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冷冻人展文莲现状:等待复活期间,丈夫已开启了新的生活

(旅居韩国)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一间实验室里,一个银色的液氮罐静静矗立,温度恒定在零下196摄氏度,罐中封存着中国首例冷冻人展文莲的躯体,她的面容安详如沉睡,时间仿佛在此凝固;而在罐外,她的丈夫桂军民的生活如常流转,并且开启了一段新感情。这场科技实验不仅挑战医学边界,更在人性与伦理的钢丝上,演绎出一曲复杂而真实的生命之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展文莲与桂军民的爱情始于新疆戈壁滩上的青春岁月,他们都是援疆干部子女,两人从初中起便形影不离,那时桂军民是校足球队的明星,而展文莲则是那个默默为他省下饭票买零食的姑娘。高中毕业后展文莲随父母迁回山东,分别让两人的感情变得更加浓厚,当桂军民考上上海体校时,800公里的距离被一封封书信填满。当展文莲父母得知女儿的恋情后曾表示反对,但在她的坚持下,两人最终在1990年组建了温馨的小家庭。</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光流转,二人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淡泊,反而越发情比金坚,彼此关心已经成为了日常,然而2015年的一次体检彻底改写了这个家庭的轨迹。47岁的展文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当时她仅剩半年生命,桂军民带着妻子辗转全国求医,化疗让展文莲头发脱落、形销骨立,但她仍强撑笑容安慰家人:“没事的,就跟感冒一样。”</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癌细胞扩散至脑部,医学宣告无能为力时,桂军民偶然得知人体冷冻技术,这是一项将遗体在极低温下保存、等待未来复活的前沿科技,尽管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告知“无法保证成功”,这对夫妻仍决定赌上最后一线希望。2017年5月8日,展文莲停止呼吸后的55小时内,经历精密降温后封入液氮罐,成为中国首例全身冷冻人。</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冷冻手术后的最初几年,桂军民的生活仿佛被按下暂停键,他将家中陈设保持原样,衣柜里挂着妻子的旗袍,鞋柜摆着她的拖鞋,甚至保留着她的手机号码。每月探访实验室时,他总带着音响播放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对着液氮罐絮叨儿子的近况,仿佛透过金属与冰雾凝视着某个遥远的未来。</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桂军民用近乎偏执的坚守感动了众人,他被舆论贴上“深情丈夫”的标签,却无人知道他的现实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下正遭受着寻常人避免不了的“侵蚀”。在他独居的日子里,痛风发作时他只能蜷缩床上忍痛,直到被亲友发现才送到医院治疗,2021年他的身体状况亮起了红灯,尤其确诊冠心病后更让他意识到独居的脆弱。</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亲友劝说下,之前从不相亲的桂军民结识了一位小他10岁的女性,他们的关系起初非常低调,直到媒体曝光引发轩然大波:有人痛斥他“背叛誓言”,也有人理解“凡人终需烟火气”。面对争议,桂军民坦言:“我是正常人,也有正常人的需要”,他带新伴侣参观过液氮罐,并且说:若自己是被冷冻者,定会希望妻子寻找新幸福,如今两人虽未结婚,但彼此约定相互扶持走完余生。</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场“新旧感情”交替,反映出冷冻技术背后的伦理困境,当医学试图突破生死界限,社会却尚未准备好应对随之而来的情感纠葛。法律上展文莲已被宣告死亡,但在桂军民心中,她只是“暂时离开”,若30年后复活成为现实,展文莲将面对丈夫的老去、新家庭的存在,甚至社会结构的巨变,个体如何面对这些现实,是科学从未思考过的问题。</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科学与情感发生碰撞,在桂军民身上呈现出真实的矛盾:他一边定期为液氮罐续费,记录家庭琐事等待妻子复活后“补课”,一边又与新伴侣规划养老生活;他既相信“30年后医学能攻克癌症”,也清醒认知“复活可能只是奢望”。因此可以把桂军民视为经历科学突破的见证者和试验者,正如他所说:“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才能让后来者看见希望。”</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众的争议从未停歇,批评者认为冷冻违背“入土为安”的传统,支持者则视其为“爱的延续”,而更深层的质疑却指向生命定义:当心跳停止但大脑尚未死亡时进行冷冻,究竟属于医学抢救还是遗体处理?法律界至今未有定论。银丰研究院曾召集伦理学家研讨,给出“需以发展眼光看待”的结论,这种模糊性,让桂军民的选择最终游走于英雄与偏执的矛盾之间。</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