老和尚嫌吵,用佛尘沾上尿液洒过来的。这个和尚太不地道,没有一点仁心、佛心。向老师告状后,这样的事再也没发生。</p><p class="ql-block">放学回家,我们住宝善街的几位同学,要经过惠民河边的一座排水站。我们时常下到河边,在出水口的乱石缝中捉小螃蟹玩,有时还能捉到小河豚魚。这种小魚很好玩,一生气就变得圆鼓鼓的。那时的水质真好,河里的魚很多,不象后来污染的越来越严重。</p><p class="ql-block">三年级开学前,我们住宝善街的几位同学一商量,就将我们的学籍转到了宝善街小学,上学的路好走了,也近了。</p><p class="ql-block">这件事,家长都还不知道,见到我们自作主张的转学成功,都很惊喜。小小年纪,能独立办成这件事,也是够自豪的。</p> <p class="ql-block">P11</p><p class="ql-block">转学到宝善街小学后,我们被插班到三(4)班,班主任是杨增朴老师。杨老师个子高大,和蔼可亲,常指导我写毛笔字。</p><p class="ql-block">在宝善街小学读书时,正赶上58年大跃进、大办食堂、除四害。我们这些小学生也跟着忙。只见学校的操场上支起了一座小高炉,冒着浓浓的黑烟在炼钢,也不知是否能炼成。放学后或星期天,就去完成老师下达的任务。到河边去捡废铁,到厕所去打苍蝇。打到的苍蝇装到一个小瓶子里,然后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这些东西交到学校时,都要逐人过数登记,认真的很。</p><p class="ql-block">最搞笑的是,一次南京城全城行动除四害。在统一时间,家家都将能发声的脸盆等拿出来敲打,全城到处都是哐当声。你别说,真的有点用,天上飞的麻雀等飞鸟,都成了惊弓之鸟。到处是响声,哪儿都不敢落脚。可怜这些小鸟,不是被吓死就是被累死。</p> <p class="ql-block">P12</p><p class="ql-block">全民大办食堂也很热闹。家家都将铁锅、铁床、铁脸盆架等金属器物上交。一是可以提供大炼钢铁的原料,二是可以断了自己烧饭的后路。我们家也不能幸免,将该交的都交了。等食堂停办后,家家又重新去买锅。记得我们家的一个铜脸盆,一个铜暖壶,质量非常好,也交了。这是最可惜的,如果能留到现在,可以成为传家宝。</p><p class="ql-block">到了开饭时间,我就拿着锅到南通路的公共食堂去打饭。这种饭都是先蒸后煮,比轻蓬松,看上去很多,其实不然。这样的饭很不好吃。</p><p class="ql-block">那段时间,一件比较好的事是,非常讲卫生。居委会隔三差五到处喷洒农药,蚊虫很少。还时不时地挨家挨户检查卫生。检查卫生时,捡查人员都是戴着白手套,在每户的门头,厨櫃顶,木箱上头仔细摸,看有没有灰尘。我的母亲非常爱干净,家里搞得一尘不染,经常受到表扬。</p> <p class="ql-block">P13</p><p class="ql-block">那个时期,各方面都比较落后,老百姓家里还没通上电,家家户户都是用煤油灯照明。</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家有一盏玻璃罩的煤油灯和一盏自制的煤油灯。玻璃罩灯要经常擦拭。我就在自制灯下做作业,母亲就在玻璃罩灯下做针线活,这个灯要亮的多。我做完作业,两个鼻孔里都是黑烟,有时不小心,还会燎到眉毛。</p><p class="ql-block">那时家家都是煤油灯照明,一不小心就会酿成火灾。我们会经常听到消防车的警笛声。这时大家就会议论,不知又是哪家失火了。</p><p class="ql-block">大跃进的第二年,也就是1959年,进入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时大家都吃不饱肚子,有上顿无下顿。家中一个月才能吃一次干饭。粮食限量供应,买粮用粮本,油的供应也很少。</p> <p class="ql-block">P14</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船队到港后,常会带回来一些山芋干,以补粮食的不足。住宝善街四号巷的姨娘,会从下关二粮仓库带回一些豆渣饼和酒糟送到我家。母亲会买些豆腐干,在家卤一下,和门口的邻居一同乘船到芜湖去卖,挣点小钱。</p><p class="ql-block">放暑假时,有一次,我带着弟弟,拿着两个口袋一把剪刀,从大摆渡过河到三汊河农村挑野菜。挑菜时,弟弟说饿了,我就不管不顾地拔了人家地里的罗卜给他吃。我俩辛辛苦苦地剪了两口袋灰条菜。扛回家倒在洗澡盆中时,还冒着热气。挑回来的野菜,让母亲或炒或煮给我们吃。</p><p class="ql-block">那时,家中有一只下蛋的母鸡。下的蛋我们都舍不得吃。聚多了,我就拎着篮子到热河路石桥去卖,到宝善街豆腐店换豆渣。</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经常会有上门讨饭的,我们自己都很困难,遇到年龄大些的,会给一分钱打发走。</p><p class="ql-block">穿街走巷挑着担子叫卖的小商贩,经常会出现在巷子中。有卖蒸儿糕的、冰糖球的、糖芋苗的、麦芽糖的;还有收破烂的、修雨伞的、补锅补碗的、换钢精锅底的,都在为生活奔忙。</p><p class="ql-block">我会用捡拾的废铁或牙膏锡换麦牙糖吃,小商贩会判断交换的价值,麻利的切一块给你。这就是以物易物、物物交换的人类最古老的贸易形式。</p> <p class="ql-block">P15</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到巷口买烧饼给弟弟吃,弟弟才将饶饼拿到手里,就被一个流浪儿童一把抢过去。</p><p class="ql-block">这孩子精的很,拼命向烧饼上吐口水,怕你再夺回头。就是夺回来,再吃也不卫生,只有作罢。</p><p class="ql-block">我喜欢看小人书,家中收集了不少。我突发奇想,与小朋友分享,一分钱一看。我就时常搬张小桌子,和弟弟到南通路口的一棵大树下摆小书摊。有一次挣了8毛钱,非常高兴。每次挣的钱都全部交给母亲,自己一分不留。那时,8毛钱可是大钱,5分钱就可以看一场电影,出2元钱份子可以吃喜酒。</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我生病发烧,父亲背着我,弟弟跟在后面,乘小摆渡船过河到对岸,然后穿过弯弯曲曲的大片菜田,到姜家园医院看病。那时还没有热河南路,这一带全是和平蔬菜大队的菜地。</p><p class="ql-block">在上小学期间,学校还组织我们这些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以培养我们的劳动观念。</p><p class="ql-block">一次,我们到和平蔬菜大队的菜田里摘蚕豆,大家欢声笑语,边摘边玩,忙的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到二板桥的酱园厂切萝卜,边切萝卜边互相砸,切好的萝卜砸了一地。</p><p class="ql-block">三年自然灾害结束,1962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时,我也小学毕业了。这些年,我也算忙忙碌碌混过来了。</p><p class="ql-block">小学毕业填报志愿时,我填了十二中。因为十二中在下关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学府,师资力量强大,号称下关的小南大,大家都很向往。</p><p class="ql-block">我在班上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能排在前十名。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老师也赞成我和另外几位同学报考十二中。</p> <p class="ql-block">P16</p><p class="ql-block"> (三)追梦的青年</p><p class="ql-block">爭取考上南京十二中,这是我追梦的开始。</p><p class="ql-block">至今我都清楚地记得,当时小升初的作文考试题目是“我和我的同学”。看到这个作文题,我就明白。写我的同学是重点,但是“我”必须要有关联,不能不写,否则就会走题,影响得分。</p><p class="ql-block">我的一个同学因为没有认真审题,通篇只写我的同学,严重影响了分数。很可惜,他最后是去21中上的初中。</p><p class="ql-block">我审完题,立刻就有了主意,现编了一个故事,按规定要求一气呵成完成了作文。</p><p class="ql-block">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某个周日,我和我的同学结伴去玄武湖玩…,我俩路过一处湖边,发现一个小孩在湖边玩耍时不慎落水,看到这一情况,我手足无措,大喊:小孩落水了!而我的同学则二话不说,脱下衣服就跳入水中,将这个小朋友救上岸…,我非常佩服同学的勇敢行为,决心向他学习,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p><p class="ql-block">非常幸运,我终于考上了南京十二中。</p> <p class="ql-block">P17</p><p class="ql-block">得知自己考取了十二中,顿觉一身轻松,艰苦地学习终于有了回报。这个暑假就放飞心情,尽情地玩耍。</p><p class="ql-block">1962年开学季,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开始与语、数、理、化、史、地、外这七位高人打交道、过招。</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坐落在挹江门旁、绣球湖畔。学校有四幢仿古建筑,还有一些后建的教学楼和校舍。每天清晨,学较的朗朗读书声与公园的练歌声在空中交汇,形成美妙的混声大合唱。</p><p class="ql-block">这所学较历史悠久,至今已一百多年。学校创办于1917年(民国六年),其前身为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益智小学,1919年改名为"道胜小学",1942年增设初中,更名为"私立道胜中学"。1951年与私立惠民中学合并为"下关中学"。1952年7月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改为公办,命名为"南京市第十二中学"。</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赶时髦,很多人改名子。下关区叫东方红区,十二中叫东方红战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18</p><p class="ql-block">我在十二中读了六年书,初、高中连读。初中毕业时,我曾报考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由于没考好,加之竞争太激烈,没有如愿。</p><p class="ql-block">上初中时,一年级有四个班,我被分到初一(1)班。班主任是洪大伟老师,他是一位资深的美术老师。他的家就在我们教室的后面,办公室就在教室前面的独幢小二楼上,楼下是体育器材室。洪老师教学认真,不苟言笑,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班上有五十多名同学,有同学议论:排班是从高分到低分排的,我们班都是考的最好的,言语间流露出无名的自豪感。</p><p class="ql-block">我则想,应该是随机安排的吧,不会有那么多讲究。管他编在那个班,继续努力学习才是硬道理。</p><p class="ql-block">要读的书发下来了,老习惯,我拿起新书就闻起来,油墨的清香味直冲脑门,真的令人非常陶醉。</p><p class="ql-block">难怪有书香门第、书香世家、书香家庭一说,原来出处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书真的很香,否则也不会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名句。</p><p class="ql-block">新书发下来没几天,老师就说我们班不学俄语了,改学英语,将俄语书收回,发英语书。当时老师没做解释,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中苏关系恶化了。</p> <p class="ql-block">P19</p><p class="ql-block">我们那时上中学,还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上课要认真听讲,老师讲到重点难点时,要记点笔记。回家后,在煤油灯下认真完成老师佈置的作业,第二天按时交给学习组长或班长。有时会在路灯下和月光下看书、背书。</p><p class="ql-block">应对各种考试是每个学生比较头痛的事,高人会拿出真功夫与你过招。</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上学的路也在考验我们。我家住宝善街最南面,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二十分钟路。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雷打不动地按时到校。</p><p class="ql-block">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一般都不在学校食堂买午饭吃,上午放学后跑回家吃饭。</p><p class="ql-block">一天四趟是我的基本功,几年下来应该走了不少路。也奇怪,就是这样也从来没觉得累,年轻真好!</p> <p class="ql-block">P20</p><p class="ql-block">哪象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家里人接送,不是电动车就是私家车。</p><p class="ql-block">我们那个年代,自行车可是奢侈品,一百户人家能有一户有自行车就不错了,根本就没有什么私家车。</p><p class="ql-block">说起自行车,有一件趣事。我的一位同学住学校对过的姜家园,他家条件比较好,家中有一部自行车。我就让他教我骑自行车。</p><p class="ql-block">放学后,我们就一同来到绣球公园,他就教我学骑车。通过好多次的学习,我终于会骑了。为了感谢他的助人为乐,我会时不时地请他吃烧饼或烤山芋。</p> <p class="ql-block">P21</p><p class="ql-block">下关这一带,住户大多数是下层百姓。有搞船的、码头扛大包的、踩三轮车的、拉平板车的、沿街叫卖的、开小店经商的、以及菜农等,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就是搞船的,解放前为船老板打工,解放后才成为船上工人,收入还是很低。</p><p class="ql-block">一次上体育课,正值隆冬季节,体育老师带领我们班在学校西边大操场上体育课。立正稍息后,老师用鹰一样的眼光来回扫视了一下队伍。突然,他指着我,大声地说:你,把大棉袄脱掉!这样怎么上体育课?我赶忙解释说:老师,我穿的是空心棉袄,里面没有卫衣。老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说:好吧,就这样,开始上课……。</p><p class="ql-block">那时,大多家庭家境贫寒,能穿上卫生衣、毛钱衣是很了不起的。</p><p class="ql-block">这堂课后,我被好事的同学起了一个"大棉袄"的雅号。</p><p class="ql-block">那时,同学之间互相取外号,可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p><p class="ql-block">也许你不知道,我母亲会裁剪缝制中式服装,我身上穿的棉袄可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春、秋取出棉花就是夹袄,天冷了,填进棉花就成了棉袄。</p> <p class="ql-block">P22</p><p class="ql-block">在学校,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我们的业余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p><p class="ql-block">记得,学校组织过我们到江心州学农,当时就干些简单的农活。中午开饭地点的旁边正好有一个大粪池,怪味直飘。一位女同学喉咙浅受不了,当场大吐起来,引来同学们一片哄笑声。</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到城河村学农助农,睡的是稻草铺,屋内还有一口农户家的棺材,门外就是猪圈。放眼南望,能看到城墙。可惜,黑龙江路的这段城墙后来被拆了,只剩一段修复后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P23</p><p class="ql-block">大约在64年前后,我们的巷子装上了共用电表,十几户人家共用一只电表。因怕电表超负荷,规定一户只能有一盏灯照明,电费平均摊,不允许有第二盏灯。</p><p class="ql-block">我们就在靠近房门的隔墙上开了个小窗口,将灯吊在这里。这样两间房子都有亮光了。</p><p class="ql-block">母亲在房里做针线活时,我会将灯拖到离她近的地方挂起来,不用时就挂回原处。</p><p class="ql-block">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这样很不安全,我就加装了一个双联开关,增加了一个灯泡,这样既方便又安全了。</p><p class="ql-block">邻居们看到我家一会这个灯亮一会那个灯亮,说我家多用了一个灯头,违犯规定占大家便宜了,来同我理论。</p><p class="ql-block">我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说明原理,并说如果发现两个灯同时亮我可以认罚。邻居有懂电的,知道我这样做没问题,这件事也就平息了。</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看到别人只用一个听筒和连在听筒上的一根电线,将这根线绕在电灯线外面,就能收到南京广播电台的广播声。</p><p class="ql-block">受此启发,星期天我就跑三牌楼和会街、军人俱乐部、新街口世界剧场,这些地方都有无线电器材卖。</p><p class="ql-block">每次出行,都是步行前往。到世界剧场时,我穿过大街小巷和农田,路过五台山,来到目的地。买好器材后再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起初,我用固定矿石加上一个听筒,就能收到广播电台的广播。后来就改用活动矿石,拨动针孔,收的台就多了,有时还能收到西站调度的喊话声。</p><p class="ql-block">那时,有卖简易收音机的电路板和图纸。我就买来电阻、电容、二级管、三极管、喇叭等进行组装。</p> <p class="ql-block">P24</p><p class="ql-block">上中学时,我已14岁,是个大青年了。学习之余,常会帮助父母做些家务事,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p><p class="ql-block">那时,每家每户还没有通自来水,大家都是到巷口私人开的水站挑水吃。挑一担水要付一分钱。</p><p class="ql-block">水挑回来倒入水缸,要挑三次才能装满水缸。挑水时为争水桶,时常会发生争执。</p><p class="ql-block">挑回来的水都要节省着用,洗衣、洗菜都到惠民河边去,一盆洗脸水要洗一家人。</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下放农场,挑水的活就由弟妹们接班了。</p><p class="ql-block">水站有时会停水,我就到河边去挑水。挑回来的水要用明矾沉淀后才能用,时间一长,缸底会有一层泥沙,要经常清洗水缸。</p><p class="ql-block">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家才用上一户一表的自来水,这时用水就不再那么受罪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我最喜欢做的事是到河边去洗碗筷。夏天午饭后,提起装着碗筷的菜篮子来到河边,放下篮子先下水扑腾几下,玩的差不多了,才洗好碗筷提着篮子回家。</p><p class="ql-block">我在玩中学,学中玩,经过多次玩水,竟然无师自通的学会了游泳。我的进步也蛮快,可以游到河对岸了。</p><p class="ql-block">夏天,惠民河常有运西瓜的小船在河中行驶,我们一群顽皮的孩子就围着小船转,总有人会弄下来一个西瓜大家分着吃。</p><p class="ql-block">学会游泳后,胆子也渐渐大起来。一次与同学相约到下关电厂外的江边去游泳,被前来查看的老师发现,罚我到洪老师的办公室打扫一周的卫生。</p><p class="ql-block">当年,老师关爱学生,怕学生出事,顶着烈日冒着高温到江边去找班上的学生,老师真的不容易。回想起来,真的很惭愧。</p><p class="ql-block">说起游泳,我游过惠民河、长江、绣球公园游泳池、河校游泳池、玄武湖万人游泳池、大运河、大海。</p><p class="ql-block">就是说,江、河、湖、海我都去游过。</p> <p class="ql-block">P25</p><p class="ql-block">我们宝善街的老房子是土坯墙草房,五四年发大水时,房子的后墙被水泡塌。父亲就买来芦柴盘绕上稻草,用草把子和竹片编扎成墙,再泥上黄泥。这样的房子经不住日晒雨淋,需要经常修补。</p><p class="ql-block">这时我渐渐大了,也能帮父母分担些体力活了。每当父亲修补墙体时,我就会帮助父亲端水和黄泥,用斧头将稻草剁碎撒进黄泥里,然后父子俩轮换赤脚进去踩,直到踩均匀。</p><p class="ql-block">完成准备工作,我父亲就做大工负责泥墙,我就做小工负责搬运和好的泥,每当父亲累了,我就替換泥几下。</p><p class="ql-block">我姨娘姨父住在宝善街四号巷,他们买的两间房子是建在水塘边,房子下面都是打的桩,屋内地面是在桩上铺的木板。</p><p class="ql-block">由于房子太老,很多地板和桩都烂了,成了险房。姨父就和我父亲商量看怎么办。我父亲说,房子不用动,加固房柱,将下面填实,另做地面就行了。</p><p class="ql-block">于是,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姨娘家帮忙,邻居张家的儿子也来助阵。我们在房屋下面钻进钻出,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用电厂的小灰将下面填实。然后加固房柱、拆掉地板、打上水泥,顺利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P26</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一到夏天的晚上,城门洞、河堤上、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纳凉的人,非常热闹。晚饭后,人们立即搬起凉床、躺椅、橙子抢地盘。</p><p class="ql-block">我们根本没见过电风扇是什么样子,度夏全靠一把扇子。小孩子热的难受,就将洗澡盆放滿自来水,爬进去快活快活。</p><p class="ql-block">一到夏天,我和弟弟就来任务了,晚饭后,就协助父母在门口搭好凉床、摆好吃饭的小桌子用来乘凉。妹妹们都还小,母亲帮她们洗过澡后就交给我俩,她们睡的香,我们忙的欢,扇扇子,赶蚊子。</p><p class="ql-block">睡到半夜,突然下起雨来,到处都是大呼小叫声,忙着向家里撤退。</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穿的凉鞋叫趿地板,我穿的趿地板是父亲亲手做的。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踢跶声。</p> <p class="ql-block">p27</p><p class="ql-block">一到放暑假,我就会按步就班地完成暑假作业,其它时间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彻底解放自己。</p><p class="ql-block">我会和邻居家的孩子结伴去定淮门、三汊河等处粘知了。我们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用面粉和成团,再洗成面精备用。发现知了在树的高外鸣叫,就将三根竹杆连接好,将面精裹在竹梢头,寻声去粘,最多一次能粘十几个。</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眼力真好,不象现在,只闻蝉鸣声,不知何处藏。</p><p class="ql-block">从宝善街过大摆渡到三汊河,那时这里的水塘、水沟都非常多,到处都有野生龙虾,我时常去钓着玩。</p><p class="ql-block">那时很少有卖玩具和买玩具的,我就自己动手制做玩具。</p><p class="ql-block">我用和好晒干的黄泥块,刻制成左轮手枪,再用铅笔塗成黑色,一把铮亮的手枪完全可以乱真。</p><p class="ql-block">用板车幅条做成火药枪,买来满大街都有卖的火药纸,撕一点放进去,扣动搬机,响声震天,时常将大人吓一跳。</p><p class="ql-block">火药纸用完了,扒点火柴头放进去,也照样响声震耳。</p><p class="ql-block">滚铁环、打弹弓、飘画片、打梭、蹲在地上打弹子,到河运学校体育场旁的草丛中捉蛐蛐,更是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我还用放大镜做过一个幻灯机,买来一些幻灯片,用手电筒做光源,观看墙上的投影,非常有意思。</p><p class="ql-block">三年的初中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接着不是上技校就是上高中,又或去找工作做。</p> <p class="ql-block">P28</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五年,我初中毕业了,学校为我们拍了毕业照,洪大伟老师、方桂老师、隋淑英老师居中而坐。到秋季开学时,我报到上高中了,追梦的征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被分在高一(二)班,班主任是和清邵老师。</p><p class="ql-block">还是熟悉的校园,就是上课的教室变了。新教室是在原来教室的北边,也是一排平房,教室同样是坐南朝北开的门。旁边就是大操场,课间休息时活动一下非常方便。</p><p class="ql-block">班上的同学大多数都是生面孔,只有几位是初中同学。这时我想,我要尽快融入这个新的集体,共同度过三年的高中生活。</p><p class="ql-block">上了高中,自己明显感觉学习的压力大了,不能再象上初中时那样放任自己。上高中就是奔上大学去的,不刻苦学习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比较优秀,在学习上他们都是我的榜样。</p><p class="ql-block">当时有这样一个传言,说高一(二)班是皮鞋班,其它三个班是草鞋班,令人捧腹。</p><p class="ql-block">上初中时,外语和化学是我的短板,我要迎头赶上,尽快改变这种状况。</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好意思,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四)农场的磨练</p> <p class="ql-block">开篇语:</p><p class="ql-block">东辛农场是江苏最大的农场,方圆218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30万亩。当年,农场有知青近一万人,占全场人口的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在那片土地上,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身影;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一次难忘的记忆《割芦苇》</p><p class="ql-block">茫茫东大滩,地广行人稀。</p><p class="ql-block">朔风漫天吹,飞禽无踪迹。</p><p class="ql-block">柳条配芦席,搭成地窝栖。</p><p class="ql-block">铺上厚草垫,翻滚当游戏。</p><p class="ql-block">躺下望屋顶,可见星斗移。</p><p class="ql-block">翻来又复去,裹被相互挤。</p><p class="ql-block">东方暖阳升,银霜寒气逼。</p><p class="ql-block">忽闻钟声响,匆忙穿好衣。</p><p class="ql-block">取来盐池水,个个忙漱洗。</p><p class="ql-block">入口双眉皱,欲吐已不及。</p><p class="ql-block">稀粥伴面饼,凑合填肚皮。</p><p class="ql-block">吃完不觉饱,谁敢有脾气。</p><p class="ql-block">芦苇迎风舞,摇曳躲来袭。</p><p class="ql-block">金戈声声响,埋头挥镰急。</p><p class="ql-block">日暮方收兵,众人瘫如泥。</p><p class="ql-block">倒床鼾声起,醒来月已西。</p><p class="ql-block">(乐天写于2021年深秋)</p> <p class="ql-block">P25</p><p class="ql-block"> (五)返城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P</p> <p class="ql-block">P26</p><p class="ql-block"> (六)退休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请耐心等候。</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关注!</p><p class="ql-block">以上是初稿,敬请指正。🙏🙏🙏</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回忆的历史,名人有名人的波澜壮阔,百姓有百姓的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我写回忆录,掌握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太多,要有取舍,选择重点写,以点带面,不宜铺展开来写。</p><p class="ql-block">2)回忆录不是散文和小说,无需过多的文学修辞,不宜夹叙夹议,更不应涉及政治,评论时事。</p><p class="ql-block">3)不着急,慢慢写,慢慢改,有的是时间。想写就写一点,不想写就停下来休息。</p><p class="ql-block">4)别太看重写的好坏,不要顾及别人的看法,自己满意就行。</p><p class="ql-block">5)别把这事当成任务,形成压力,要把它当成一项有益健康的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