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微散文短评——读微信札记

陌上客

<p class="ql-block"> <b>读《慈氏塔》</b></p><p class="ql-block"> 慈氏塔与岳阳楼一南一北,都耸立在洞庭湖边,经历着岁月的磨洗与风雨的剥蚀。但千百年来,岳阳楼风光无限,接受着诗人墨客的礼赞与商旅游人的朝拜;慈氏塔却只是孤身独立,把自己的身影默默地倒映在湖中。只有老岳阳人,才能从慈氏塔黧黑的砖石上,找到自己的踪影、寄托和情怀。</p><p class="ql-block"> 真微先生的《慈氏塔》,写的就是这样一座塔,它历尽沧桑,险遭损毁,却傲然屹立。这也是可以视为作者心灵的塔,精神的塔。它外表冷漠而内涵丰富;形影单瘦而肌骨坚实。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慈氏塔,其实也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坎坷遭际与人生历程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也可以视为作者个人形象的一种写照。这或许才是这篇作品的内蕴与神髓。</p> <p class="ql-block"> <b>读《禅寺佛光》</b></p><p class="ql-block"> 真微先生的《禅寺佛光》,逡巡于寺庙,探究于佛理,与他素来注目凡尘烟火,走笔世道人间的散文大异其趣。然而细一思之,也不足为怪。经过中国文化浸润的佛理,原是被神化的人生哲理;那些各色各型的寺庙塑像,本是对众生百相的刻画与回归。已到耄耋之年的真微先生,洞察世理,烛照人生,以佛义来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阐释理解,是再正常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禅寺佛光》从圣安寺的历史和现状说起,再谈到作者对佛教精义的理解,即“悟透生死,心无挂碍,就会自觉遵循规律,顺应规律,超越一切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安宁。”有了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安宁,人的精神状态才能了无窒碍,“活得澄明而清澈,开朗乐观,达到新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 我对佛学缺少研究,对早已知晓的“色即是空”的理解也很浅薄。但老庄的“顺生乐死”我是明了的。佛教一脉的禅宗,据说从老庄学说中吸取了思想,从而成为最具有中国本土文化内涵的佛教门派。圣安寺是否与禅宗有渊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既要坦然地面对死,更要积极地面对生,佛老的这些观念,在某些方面,与儒家的积极进取思想也是合拍的。而这也正是《禅寺佛光》这篇文章给我们的重要人生启迪。</p> <p class="ql-block"> <b>读《谷雨》</b></p><p class="ql-block"> 我读过真微先生写的关于节气的不少散文,记忆中他似乎写过立春、惊蛰、清明、夏至、芒种等系列篇章。与他的那些美文一样,这篇谷雨也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谷雨,春季,这个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象征人生的青春时代,被爱情所流恋,被诗歌所钟爱的季节,就要结束了。在这篇文章里,真微先生这位已近九十高龄的老人,深情抒写着有关谷雨的记忆。他对即将消逝的春的怜爱,实际上也是对个体人生的某种哲理的追述和表达。正如《谷雨》中所说的那样,“遇到谷雨这两个字,就像是看到了拽着生命的两根绳”。“季节清丽,天地明朗,就没有流水落花的伤怀,就没有春意阑珊的惆怅。”春天之后有夏天、接下来还有秋天与冬天,而冬天到了,下一个春天还会远吗?我欣赏真微先生文章结尾时所说的这句话,用来作为他的这篇散文的评价也是完全确切的:“一个节气,就是一课哲语,道出了天地的深恩和文化的渊博。”</p> <p class="ql-block"> <b>读《末代秀才》</b></p><p class="ql-block"> 真微先生的《末代秀才》,刻画了一个他亲见加耳闻的末代秀才的形象。这一批秀才,是中国旧文化最后的产儿,也是新文化的伴生者。作者笔下的五爹身上,融汇着这种独特时代背景生成的复杂性格特征,集中国旧知识分子的刚直耿介和迂腐执拙于一体。他坚持正义却缺少圆通,饱读诗书而食古不化。这样的“蠢秀才”,其实也颇有其可爱乃至可敬的一面,作为文学形象,更有独特的欣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定要谈一点不足的话,我觉得就是内容还稍显单薄了一点。如能再多写一两个老秀才人生的悲剧或喜剧的故事,人物或会更丰满,更有社会价值。而处在新旧两个时代夹缝中的这一类人物,有时难免会有许多这样的悲剧和喜剧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微爹年届耄耋,宝刀不老,不断有作品和评论见诸网上,这种创作活力,正是他思想活跃亦身体健康的表征,值得我们称道与祝贺!</span></p> <p class="ql-block"> <b>读《历史像雁阵飞过》</b></p><p class="ql-block"> 读了真微先生的《历史像雁阵飞过》,颇多感受。诚如微爹所言,历史像雁阵一样,是由许多个体的人所创造,由无数的人事所组成的。发表在《巴陵老街故事》书里的各个故事,记述的是发生在巴陵这块古老土地上的风云历史,诉说的是繁衍生息在这块热土上的人的忧乐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赞同微爹的评说:书里的“文章不是专家们概括提炼后的历史课本,它是历史最忠实的因子。”八十四位作者的亲历亲闻淬炼而成的老街故事,它来自民间,以底层人的视角,真实地描摹了近百年来的巴陵故郡的历史,既充满泥土味和烟火气,又有厚重的历史感,深刻的穿透力。它是真实的,惟其真实,它才是一部“信史”;它是接地气的,氤氲着世俗的空气,惟其接地气,它才能独立于一般的“正史”和“野史稗抄”。</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我觉得《巴陵老街故事》的意义不限于史的范畴,它也是诗,具有诗的内蕴和张力,是史和诗的结合。历史并不都是冷峻沧桑的过往,它也是人性人情的温暖交融,眼花缭乱的悲喜剧的汇集。我们在《巴陵老街故事》中就读到了爱情,亲情,友情,读到了忧患,悲欢,壮烈,这些正是这部作品感人动人的原因。正如微爹所言:它“追溯着生命的源头,寄予无限的怀念”;它“充满着天真快乐,……让人带着怜爱、微笑和憧憬”。</p><p class="ql-block"> 有鉴于此,我认为,作为一部微信群友手机体作品的辑结,《巴陵老街故事》虽不能说是独一无二的,但完全可以说是精美的、少有的,是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作品。而真微先生这篇关于《巴陵老街故事》的评论,正是对这本书深刻恰切的评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