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的“万经之王”。它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p><p class="ql-block">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其以哲学意义上的“道德”作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在《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是“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中的“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作用。“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p><p class="ql-block">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哲学、伦理、政治上的主张,使得他的千古奇文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p><p class="ql-block"> “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p><p class="ql-block">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反而是最大的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