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碾过晨雾时,紫鹊界的梯田正裹着青灰色薄衫。两千三百级石阶像被风吹皱的竹简,层叠着铺陈至天际线。春水未至的田垄间,秦人留下的排水暗渠仍在土里均匀呼吸,那些被岁月浸透的犁痕,比任何云海都更接近永恒。<br><br>边城的渡船摇醒沉睡的酉水,艄公的竹篙点破三省交汇的晨光。青石码头晾着新染的蓝印花布,恍若翠翠遗落的头巾。在"一脚踏三省"的界碑前,我们轮流张开双臂,任湘西的风灌满衣袖,把重庆的雨和贵州的云都揽入怀中。<br><br>芙蓉镇的瀑布在暮色里苏醒。八十处跌水撞碎黄昏,将吊脚楼的轮廓溶成流动的金箔。米豆腐的香气从青瓦檐下溢出,与飞溅的水雾纠缠成丝。临崖酒吧的驻唱歌手拨动琴弦,古老哭嫁歌混着电子音效,在瀑布轰鸣中发酵出奇异的和谐。<br><br>最后一站停在浦市的天主堂前,哥特式尖顶刺破层层封火墙。老同学说得没错,这座"小南京"确如末代贵妇——青苔爬满雕花门楼,罗马柱旁晾晒着苗家酸鱼,法国传教士栽的葡萄藤,如今正为土家族新娘的银冠结出紫珠。我们在万寿宫颓圮的戏台下喝茶,看穿枓拱间的夕照为百年商号镀上最后金边。<br><br>归程的盘山公路上,后视镜里盛满整个湘西的剪影:梯田是凝固的浪,边城是水墨的痣,瀑布是液态的星,而古镇,是时间窖藏的陈酿,在暮色里愈发醇厚。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娄底祡鹊界古梯田</p> 紫鹊界秦人梯田集云南哈尼梯田的大气、广西龙胜梯田的壮美等特色于一身,总面积近6万亩,坡度在25-40度,层层叠叠于海拔500米-1100米之间,共400余级。 据考证,紫鹊界秦人梯田始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是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创造的成果,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渔猎文化交融的历史遗存。 <p class="ql-block">这里无山塘、水库等明渠储水系统,全靠天然的自流水灌溉,四季常流不止。依靠森林植被、土壤、田埂综合形成储水保水系统,凭借神奇独特的基岩裂隙孔隙水水源,构 ↓天然自流灌溉工程。</p> <p class="ql-block">正龙古村位于湖南省新化县水车镇紫鹊界梯田风景名胜区境内,是湖南省旅游特色名村。古村位于海拔800米的山坳内,高山有好水,常年溪水潺潺,山清水秀,村里面到处郁郁葱葱,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一片天然的集居、旅游、避暑、休闲于一体的世外桃源。</p> 古村位于海拔800米的山坳内,高山有好水,常年溪水潺潺,山清水秀,村里面到处郁郁葱葱,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一片天然的集居、旅游、避暑、休闲于一体的世外桃源。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古桃花源</p><p class="ql-block">新化古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这里地处雪峰山脉中段,是渠江发源地,群山环抱、峡谷幽深、溪流潺潺。有清澈见底的溪流、大片的桃林,每到桃花盛开季节,桃花拂面,落英缤纷,呈现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意境。</p> 此地曾是瑶人聚居地,大多姓奉,相传为季昌后裔,虽在宋、明王朝逼迫下转为汉族,但仍保留许多瑶族文化特质,如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湘西边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边城镇原名茶峒,2005年6月更名为边城镇。“茶峒”一词,在苗语中,“茶”代表汉族,“峒”代表盆地,即汉族、士家族人居住的地方:也有传说与乾隆皇帝游江、当地的“茶园坪”及众多山洞有关。</p> 边城镇是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地,作为国家第一批特色小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民俗文化,如古老的城墙、城门、吊脚楼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民族特色。地处湘、渝、黔三省交界,西与贵州省松桃县的迓驾镇和重庆市秀山县的洪安镇接壤,北与重庆市秀山县的峨蓉乡隔河相望,为一脚踏三省之地。 黄永玉设计的翠翠雕像立在岛上,还原了《边城》中的场景, 是当地独特的交通工具,游客可以花2块钱乘坐拉拉渡,从湖南来到重庆体验一脚踏三省的奇妙感受。 有保存完好的古镇城墙、太平开西征将士牌位、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宿营指挥所等历史遗迹,还有“龙风呈祥”“酉水回澜”等八大景观。 地处湘、渝、黔三省交界,西与贵州省松桃县的迓驾镇和重庆市秀山县的洪安镇接壤,北与重庆市秀山县的峨蓉乡隔河相望,为一脚踏三省之地。 <p class="ql-block">第四站:矮寨</p> 矮寨大桥:横跨德夯大峡谷,主跨1176米,桥面距谷底355米,创下四项世界纪录,被誉为“世界第一悬索桥”,桥面上有观光通道,可欣赏峡谷风光。 德夯大峡谷:苗语意为美丽的大峡谷,是中国地势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爬升的临界点,典型的石灰石峡谷地貌,被国际地质界誉为“金钉子剖面”,谷内有流沙瀑布,落差达216米,是全国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p class="ql-block">第五站:芙蓉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芙蓉镇原名王村,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西阳县,治所在此。公元910年至968年,这里曾是土司王彭士愁的行宫所在地。2007年,正式更名为芙蓉镇。</p> 芙蓉镇大瀑布:高60米,宽40米,分两级从悬崖倾泻而下,声响巨大,每逢春夏水涨,急流直下,飞虹映照,五彩缤纷,芙蓉镇也因此被称为“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吊脚楼:被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半干栏式建筑,一般依山或临水而建,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系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镇,土家族占总人口80%以上,土家文化氛围浓郁。 五里青石板梯子街:湖南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石板街建筑,由25级大台阶,308级小台阶砌成,像长梯斜搭坡面,直至五里牌,两边是板门店铺、土家吊脚楼。 <p class="ql-block">第六站:浦市古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浦市古镇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东南部,沅水中游西岸,是吉怀交的边陲重镇。早在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在这一带征讨“南蛮”:南宋中期正式确立军事机构:明清之际成为重要军事战备要点和大湘西物资集散地。</p> 万寿宫是典型的会馆建筑,原为江西客商会馆,三进庭院式,坐西朝东,两侧为四跌式马头墙,见证了古镇昔日的商业繁荣。 古街巷:现存了条商贸街、45条巷弄,青石板路面,两侧店铺林立,如李家巷、余家巷等,保留着浓厚的古朴韵味。 摄影/编辑 原鸣圆(高克华)<div>2025年5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