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潘氏荥阳书院,原址位于广州市小马站,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属于合族祠,包括奉思堂、书舍、河阳书室、荥源旅馆等,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建为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书院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见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小马站因书院众多,形成学子习文的人文景观,被称为书院街,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小马站,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道辖内,南北走向,南起西湖路,北止中山五路,明代称为马站巷,清代更名为小马站。据《广州市地名志》解释,小马站得名与宋朝驻有马军有关,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广州规模不断扩展,城内官署林立,而小马站恰恰位于核心地段,周边坐落着不少衙署。除官署外,小马站也是广州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广东贡院、广府学宫等都在附近,各地学子都聚集在这一带应考。</p> <p class="ql-block">据《广州越秀古书院》记载,清代小马站周边云集了上百家书院,当时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书院群分为官办书院与合族祠书院两类,其中合族祠书院居多。</p> <p class="ql-block">合族祠书院,明末开始在广州出现,是各地同姓宗族合资建造的宗祠。合族祠在广州的出现和发展,成为清代广州城市生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p><p class="ql-block">与官立书院不同,合族祠书院建筑类似祠堂,往往以“书院”、“试馆”、“书室”为名,不是读书课试的书院,却因科举考试而产生。</p> <p class="ql-block">合族祠建立的目的,首先是为应试居住,其次是为方便族人落脚。清代的广州,是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省内外的商人、学子,以及一般老百姓,都经常出入广州,导致在广州落脚和居所成为迫切需求,常常一房难觅。</p> <p class="ql-block">潘氏荥阳书院,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道光二十年(1840)扩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完成,位于西湖路小马路西侧5号,属于合族祠。</p><p class="ql-block">书院大门开在流水井,坐北向南,有大小房38间,祠前甬道贯通小马站、流水井,东门为正门,门额题字为“潘氏祠道”,西门额题字为“荥阳祠道”。</p> <p class="ql-block">奉思堂,为祀各房祖先而建,由番禺、清远、南海、顺德等县共53房合建,捐银3000余两。最初有先祖神主53位,后来增加140位,共193位,各主需捐银30两。</p> <p class="ql-block">潘氏荥阳书舍,位于西湖路小马站西侧7、9号,属于荥阳书院副祠,安排南海房使用。</p><p class="ql-block">潘氏河阳书室,位于西湖路小马站西侧11号,属于荥阳书院副祠,安排顺德房使用。</p><p class="ql-block">荥源旅馆,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营业,司理是潘福荫,1944年间有60余位族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广州小马站书院群,反映了广州城市的发展,以及文化和商业的繁荣。这些合族祠,为同姓族人提供便利,平日也可租赁为教书和读书场所,呈现清代广州多样的城市生活和城乡关系。</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