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睿知明达,与时俱进。</p><p class="ql-block"> 园内登高望远,丘陵状山脉隐约可见,下面的远近、周边独立屋也历历清晰。此景此时,恰翻阅着《冯友兰传》,深感这位世纪老人执志甚坚、百拆不屈,且睿智明达、与时俱进。尤其对未来世界预测;对生老病死,特别于死拟分为四种境界,可供诸君参悟而获益无穷也。</p><p class="ql-block"> 冯友兰,世纪老人,高寿95岁。冯老是位不谙政治权术的学院派哲学家,以光大中国哲学传统为己任。他在“起而行道”失败之后,再一次沉寂下来“坐而论道”,在他最后的学术生涯中,以自己的生命去点燃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希望之光。他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来自于内心不灭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他有过辉煌,也有过懦弱;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误。他的一生几乎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同步度过,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他是哲学的伟人,也是中国文化的真正伟人。他使天下读他文章的人上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下能格物致之诚意正心为人表率。在他心眼里中国文化必将使世界走向光明的一盏烛照人性的明灯。</p><p class="ql-block"> 冯老至死不渝,对世界哲学的未来进行预测:“仇必和而解”是客观的辩证法。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现代的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是照着这个客观辩证法发展的。虽然历史发展过程是曲折的,所需要的时间,必须以世纪计算。但是,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底”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冯友兰老先生对人的生老病死特有独到见解,在《新原人》中,用他的境界之说对死作过形而上的分析:死为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一出戏壮丽的最后一幕。</p><p class="ql-block"> 有四种不同的境界:一是自然境界。人生没有很清楚的意义,因而死也沒有很清楚的意义,这种人“不知悅生,不知恶死”,浑着过。二是功利境界。活着为我,最怕死。想尽想法追求功名利祿、眼前快乐;又求神吃药、苟延生命;最好长生不老,灵魂转世。三是道德境界。生是尽伦尽责的生,死是尽伦尽责的死。很注意生的道德完美,以死换生也无所顾忌。四是天地境界。无所谓怕死不怕死,自觉意识生也顺化,死也顺化,精神与天地自由来往。“生,吾顺事;沒,吾宁也”。</p><p class="ql-block"> 其实,冯老已把儒释道融化后“以一贯之”,大学者气度、胸怀、胆识和智慧超凡卓绝、令人敬佩至之。</p><p class="ql-block"> 恰巧朋友老罗发来链接,外国元首等亦从学习中国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吸取精神力量走出生命低谷的。感云:苦难坎坷是人生的真正财富,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大多离不开冤屈和苦难,学问可如虎添翼,乃犀明乃知行之本,更谓生命奋发的法宝。</p><p class="ql-block"> 天下诸学顶峰乃心学,心学知行合一的大秘诀,乃破心中之“贼”也。王阳明说得痛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社会一切问题的总根源似乎就在于此,人总在左顾右看、投机着前行,跳不出传统思维的窠臼,无明所至,平心而论,抽象与实用,两难命题,欲望业力,有时大过于天;以世纪计,恰又是人间正道变幻着沧桑,需要多么睿智的洞察分析能量。故而,学悟,乃毕生之大课题也。</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拍摄旅居当下,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