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乐水山人</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601359</p><p class="ql-block">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p> <p class="ql-block">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诗句出自毛主席《七律·登庐山》。</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正是毛主席的这首诗让我认识了陶渊明;顺着这条线索青年时代研读了《桃花源记》;退休后有了大把的时间,就想见识和见证一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关于桃花源究竟在何处,引发了众多学者的考证与猜测。</p><p class="ql-block"> 有观点认为,湖南常德桃源县是桃花源的原型地。此地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境内有桃源山、桃源洞等景观,与文中描述的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颇为相似。</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提出,江西庐山周边可能是桃花源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近十年又出现了重庆酉阳的桃花源,据说其园林设计更贴切本意,游览观光效果好于常德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总之,历史深藏于烟波浩渺之中,不可一地定乾坤。理解桃花源是融入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想象,创造出了一个虚构却又令人向往的桃花源即可。</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喜爱的桃花源。在我的认知和倾向里,觉得湖南的桃花源理应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还是愿意走一遭,以满足多年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 已巳蛇年清明,晨雾未散,远山蒙着层淡青色的纱。此时我和妻子正在离琼返鄂的途中,并计划抵达湖南常德后前往桃花源景区,游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以探其究竟。</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天地似乎也有感应一般。下了高速后,车轮碾过湿润的柏油路,两侧新抽的柳枝拂过车窗,沾着晨露的花瓣簌簌落在车顶。下榻在桃花源古镇的一处客栈,此处距离景区只有箭地之遥。</p><p class="ql-block"> 田野里飘来艾草清香,沅水缓缓地流过周边的河道,密布的阴云给太阳撕裂了几道口子,天空开始放亮,潇潇雨歇。</p> <p class="ql-block"> 景区大门似乎遵循了陶渊明笔下描述那般,桃花掩映下的谷口,曲延婉转,仿佛进入奇门八卦阵一般,却只需数步又豁然开朗。这里可复述下陶令的描述:“令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只有到园林,方知春如许。”赫!真是满园春色啊!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绚烂的桃花林。桃花盛开,粉嫩娇艳,宛如一片粉色的海洋。微风拂过,花瓣轻轻飘落,如诗如画,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仙境。我们沿着蜿蜒的小径漫步其中,每一步都仿佛行走在画卷之中,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放松。</p> <p class="ql-block"> 行及未远,一座古朴典雅的牌坊便映入眼帘,它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无数游客的到来。穿过牌坊,一条蜿蜒的石板路向前延伸,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嫩绿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招手,欢迎我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着秦溪漫步,溪水清澈见底,两岸桃花相映成趣。游人乘其船上,在秦溪中缓缓前行,感受着春风的吹拂,欣赏着沿途的美景。船行至桃花深处,只见落英缤纷,花瓣随水漂流,如梦幻般美丽。此时,让我感知陶渊明为何对桃花源如此向往,这般宁静致远的景致,确实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前行,悠然漫步到了五柳湖。湖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美得让人窒息。湖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垂落在水面上,随着微风轻轻摆动,仿佛是少女的发丝在风中飘舞。不远处,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有人在凭栏远眺,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五柳湖,信步来到了桃花山。这里是桃花源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原型地。沿着山间小径拾级而上,一路上,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桃花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桃花竞相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仿佛是一片花的海洋。偶尔,一阵微风吹过,花瓣纷纷飘落,如同下起了一场浪漫的桃花雨,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p> <p class="ql-block"> 在桃花山上,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渊明祠、方竹亭、遇仙桥等。渊明祠是为纪念陶渊明而建的,祠内供奉着陶渊明的塑像,墙壁上挂满了他的诗词作品,让人感受到了这位大诗人的高洁品质和深厚的文学造诣。方竹亭旁生长着一种奇特的竹子,其竹节呈四方形,与普通竹子截然不同,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遇仙桥则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这里是武陵渔人遇见仙人的地方,站在桥上,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与渔人一同探寻桃花源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穿过桃花山,来到了秦人村。这里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古朴的民居、潺潺的溪流、肥沃的农田,一切都保持着原始的风貌。走进村子,一些村民正在田间劳作,还有的在溪边洗衣,孩子们则在巷子里嬉笑玩耍,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复转出山谷,一眼望去,桃花源果真名不虚传,湖光山色,桃红柳绿,到处春意盎然!走着走着来到一处院落,院门上书有两字:“陋室”,赫然间叫人想起了了刘禹锡的大作——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渡入期间,别有情趣。刘禹锡那看破世间冷暖,潇洒面对人世的生活态度,让人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东转转,西转转,四处游走。忽然间远处一处亭子吸引了我的注意,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碑亭。斗拱翘檐的亭间里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上书:桃源佳致。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得来全然不费功夫。”所有的注脚均落在这里,佳致亭坐实了桃花源真实所在。</p> <p class="ql-block"> 近前仔细阅读碑亭中的相关文字,始知佳致亭重要所在,可以佐证这段历史。佳致亭内的原碑为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时游桃花源所题。当时,刘禹锡与友人窦常一同游览桃花源,应道士请求信手挥毫写下“桃源佳致”四字。原碑历久剥蚀,现碑为明万历三年湖广巡抚赵贤补字,清光绪十八年重立。</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作为著名诗人,他的题字为桃花源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从侧面印证了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有着独特的景致和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天边透出了鱼鳞光,投射在五柳湖上,湖面上泛起了金色的波粼。据说,傍晚园内会有《桃花源记》实景演出,还可乘坐游船欣赏,效果绝佳。但我们还想去桃源古镇里走走,以便解决晚餐问题。于是沿着五柳湖另一侧回程,却见到了游乐园等与主题公园及文化不符的一面,对园区的印象打了些折扣。其个人评价是:缺乏真实古迹做背书,尽管有致佳亭佐证;作为主题公园,故事讲的不够;商业化冲淡了世外桃源意境?</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在桃花古镇,这是一个为配合桃花源景区而打造的人造古镇, 沅水在它身旁静静地流淌,周围的景物真是美得不可方物。</p> <p class="ql-block"> 夜幕下的桃花源古镇黑魆魆的像只巨大的怪兽。只有巨大的牌坊在射灯的照射下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从牌坊走进商业街也只有几处店铺在微弱的灯光下营业。我们所住的客栈老板悄悄和我们说,“他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据说这是一处失败的投资案例,套住了许多投资人。</p><p class="ql-block"> 利用古人来赚钱,是这些年一些地方经济常常采用方法,但投资不是金手杖,指到那里哪里就会涌金泉,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就真的是世外桃源吗?重商主义下还有世外桃源吗?</p> <p class="ql-block"> 田园和桃花源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引发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考,让人们反思在物质追求之外,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情感的满足和内心的充实,激励人们去追求更加平衡、美好的生活。当渔人迷失归途,我们更懂了——有些美好不必攥紧,让憧憬永远鲜活在心底,这可能才是陶渊明写作的真实意义和现代人理解桃花源真谛的根源所在!</p><p class="ql-block"> (2025清明笔记修改于5月与漳水河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