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读书笔记(1187)·《脚氣集》

三万

1187、《脚气集》<br> 中国古典小说读书笔记(1187)·《脚氣集》<br> 题解:《脚气集》,宋代文言琐谈、轶事小说集。二卷。宋车若水撰。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本、 《宝颜堂秘笈》本二卷。《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宋人小说》本、《抱经楼丛刊》本,又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均为一卷。<br> 作者简介:车若水(1210——1275),字清臣,号玉峰山民,黄岩(今属浙江) 人,似庆孙。弱冠从陈耆卿游,学为古文,与年长十三岁之吴子良同门。王象祖盛称其文,谓其“明而新、清 而健,可追古作”(《三台文献录》卷一四引《答车清臣书》)。后从杜范游,潜心理学。又从王柏、陈文蔚游,刻意讲学。德祐元年卒。著有《宇宙略纪》、《玉峰冗稿》,已佚。杜 范序其祖所撰《闲居录》,称其“不袭传记之旧说,简策之陈言,迥出新意,自成一家议论”,又称若水“搜采旧闻,饰而附益”,当为祖孙同著。今惟存《脚气集》。《全宋诗》卷三三九七录其诗十八首,多感慨之作,如《庚申》云:“襄阳耆旧总堪羞,只有庞公已入州。自向芭蕉眠夜雨,不堪更鼓在床头。”《中秋有感》云:“村屋半蹲鹈鴂晚,吴江一叶鷾鸸秋。北边又听寒来信,近日何人万户侯。”《全宋文》卷七九九三至七九九四收其文二卷。事迹见《脚气集》及车惟一跋、《宋史翼》卷二五。<br> 内容概览:《脚气集》成于甲戌之冬,为作者晚年之笔。书中论史谈经、考辨字义,均可备一说。如有两条论及孔明劝刘备取刘璋事,明尊汉统,为孔明开说详至,于了解宋末士人心态不无裨益。辨析字义则有《尚书》“克明俊德”之本义与“荼”、“茶”二字之辨,有参考价值。言经义多服膺朱熹,文字亦颇似宋儒语录,迂腐之见多见。少数条目论及书画诗歌,如谓东坡“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之语“甚妙,岂但画竹”:言“两《赤壁赋》见得东坡浩然之气”;言东坡《超然台记》文字“精神百倍”;言诗歌“得誉过当,适足为累”等语,时有真知灼见。其他言市井“护引行院”之俗,谓妇人缠足乃“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治民俗学者可资取证。书中言“亡国之音与兴国自别”、“文章可见兴亡”等语,似是衰世中人感喟之言。至若两处言白居易《长恨歌》“全是调笑君父”、“更无恻怛忧爱之意”,谓伍子胥鞭楚平王尸为“大逆无道”,显系宋儒理学偏见,无足深论。<br> 鉴赏:暮色中的棱镜:解构《脚气集》的宋末精神图景 <br> 《脚气集》如同宋季黄昏时分的一面棱镜,在夕阳余晖中折射出破碎而斑斓的思想光谱。这部成书于甲戌寒冬的笔记,既承载着士人阶层的集体焦虑,又闪烁着超越时代的智性锋芒,恰似暗夜将临前最后的星火,在道统崩解与文明转型的裂缝间摇曳生姿。 <br> 书中对孔明取蜀的反复辩说,实为宋儒重塑历史合法性的镜像投射。当作者以"尊汉统"为诸葛亮开脱时,那些被朱子理学浸润的春秋笔法,已然将三国叙事转化为南宋偏安心态的注脚。这种历史诠释的焦虑感,在"亡国之音"的慨叹中愈发清晰——士大夫们既在经义考辨中寻找锚点,又在市井风俗里窥见文明的裂隙。 <br> 苏轼评价体系中的矛盾张力尤具深意:当"胸有成竹"的创作论被升华为普遍艺术法则,当《赤壁赋》的浩然之气被视作人格镜像,理学框架终究困不住艺术生命的野马。这种对文学本体的敏锐触觉,与批驳白居易"调笑君父"的卫道姿态形成奇妙共生,恰似枯藤与凌霄花的纠缠,暴露出士人精神结构中理性与审美的永恒角力。 <br> 那些刺破时代迷雾的真知灼见,往往在非正统领域绽放异彩。妇人缠足之苦的痛切批判,超越道学樊篱直指人性本真;"护引行院"的市井记录,为后世保存了未被理学滤镜污染的民俗切片。这些散落的文明碎片,在"克明俊德"的字义考辨与"荼茶"源流的训诂之间,构建起另一条通往历史真实的幽径。 <br> 这部充满张力的晚年随笔,恰似宋季文明的自体解剖标本。当朱子理学的刻刀雕琢思想肌理时,未被完全规训的生命体验仍在血脉中奔涌。那些被斥为"迂腐"的理学话语与灵光乍现的人文觉醒,共同编织成末代士人的精神裹尸布——既包裹着文明衰朽的躯体,也封印着跨越时空的思想孢子。<br> 诗评:论史谈经辨字义,独家之说有裨益。<div> 经义多服膺朱熹,文字颇似宋儒语。<br> 伍员鞭楚平王尸,“大逆无道”偏见系。</div><div> 不袭传记之旧说,简策陈言出新意。<br> 2025年5月28日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