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永远的军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一读《从军记》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军记》是杨晓如同学在疫情宅家期间写的军旅回忆录,共四篇十三章,洋洋洒洒万余言。文章详细记述了他从1969年1月入伍,到1974年2月转业整整五年的军旅生涯,回放了远去的足迹,再现了峥嵘的岁月,语言质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资料翔实,情感浓郁。字里行间书写着军人的铁骨柔肠;笔墨所至燃烧着青春的火热激情。读来令人感动,倍增了对他及军人的理解和崇敬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首歌叫“好男儿就是要当兵”,晓如就是这样的好男儿。他当初参军因扁桃体化脓而一波三折。强烈的愿望使他排除各种困难,最后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他出生成长于军人之家,幼小心灵就播下了长大当兵的种子,所以他立志当兵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和军人情结,体现着保家卫国的一种责任担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红苗正诚可贵,勇毅自力乃为强。晓如父亲是一位屡立战功的老革命,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转业到地方后,先后任两地国营大厂一把手。凭他的社会地位和人脉,如特别“关怀”一下,作为其长子的晓如定然有个平坦惬意的前程,但他偏偏缺乏这种“关怀”。于是,晓如下乡到了最偏僻的山区,入伍后又远赴福建海防的荒凉之地。后来转业,又被父亲拒之于其治下的国营大厂之外……体现了一位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的高尚品格。当今那些以权谋私、全心全意为自己的官僚们与之相比,真乃天壤之别!也正是在严父的这种真正关怀下,晓如得以在崎岖的道路上,愈益坚强地成长了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晓如早在上学时就入了团;下乡时是“辛勤劳作,唯恐落后”的好社员;当兵更积极要求进步,苦练军事技能,很快就顶上了“三七高炮”四炮手的岗位。入伍四个月就入了党,是当年全连新兵中的首位新党员。以后他又被提拔为副班长、班长、代理排长……曾连续两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是部队的重点培养对象。部队真是一座大熔炉,在集训、驻守、调防、拉练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他经受着考验,锤炼着意志,播洒着汗水,也展现着忠勇与才干。他从实战需要出发,为快速调好炮位,发明了“结绳定位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所带领的六班成为全连榜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军人光荣,当兵辛苦。这辛苦从穿上军装那刻起就紧随而至。他们是从沈阳出发,辗转几千里奔赴福建漳州。全程闷罐车,那闷在“沙丁鱼罐头盒子”里的滋味可想而知。在飞奔的列车上,内急问题需腰间绑根绳子由人拉着在车门口解决。到了漳州,热烈拥抱他们的酷热,凉席躺一会儿就被汗水浸透。午饭难以下咽,只好用稀饭泡着吃;炮盘晒的像煎鏊子似的,站在上边隔着胶鞋底都烫得直跺脚”。服从命令,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是军人的天职。冬天拉练时累得汗水把棉袄都湿透了。负重四十多斤急行军,有人累的昏倒在地;夜行军时有的战士滚落坡下,顺势抓把雪塞进嘴里缓解饥渴,爬起来继续前进;为防核战争挖猫儿洞和地道时,有的战士累休克醒来后继续干;在战备最紧张时,战士们都写了决心书和挑战书,做好了随时打仗和牺牲的准备……这些就是晓如亲历的军旅生活片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融化在战士血液里的军魂。正是这血色军魂构筑起保家卫国的铁壁铜墙。然而任何人都是血肉之躯,战士也是。穿上军装他们是威武的战士,脱下军装他们还是二十来岁的大孩子。是责任顽强了他们的意志,使命坚挺了他们的勇敢,军威豪迈了他们的步伐,忠诚铸就了他们的情怀,于是有了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有了一人辛苦万家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奇开阔视野,掌故厚重情思。文章在叙述晓如从军过程中,适时穿插了一些相关知识典故等,丰富了内容,起伏了行文。为人贵直,作文贵曲。从而增加了文章知识性、可读性和感染力。比如,移防岳阳市休整逛街时,他联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引用了名句。1948年底,国民党郭景云部被我军全歼于新保安,为取得平津战役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他们连途经此地时,插述了这段历史。拉练路过宣化,追述了门合在那里舍身救人的事迹。怀来县是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老家,记录了部队路经此地时,在南山堡请董父讲话、与之合影的情景。在武汉追忆了“二七大罢工”,在河南朱仙镇想起了“杨再兴误走小商河”、“八大锤大闹朱仙镇”故事等。总之,这些内容为文章增色不少,反映晓如善于学习与知识积累,并具有很强的写作技巧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与时代同行,历史与人共进。军旅五年,在晓如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足迹,同时也见证了那段历史的风云变幻。入伍之初他们于福建崇武海防前线驻守,与敌占的乌丘岛仅十余海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蒋军飞机拉着白烟从空中掠过,夜间值勤还要提防“水鬼”来袭,终日被战备警报随时拉响的紧张气氛笼罩着。时至今日,两岸关系虽然紧张,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早已销声匿迹,大陆具有了碾压级的军事优势。敌机白烟不见了,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解放军战机和航母舰队绕台军演的轰鸣声。统一潮流势不可挡。不过我常想,两岸本一家,都是中国人,如果两岸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将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尸横遍野尽是工农子弟”,何其悲哉!远离战争,“和统”为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中苏关系剑拔弩张,他们部队奉命北上,准备打仗,晓如被超常提为班长……时过境迁,如今中俄关系叫“合作无上限”“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其实国与国都是利益关系,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利益调整乃至领导人的更替,不变是相对的,变才是绝对的。所以,富国强兵才是硬道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9月13日午夜,警报声突起,晓如带领全班战士迅速到达炮位,并遵令填充实弹。后来得知是发生了林彪叛逃事件。可就在此两年前,作为国防部长的“林总”还下达了“一号命令”,全军进入紧急状态,他们部队扼守张家口以拱卫京都。呜呼,昨天的副统帅怎么变成了今日的叛逃者?曾经的亲密战友接班人怎么沦为不共戴天的仇敌?打下新中国半壁江山的林总怎么走向了绝路?人民设问,历史作答……由此看来,世事无常,人心叵测,该得的躲不开,不该得的求不来,知足常乐,顺势则安,一切都是命。这期间,他们还将“三七”炮换装为“五七”炮、“100”炮,大大提升了射程和杀伤力。可以肯定,现在“火炮”(火箭)的威慑力已绝非“100”之类可比。随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武器的列装,我人民军队必将无往而不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总有种隐忧,当今各国军备竞赛激烈,新式武器层出不穷,如果有一天打起来,核武横飞,小小地球还不被炸废,届时人类何存?只有正义之师加精尖武器,才是世界和平的压舱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强健其体魄,温柔其情思。晓如从小就是体育爱好者,对篮球中长跑更情有独钟。曾作为校篮球队队员参加沈阳市少年篮球赛并独得8分。高中时在区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过三千公尺第三名。他的这些体育特长在部队也派上了用场,多次代表连、营、团参加比赛,为其部队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他“挑水如飞”、“一百多斤的预备炮身可以一个人扛到汽车上”,这强壮的体力与他坚持体育锻练密不可分。多年后在党校读书时,他也是体育骨干,运动会上长跑的英姿和夺冠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他现在年愈古稀仍坚持打乒乓球。人是需要有某种特长爱好的,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陶冶性情有好处,还有助于扩大交际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结交新朋友,还可能收获意外之喜。写至此,我愧叹自己身无一技之长,少有情趣之友,故对晓如的才技羡慕佩服至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首刚入伍时,军列载着他们如巨龙在钢轨上飞驰,那有节奏的“轰隆轰隆”声似出征的鼓点,激动着每个人的心。闷罐密不透光,遮不住渐远渐浓的思绪。晓如想起了暗恋已久的女同学刘昱……于是鸿雁传书的恋情正式开启。一封信,千言万语说不尽,两地书,万水千山总是情。书来信往,两情相悦,逐步升温,他们终于喜结连理修得正果,有了一辈子的相守。但作为军人,蜜月往往伴随着苦涩,因为军令如山,归期必达。用望月相思之苦换来万家团圆,这就是军人的情怀。我常想,军人自我牺牲,保家卫国,给他们多么优厚待遇都理所当然,对复员退伍军人也应如此。现在把一些唱歌演戏的捧上了天,是极不正常的,误国害人,当止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珍惜军中缘,不忘战友情,这是《从军记》所体现的一大特点。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该文共提到战友百余人,有名有姓的约七八十位。对他们的形象、性格及行为特点都有繁简不一的描述。连首长、本班战友和篮球球友的往事,更是如数家珍,刻骨铭心,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这是共同的军旅生活,特别是既将面临生死考验情形下结成的战斗友谊,是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切磋磨练中建起的兄弟情义。尽管过去几十年了,他们分散于全国各地,但许多人至今保持着联系。迄今为止,还搞了两次战友聚会……人的感情就是这样,朝夕相处时也许不觉得怎样,甚至偶生无谓的误会和矛盾,但一经分开便感到相遇的珍贵,为曾经的不爽而遗憾。所以,与人为善,珍惜拥有,互谅互助,才是应有的为人处事之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年的军旅生涯,五年的摸爬滚打,五年的风雨洗礼,晓如收获了政治上的进步,军事素养的增强,战友的情谊,甜蜜的爱情,还有思想和意志品质的升华。他在文尾深情地写道:这五年是我进步最快的时段,懂得了许多做事的原则;成功要靠自己勤奋争取;纪律严明、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很重要;做事要注意细节……为自己年轻时尽过保家卫国的义务而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有《从军行》,边塞写悲歌,今之《从军记》,报国苦也乐。在该文引领下,我陪晓如又重走了一遍从军路。心潮伴随他的脚步而起伏,遐想沿着他的足迹而驰骋……我曾经不解:他应征时为什么那样坚定迫切?入伍后为什么那样快就能入党?在党校读书时为什么能展现出那样优良的素质?此后又为什么能从企业跨界被充实到国安部门?待认真拜读完他的这篇文章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一一永远的军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冯彦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