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避五毒”

田舍翁

<h3> 端午节习俗“避五毒”<br>张桂茹<br>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它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栓五彩绳,戴香包等等,其中还有避五毒的习俗。<br>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br>端午节,端,是开端、初始的意思。有一种说法,“午”呢,是代表“五月”,按照传统立法,五月也正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这一天的节日,得名端午。而这一天的午时,按黄历,是五月五日午时,占了三个“五”,天地纯阳之气到了最高的位置,所以端午节的中午,可不是一般的中午, 故称端午节。<br>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因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所以必须避五毒。<br>端午节也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古人常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驱除各种毒害,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br>“五毒”是指什么?人们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民间也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谓五毒是指:蜈蚣、蛇、蟾蜍、蝎子、壁虎。这五种毒物在每年夏历端午时,进入高繁衍期,且活动频繁,出现在各个阴暗角落、屋角、有灰尘的地方。<br>为什么要“避五毒”?由于夏季天气燥热,梅雨季湿气重,人的体质较弱易生病,而且“五毒”在这种阴暗潮湿的气候下开始活跃起来,易出来咬伤人,而且大部分毒虫都有巨毒,所以,千万要躲避驱除它们!“五毒”只是一个代表,与之相关还有瘴气疫病等,是都要躲避驱除的。<br>如何避“五毒”?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有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绳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斩百阴之剑”,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认为可以斩千邪。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故又称“蒲节”。<br>门上挂艾草,可以驱邪招百福。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艾草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门窗插杨柳枝也是避毒驱邪的意思。古人端午节饮用雄黄酒,特别注意家里的卫生消毒,也可以用雄黄酒喷洒至墙壁门窗上,有如今日的酒精消毒。<br>佩戴香包,在香包里放入艾草,雄黄等中草药,是可以驱虫除秽的。香包是一种吉祥的避邪物,用各种颜色的绸布做成囊状,里面放置香料,便是香包。以前缝制香包是一项很重要的女红,年轻的女孩子都会缝。现在不论是商店或街上也能看到各种不同造型的香包在售卖。每逢端午,各地都可见民众在卖香包的摊位上选购各式香包。民间还有让小孩子戴“五毒兜”的说法,上面绣有五毒图,寓意以毒攻毒。还有在门上贴“五毒符”的方法,以驱邪除害。这些方法都是可以避五毒的。<br>五月也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养生月”,端午节食谱蕴藏着丰富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端午节也被古人称作“养生节”。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传统习俗在中医看来有讲究。在晋代,粽子就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粽子中的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糯米味甘性温,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其他粽子的配料也同样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如益智仁有温脾、暖肾、固气、涩精的功效;我们常吃的大枣,有补脾益气,养心安神的功效;而甜甜的豆沙粽中的赤小豆,有着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等。但是,老年人与小孩、肠胃功能弱和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不宜多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