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默白

打开城市的优先窗口是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比较独特,它实际上由“扬州博物馆”和“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拼接成文化地标。扬州博物馆馆藏丰富,涵盖陶瓷金石书画漆器等18类。2003年8月成立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专门收藏展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文物,特别是扬州广陵书社所藏30万片古籍版片。2003年10月两馆合并建设,2005年10月9日对外开放,简称“扬州双博馆”。 双博馆建筑设计融合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外观采用荷叶造型,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在地市级博物馆里只有宁波博物馆堪与匹敌。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梅瓶口小颈短,口沿平坦,肩以下收敛,底处微外撇。梅瓶刻划白龙追赶火焰宝珠,纹饰为赶珠龙纹。龙环绕瓶身一周,龙首上仰,龙眼突起。以蓝釉点缀眼珠,是元青花的卓越代表,为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有人说价值1.3亿,不知真假。 扬州是雕版印刷发源地之一,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扬州雕版印刷享有盛誉,甚至通过佛教影响到日本朝鲜。2009年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上图为新刻《金刚经》,雕版《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印刷时间为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雕版《金刚经》,1907年被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买走,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 雕版印刷技艺工艺包括备料、木雕、着墨压印、装订排版四个步骤,整个过程古色古香、典雅大方。用材上北方多选梨木枣木,南方则用黄杨梓木,墨料多采用松烟,清香四溢,永不褪色。工具主要是刻刀和铲刀,上图是雕刻师正熟练使用刻刀。 “隋炀帝下江都图”,绢本设色画,描绘了隋炀帝在江都(扬州)巡游时的场景。图中包括隋炀帝、随行官员和百姓,图中描绘了江都城宫殿、桥梁、街道,反映了隋炀帝巡游路线和交通方式。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修建了大运河,推动南北河道贯通,促进了扬州繁荣,多次巡游江都,规模盛大。 陶瓷器种类多,如西晋青釉辟邪插座和灰陶魂瓶、隋代青釉覆莲鸡首壶、唐代三彩钵盂、绿釉模印堆塑龙纹盏等。在造型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装饰工艺上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技艺。 大运河博物馆由展馆、内庭院、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部分组成,建筑设计融合了新唐风格,与文峰塔和天中塔交相辉映,形成“三塔映三湾”景观。 博物馆以“流动文化、美的生活”为主线,从大运河遗址遗迹、舟楫生活和城镇生活三个视角,全面阐释大运河历史。 隋代车马仪仗不输秦代,这个阵势当年要贯穿整个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通达南北,跨越五大水系。 运河主要功能即漕运,航行船只种类多样,如楼船、战船、漕船、货船、龙舟、灯船等等,这只显然是漕船,专为运输设计,结构坚固,以松木、杉木等耐水性强木材为主,用桐油涂刷加强防水。一些大型漕船船体结构复杂,出现了龙骨结构,配备舵橹帆等。 运河作为人工内河,运输安全也很复杂,涉及自然、人为、生态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河沙淤积尤为明显,定期疏通不可避免。运河沿岸镇水兽种类很多,如铁牛、壁虎、虾爬虫等。上图是山东聊城梁水镇土桥闸趴蝮,长1米,宽40厘米,高45厘米,青石雕刻。作为龙生九子之一,趴蝮好水、喜食水妖,又善调节水量,使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体现了古人对治理水患的理想。 扬州剪纸题材广泛,包括人物、花卉、鸟兽、虫鱼、奇山异景、名胜古迹等,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扬州漆器工艺精美,风格独特,装饰纹样摹刻“扬州八怪”等名人书画,提高了艺术欣赏价值;扬州铜炉制作经选料、铸造、雕刻、打磨等步骤,具有极高的艺术和使用价值。 扬州八怪纪念馆由明代楠木大殿改建而成,是扬州的文化地标,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其梁架结构和彩绘风格展现了宋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扬州八怪纪念馆设序厅、展览大厅、郑燮的艺术世界、八怪特色雕塑群、文物陈列与互动体验区等,展示了八怪的真迹和复制品,还通过互动体验让游客更多了解其创作过程。 扬州八怪是清代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包括金农、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李鱓和汪士慎八位人物。他们以独特的风格和对传统的突破,成为绘画史一支清流。 博物馆多次举办与“扬州八怪”相关的艺术展览,突出表现了这一艺术流派的独特魅力。扬州八怪是清中期活跃于扬州的一批个性鲜明书画家群,艺术与上与当时主流画派“四王”的摹古风气背道而驰,被称为“八怪”。其核心特征是,不拘泥传统,追求个性表达,反对僵化,强调写意与自然,深受石涛、徐渭等前人影响,同时在诗、书、画、印等方面均有建树,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金农《墨梅图》以湿润的淡墨写枝干,以细笔勾画花蕊,造型独特,灵动淡雅。不仅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刚毅,还传达了“意象人格”,即梅花象征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 金农书法不像手写体,很有印刷味道,看它一笔一划仿佛模拟刀削斧砍,干净利落得像墨猪。他写字好像手里拿着一把刷墙的排笔顺着墙面等分似的刷,所以被称为“刷字”。从书法用笔上看,他是把魏碑略作变形,加入一点隶书的笔意,力道上与传统相反即横重竖轻,整个突出了北碑的横划而弱化了竖划,由于横划特别粗壮,整个字形结体就显得扁厚。这种写法成型以后,对行草的影响特别大,看他的行书,就不是那么流畅,很显然受到用笔的限制,至于草书还是算了,我们很难见到金农的草书作品。 郑板桥的书法常在楷行之间,结体错落、点画飞檐,好像坠落山崖的碎石头,结构上求怪,正是“八怪”的路径表象。与传统作对或许是从背面仿效传统,求新变异也许是想换个活法,并不意味着那个传统不好,好比每天吃人参燕窝,时间久了自然乏味,想念粗茶淡饭的日子。清代以来书法界大兴碑学即以南北朝碑体与二王一路传统抗衡,就有了碑学帖学之争,体现在书体上,像金农、板桥这样接近碑体的字大行其道,甚至有干掉二王的野心。 扬州瘦西湖,是著名的湖上园林,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被誉为“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因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其与家乡杭州的西湖作比较,并赋诗“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而得名。本质上是因为湖面窄长,小桥流水人家的造园艺术独一无二。 熙春台,与小金山遥相对望,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源出《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是盐商为皇帝祝寿而修建的,熙春台用绿色琉璃瓦和朱红门窗柱子,主楼南侧有湖石假山、复道和重檐亭,北侧则建曲廊与十字阁相连,展现出江南园林的精巧与大气。 瘦西湖湖面长4.3公里,宽不足100米,蜿蜒曲折,宛如一条色彩斑斓的舞者彩带。总面积约2000亩,其中水面面积700亩,游览区面积100公顷。 瘦西湖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它是一条纵横交错的河流,后逐渐发展成为风景区。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商沿湖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构筑水上园林,使瘦西湖成为“园林之盛,甲于天下”。 春柳盈阁,这样一片亭台楼阁摆在湖心,并无阻挡视线之感,反让人生出无限想象,园林之美不过如此。 瘦西湖标志性建筑----五亭桥,建于1757年。五亭桥又名莲花桥,桥上设有五座亭子,形似并蒂盛开的莲花,桥身由大小不一的卷洞组成,共有15个桥洞,洞洞相连互通。桥墩由12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桥基,桥身中孔拱圈跨度7.13米。五亭桥的设计巧妙,既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灵秀,又不失北方皇家园林的宏伟。它中国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桥”。 春流画舫,仿照古代游船,四面垂帘,波纹动荡如织,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画卷之中。结合园林与水景,通过借景手法,与远处的大明寺栖灵塔、近处的梳妆台以及小吹台等构成一幅天然的国画长卷。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荷塘夏色。 “歌吹古扬州”源自唐代杜牧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歌吹”指歌声和乐声,象征扬州的繁荣与热闹。 蜿蜒的长廊改造成诗歌碑廊,是个不错的主意。 唐代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扬子江头杨柳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花愁杀渡江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数声风笛离亭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君向潇湘我向秦。</div><div>唐代送别诗中经典之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br></div> 何园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是清代扬州盐商何芷舠于1883年建造的私家园林,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何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代表之一,也是扬州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何园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元素。园内的建筑多为二层小楼,楼阁之间以廊桥相连,形成了独特的“空中走廊”。 建筑融入了西方罗马柱和拱门,展现了主人的开放思想和审美情趣。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使何园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中极具特色的代表。 何园的建造者何芷舠,是清晚期大官,他的家族与李鸿章、光绪皇帝师孙家鼐等近代历史人物有密切关系。这种背景使何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座历史博物馆。 园林布局以水为中心,水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空中走廊,长达1500米的复道回廊,将园林景致和建筑连接起来,使游客沿着回廊漫步欣赏整座园林的风光,不仅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还使整个园林的空间感更加丰富。 何园四季景色各异,夏天的何园,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天的何园,枫叶如火,秋意浓浓。 “片石山房”由画坛巨匠石涛亲手叠石而成,孤本。片石山房以小石堆砌而成,整体结构紧凑,主峰峻峭苍劲,配峰似续不续,展现出奔腾跳跃的动势,将画理充分展现于假山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天宁寺最初为东晋太傅谢安的别墅,后由其子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为“谢司空寺”。北宋政和年间,徽宗赐名“天宁禅寺”沿用至今。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前有石狮守护。 天宁寺建筑群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华严阁,两侧有东、西廊房及配殿,整体呈四合院式结构。 大雄宝殿后走廊的东壁和西壁上,嵌有两通重要的碑刻。东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的《重修天宁寺碑》,西壁则嵌有1987年立的《重修天宁寺碑记》。 可知现在的天宁寺是近年重修的 扬州菜市场,结构与其他地方差不多,品种也接近,价格略平衡。此时人流还不大。 东关街是老街,位于扬州市中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基本是新修的。 东关的建筑风格保留了明清时的传统风貌,街道两旁是青砖黛瓦的盐商大院和仿明、清两代的石板路。 东关街是手工业集中地,前店后坊连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顺兴伞店、曹顺兴箩匾老铺、孙铸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孙记玉器作坊、董厚和袜厂等。 东关古城墙高14米,是扬州古城的重要象征。 根据《扬州水道记》,唐宝历二年因河水淤塞,阻滞漕运,淮南节度使王播新凿七里港河,绕罗城东南而过,此时东关始为渡口。元末城毁,渡口犹存。清代改利津门为东关,故俗称东关古渡。1999年,东关古渡牌坊建成,2004年12月,“古运河风光带——东关古渡”被评为新扬州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