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摄影一脉相承(随笔)

安琪大杨1983

<p class="ql-block">  题记: 五月二十五日,参加了由湖南省政法系统书画诗词研究会主办,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承办,湖南长沙兰德展览广告有限公司协办的“湖南省政法系统第34届书画诗词摄影大展艺术名家指导交流活动”。为了分专业,让受课人更好学知识、听讲座,活动没有采取“一锅煮”的方式,而是分设了“书画讲堂”、“诗词讲堂”和“摄影讲堂”。每个讲堂由主办方邀请的名家授课,我因喜爱照像,参加了“摄影讲堂”的听课。前不久写了篇《我的得意摄影作点集(随笔)》的文章,在文中,肤浅地谈及了照像与摄影的区别。我简言:“照像,是拍照人对某事物的翻拍,是一种影像素材的保存。摄影,则是摄影者对某事物通过大脑再加工后的拍摄,带有摄影者的情感,是艺术作品。”昨日听课后更坚信了自己的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便在本又开头我给自己定义为“我因喜爱照像”这个层面上。为我们上课的是刘志信老师,他爱好摄影四十余年,而且专注:眼光向下不向上,只拍长沙老街及住在里面的平民百姓。课讲的生动,言之有物,受益匪浅。因爱文学,自己便将摄影与文字创作结合,粗浅三点体会。</p> <p class="ql-block">  体会一: 摄影与写作两个创作,一定要来源于生活。</p><p class="ql-block"> 刘志信老师在讲堂上先自我简介:我爱摄影已有四十余年,拍摄的照片已上十万余张。今天讲课谈体会,为了生动,从近年的照片中选了几张自认为称得上的“摄影作品”编辑了一个短视频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喜欢。</p><p class="ql-block"> 刘志信老师说,我的摄影活动,喜欢街拍。长沙的大街小巷共有10274条,我至少接近全到,而且有的为拍人物变化还跟踪多年,由“陌生人”成为了“朋友”。这样,我的照片绝大部分是“街拍”,是老百姓。为什么选择“街拍”?他说:“街巷,是社会的表演舞台,在这舞台上,人们的表演最真实,有戏,而且是最原始的。”他说,“而且我只拍长沙的老街。为什么呢?三点,一,我是长沙土生土长的,对长沙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今天我们交流请恕我用长沙话;二,长沙的大小街巷我熟,人们的生活习气,我更熟,长沙的变迁牵动着我的心与我的情;三,长沙的变化日新月异,老街老巷消失的太快,作为长沙老人,有责任把它的‘老样’保留下来,这仿佛成为了我的一种责任。正因如此,我在拍摄中总是带着感情的。”</p><p class="ql-block"> 三条理由,很亲切、实在,也充分,这又与文字创作如出一辙。毛主席曾在《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如不来源生活,便成了无源之水。我有这方面的体会,文章,如果不带情感,不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不写自己所经历过的过往,文章就显得枯燥无味。有时连自己也不想写下去,即使勉强写完,自己也不愿读。试想,自己都不爱读的文章会有读者,会引起共鸣?可以这样讲,刘老师的这三点体会,将是自己提高创作水平的“补充液”和“加油站”。</p> <p class="ql-block">  体会二: 爱好摄影(创作),就得持之以恒,热情不减。</p><p class="ql-block"> 刘志信老师授课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慨道:我爱摄影四十余年,从没间断。不管春夏秋冬,雪雨霜天,还是逢年过节,只要有空,就挂上像机走街窜巷。上班时是周末或清晨与夜晚,现在退休了,几乎就泡在了长沙的大街小巷。如遇有问路的,别人会说,“你问他”,因而熟悉我的人亲切称我为“老长沙”。省档案馆的负责人对我说,“刘厅长,把你的摄影作品集存放在我们档案馆吧,它已成了我们了解长沙过去的宝贵历史资料。”如拍拆迁户的苦恼,我偶尔路过捞刀河边的一个铁匠铺,主人翁是拆迁对家,钱与房都补偿到位了,可他仍满脸愁云。因他去了新居,哪还能开铁匠铺?彻底失业了。我发现了他的苦闷,拍下了一张“铁匠的烦恼”。如我不与他交谈,不了解这一背景,就不会有这张照片。又如“吃冰棍的民工”,我是在地下几十米的地铁工地拍摄的。我是交通行管部门的,有天借工作之便下井了解工程情况,尽管地下“冬暖夏凉”,因通风不好,还是很闷热。工人们有的汗水湿透,有的光着膀子。我看到一位光着膀子,吃着冰棍的工人,我想,这是美好的一瞬间,马上拍下了这难得劳动工人在工地的实景片。在拍摄他们的过程中,我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与他们很近很近了。只是我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文学家是用文字构成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我是用照片画面来表达我的情感。这就是我持之以恒热爱摄影和街拍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  体会三: 眼睛向下,目标向上。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刘志信老师在授课时反复阐述这一观点,他说:我的十万余张照片里,很少有那些所谓的“高大尚”的东西,而多数是城市里的小街小巷。人物也都是些城里的“原居民”、“外来户”、“农民工”。用镜头记录社会的变迁,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丰富的情感生活。他在讲授时深有体会的说:“街拍,是对城市的阅读和写作。而人,是城市的最基本要素,只有把人捕捉住了,人文摄影的本质就捕捉住了。我们搞摄影就是要关注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平民人的生活状态,请记住,人永远是纪实摄影的主角。”</p><p class="ql-block"> 是的,刘志信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创作的目光始终朝下。在他的镜头里有拆迁户的前后生活对比;有外来户在长沙生活几十年的跟踪写照;有下岗工人的身份变迁所带来苦恼与后当老板的喜悦;有年轻美貌的大学女生为在城市生活,先后干过洗脚工、茶艺师和民宿服务员,后回家创业当上旅游景区民宿小老板。为了把这些人物“写活”,有的跟踪多年。其对象由不相识到后来成为了朋友,有位娭毑从七八十岁跟到了九十一岁直至仙逝。如此之长的过程,还有什么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被他挖掘,不被深刻反映呢?</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老年大学写作课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有一现象,为什么有文化的老人都有写回忆录的冲动?因为他们熟悉自己,熟悉自己的经历。”这不就是刘志信老师说的“要拍自己熟悉的东西”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任何一个人不可能生活在一个不变的社会,我们用镜头记录,还是用文字记录社会与人物,都有目的,也就是创作意图。你是反映积极的、进步的和向上的?这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反映了。刘志信老师说,“我的镜头向下,但所反映和记载的事物是向上的,记录历史瞬间,留给人的美与善。追求丰富的情感生活。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我想,我们搞文字创作的,又何尝不这样呢?</p><p class="ql-block"> 二O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于长沙至德堂</p>