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子諲:宦海浮沉与词韵人生

黄三怀

<p class="ql-block">(故乡之六十一)</p><p class="ql-block"> 南宋绍兴年间的一个午后,临安城的街巷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秦桧府中,一场关于议和的密会正在进行,秦桧及其党羽的脸上堆满了谄媚与算计。而在不远处的一处官邸内,向子諲正眉头紧锁,望着窗外被阴云笼罩的天空,心中满是愤懑与忧虑。他深知,这议和之举将使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而他的一腔报国热血,却在这朝堂的污浊中屡屡碰壁。</p><p class="ql-block"> 向子諲(1085年—1152年),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他的生命轨迹,恰似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既有官场的风云变幻,又有文坛的才情风流,更有坚守信念的坚韧不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江南水乡的书香门第</span></p><p class="ql-block"> 江南,那片被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土地,宛如一幅淡墨晕染的山水画,是无数人梦中的仙境。向子諲便出生在江西临江府的一个官宦世家,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他的曾祖父向敏中是北宋的名臣,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他铺就了一条通往文学殿堂的金光大道。童年的向子諲,宛如一颗在江南水乡温柔怀抱中孕育的明珠。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整个世界,他静静地坐在窗前,侧耳聆听窗外潺潺的溪水声,那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乐章,伴随着他诵读《诗经》《楚辞》的朗朗书声。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他的书桌上,他手持毛笔,挥洒自如,写下一篇篇稚嫩却充满灵性的诗文,那一笔一划都蕴含着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憧憬。夜晚,月色如水,洒在庭院的石板路上,长辈们讲述的先辈的荣耀与抱负,深深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一生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官场风云的起伏跌宕</span></p><p class="ql-block"> 向子諲的仕途之路,始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080年)。那一年,他通过恩荫补官(见附件详解),如同一只羽翼渐丰的鸟儿,怀揣着满腔的抱负踏入了官场的门槛。徽宗宣和年间,他历任京畿转运副使等职,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正直的品行,在官场中逐渐崭露头角,如同一颗闪耀的新星。</p><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无情地转动。南宋初年,金兵如凶猛的野兽般南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建炎三年(1129年),潭州告急,这座城市宛如狂风中的孤舟,岌岌可危。向子諲挺身而出,毅然肩负起守卫城池的重任。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狂风呼啸,暴雨如注,金兵如潮水般涌来,潭州城在战火中摇摇欲坠。向子諲站在城墙上,望着漫天的烽火,高声呼喊,声音穿透风雨的阻隔,与将士们并肩作战,鼓舞着士气。八天八夜,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一次次击退了金兵的进攻。</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战争的阴影却并未散去。绍兴年间,向子諲历任户部侍郎、知平江府等职。他一心为国,如同一位无畏的勇士,推行改革,试图恢复国家的繁荣。然而,朝堂之上,秦桧的议和政策如乌云般笼罩着南宋的天空。向子諲坚决反对,他的直言不讳,如同利剑般刺痛了秦桧等人的利益,引来了秦桧的忌恨。终于,他被罢官,被迫离开他热爱的官场,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不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词坛巨匠的才情风流</span></p><p class="ql-block"> 向子諲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官员,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词作,如同他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恰似一部波澜起伏的乐章。前期,他生活在相对安稳的时期,词多绮丽婉约,如同江南的春水,细腻而温柔。那些词句,写尽了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仿佛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细腻倾诉。如他在《鹧鸪天》中写道:“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那是一种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南渡之后,国破家亡的悲痛如沉重的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的心境变得沉重而深沉。他的词作也因此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民族未来的憧憬。在《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中,他写道:“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那漫天的飞雪,仿佛是他心中无尽的愁绪,而易水的寒意,更是他对国家危亡的深深忧虑。他的《酒边词》分为“江南新词”和“江北旧词”两卷,成为了他一生的文学总结。这些词作,如同他生命的注脚,记录了他从风华正茂到壮志未酬的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芗林归隐的宁静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 被罢官之后,向子諲回到了故乡临江。他在自己的居所种满了香草,取名“芗林”。这里,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战争的硝烟弥漫,只有宁静与淡泊,宛如一片世外桃源。芗林的清晨,阳光透过竹林,光影斑驳,仿佛是大自然在地上绘就的一幅美丽画卷。向子諲在庭院中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那每一口清新的空气都仿佛能洗去他心中的疲惫。他时常在书房中读书写字,或与友人对弈品茶,谈诗论道。那些曾经的荣辱得失,仿佛都已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在芗林的日子里,他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如同一位默默守望的卫士,为那些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提供帮助。他的词作,也在这宁静的岁月中,愈发显得深沉而厚重,如同陈酿的美酒,散发着岁月的芬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向子諲的曾祖父向敏中</span></p><p class="ql-block"> 向敏中(949年11月8日—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是北宋初年的重要名臣。他出生于开封(今河南开封)。向敏中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考中进士,随后步入仕途,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向敏中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以勤于政事、老成持重而闻名。他在宋真宗时期,曾两度担任宰相,深受皇帝信任,如同皇帝的左膀右臂。晚年因涉及一些争议事件被贬,但最终仍被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简”,并追封为燕王。向敏中的家族在北宋时期非常显赫,其子孙也多有官宦出身。他的后代中,有人因外迁而定居江西等地。其中一支定居在临江,向子諲就是这一支的代表人物。向敏中的风骨,如同家族的基因,深深影响了向子諲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附:历史小知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北宋的恩荫补官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来源于网络)</b></p><p class="ql-block"> 一、恩荫补官的定义与背景</p><p class="ql-block"> 恩荫补官是北宋时期一种重要的入仕途径,属于科举之外的选官制度。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经过隋唐时期的门荫制度发展而来,到了宋代,这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完善。</p><p class="ql-block"> 二、恩荫补官的具体形式</p><p class="ql-block"> 北宋的恩荫补官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 1 . 圣节荫补:每年逢皇帝诞辰时,官员可奏荐亲属补官。</p><p class="ql-block"> 2. 大礼荫补:在郊祀、明堂大礼等重大仪式期间,中高级官员可奏荐亲属补官。</p><p class="ql-block"> 3. 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可奏荐子孙或亲属补官。</p><p class="ql-block"> 4. 遗表荫补:官员去世前上遗表,可奏荐子孙或亲属补官。</p><p class="ql-block"> 5. 死事荫补:官员因公殉职,其子孙或亲属可获补官机会。</p><p class="ql-block"> 三、恩荫补官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1 . 范围广泛:恩荫补官的范围不仅包括官员的子孙,还扩展到兄弟、叔侄、门客、医人等亲属。</p><p class="ql-block"> 2. 人数众多:据统计,北宋时期平均每年通过恩荫补官的人数超过500人,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科举入仕者。</p><p class="ql-block"> 3. 官职较低:恩荫补官者通常被授予较低的官职,如监当官、巡检使等,且升迁较慢。</p><p class="ql-block"> 4. 限制与规范:为了缓解冗官问题,北宋政府对恩荫补官进行了一系列限制与规范。例如,规定了官员荫补亲属的范围和条件,禁止将一个名额分成多个使用。</p> <p class="ql-block">  四、恩荫补官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 积极影响:恩荫补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官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位时能安心为朝廷出力,退休后也能安心养老。</p><p class="ql-block"> 2. 消极影响:大量不学无术的贵族子弟通过恩荫补官进入仕途,导致官员素质参差不齐,增加了冗官问题,对国家的财政和行政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 五、恩荫补官的改革</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为了缓解恩荫补官带来的冗官问题,政府进行了多次改革。例如,熙宁二年(1069年),对官员子弟荫补授官的级别和范围进行了调整;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对荫补制度进行了系统改革,颁布了庆历荫补新制。</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